海洋经济已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在蓝色经济的大潮中,青岛乃至整个山东,如何加快蓝色经济区建设与发展,形成特色,成为很多人所关心的问题。为此凤凰网青岛特别独家专访了中国海洋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刘曙光,听刘教授为我们讲解蓝色背景下的经济发展。
凤凰网青岛频道:目前“蓝色经济”的研究尚未形成统一成熟的结论,您能否给“蓝色经济”做一个定义?“蓝色经济”与“海洋经济”又有怎样的差别?
刘曙光:国内相当一部分的学者专家,包括政府专员。都几乎把蓝色经济和海洋经济等同起来,认为我们做海洋经济就是蓝色经济,但实际上它们有着本质的区别,当然也有联系,联系就是蓝色经济肯定是涉海的,与海相关的经济,但是与海相关的经济就是蓝色经济吗?这就是一个经常辩论的话题。那在这方面国际上对于蓝色经济的理解,首先也是涉海的,但不是所有的海洋经济都叫蓝色经济,也就是说海洋经济和蓝色经济之间,在内涵上是不一样的。首先,蓝色经济肯定是可持续的经济,以不破坏环境,甚至是保护环境,通过环境的优化来获取财富的一种海洋经济。那与此相关的,蓝色经济在国际上还有一些潜台词,比如开放经济,因为海洋是开放的,是整体的。另外,既然是要开发利用海洋的资源,而海洋的资源和环境又是相当的敏感,它的资源的构成以及生成,好多是可再生的,在这方面的开发利用很复杂,也很难以应对,所以必须要有科技支撑,称之为创新引领型。总结起来,蓝色经济就是可持续的,开放的,科技创新引领型的海洋经济。
凤凰网青岛频道:海洋产业对山东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主要显现在哪些方面?
刘曙光:海洋产业的活动已经构成了山东省整体经济的内在部分。像农业中的渔业、水产加工业这些初级产业,还有第二产业,主要像造船业山东也有,再就是海洋化工,这是全国规模最大的。当然还有海洋生物制药产业,以及青岛市最早开展的海水淡化产业。在制造业方面,有些是传统产业,需要改造升级,有些是作为新兴产业,正在开始引领山东省经济的增长。比如说海洋装备制造业,尽管它也有传统的部分,但是我们未来想做海上的包括石油开发的海洋工程平台等等。这样呢就形成了海洋装备制造业是我们海洋中的战略新兴产业,现在正在做。
应该说是山东省经济发展,尤其从制造业领域里面是很强的一个发动机,并且未来会引领其他一些涉海的装备制造业。
当然还有稍新一点,尽管规模小,但有它的战略引导意义,比如海洋仪器仪表,它的制造研发,在这方面,我们在全国也是有较高的地位,同时呢,也需要逐渐的成为引领山东省经济发展的一个产业。那作为第三产业,应该是海洋运输业和海洋旅游业,这两个传统的海洋服务业。我们现在还处在滨海旅游观光的阶段,但未来发展它的潜力和趋势呢,面向整个海洋的海上观光旅游,甚至说一些邮轮游艇的高端形态,这些也在实施之中。当然还有海洋运输业青岛作为山东千万吨标箱的大型港口,北方最大的集装箱港口,另外还有董家口港,以及其他的港,当然还有一系列稍低一层次的沿线港口群,已经形成山东半岛的一个港口群,这方面呢,既有专业化的也有综合型的,已经形成了一个带动整个服务业发展的中间力量。从这个角度讲,海洋经济内含于山东省的经济当中,它的发展也意味着山东省整个经济的发展,也就是它们之间彼此息息相关,未来也会越来越强的成为拉动山东整体经济发展的发动机。
凤凰网青岛频道:您认为山东半岛相比国内其他沿海经济区域有哪些更为独特的优势?
刘曙光:山东半岛最大的先天优势就是岸线比较长,港湾众多,同时它的纬度也是比较适中,这块正好是中温带,四季分明,海陆兼备,是一个比较温和的,适宜于人类活动和生物活动的区域。给人们的海洋经济开发提供了一个很理想的场所,这个优势是其他地方所没有的。其他地方,有的是纯海岛,交通不方便,造成一种所谓的岛屿经济,而如果是纯海岸线,包括河北、江苏,像我们周边,它的岸线就比较短或者是比较平直,那它能够做的海洋经济类型就比较窄。但是我们这样一个复杂的岸线突出向海的格局对于海洋经济发展,从地理上来讲是一个先天优势,同时给我们海洋类型的展布和它们之间相互的耦合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第二大优势就是我们科研、教育、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这就是为什么山东较早的实现了“海上山东”的一些战略,同时也服务于全国的海洋产业和科技活动。第三大优势应该是我们较早的认识到蓝色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在全国来看,都是较完整的,较早的启用了海洋经济发展的战略,这也是政府管理层面提供的优势,建立蓝办,这样专门的组织,让我们一起来做。在这方面不是所有的省都有的,所以使得我们海洋产业的发展和其他省相比又有一个政策的优势。
凤凰网青岛频道:目前涉蓝产业如航运、旅游、水产、海水淡化等,您认为哪些产业发展最为强劲?
刘曙光:如果按蓝色产业来排的话,应该说最好的是既保护环境又给人类社会增加财富的涉海产业,才是真正的蓝色产业,如果说光保护环境没有产出,那这大概是一个不太会持续的行业。为什么呢?带不来财富,甚至带来一些其他的东西,或者只带来财富,没有带来环境效益的,也就是你的这个海洋产业的发展史以牺牲别的海洋环境和资源作为代价的话,那么它在海洋产业之间的关系上造成更多矛盾的话,即使这个产业规模再大,增长再快,那么也可能不是我心目中的领军的蓝色产业。
凤凰网青岛频道:哪些产业的发展前景最好却尚未受到重视?
刘曙光:现在的海洋产业至今还没有达到一个和陆上经济循环以及海上经济循环形成的蓝色产业群,我们现在所谓的群就是积聚起来,而没形成一个理想的集群,它们之间内在联系还没有太多,比如浒苔问题,青岛浒苔是一个环境污染,像法国呢,它就开始把这个浒苔绿藻通过加工之后,第一清理了周边的环境,第二可以做食品的高级添加剂,比如有浒苔的奶酪、化妆品以及其他的一些肥料添加剂。把这个海洋环境的污染物变成了一个上游的高端资源,它也会忧虑把浒苔捞完了之后再干什么去,但是这种忧虑是一种美丽的忧虑。它能够通过它的这种产值产出,同时解决了环境问题。这是我们期望的海洋产业之间正相关的东西,而现在我们海洋产业各个行业之间围绕一个海域还没有形成这么完整的一个海洋循环经济的产业。
凤凰网青岛频道:在山东省内叫响“蓝色经济”的城市就有青岛、日照、烟台、威海等地,在您看来,不同的城市在“蓝色经济”上的发展方向和前景如何?
刘曙光:沿海的7个地市都有各自的资源基础,各自的区位条件,有的是优势,有的是现在的潜力,尽管都是沿海的地市还是不一样的,但是它们首先共同构成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开发的多元化主体,都在通过竞争来寻找合作和创新着力于某个方面的优势。
日照:独立港口有进口优势 临港型产业强劲
如果从南到北这样一圈说的话,日照是和江苏临界,它也有自己独立的港口,它的港口优势,是原粮的进口,原木的进口,还有危险化学品的周转,以及当时济钢莱钢等内陆钢铁因为资源缺乏还导致向海布局建设钢铁基地,这就是临港型的产业,从这个角度讲呢,它形成了一个比较有特色的偏重化工的港口以及临港产业,也辐射带动国内,但它有它的问题,就是这种“原”字号的产业发展可能对于旅游,或者其他的轻型产业和高端产业是一种替代的成本。
烟台要发展“纯蓝” 威海要发展“深蓝”
烟台和威海也各有各的优势,当时我们在策划威海的蓝色经济发展的时候,提出了一个战略词叫“深蓝”,这个词被采纳,因为威海的县级市都面海,而青岛还有莱西和平度不靠海,而烟台是每个地级市包含在两个区也都靠海,这就是一个纯蓝或者深蓝,它面前海可能比较深一些。在这方面,可以做一些高端的休闲旅游,同时威海临近韩国,海洋经济还有一条是海外经济,在这方面它有它临近韩国的优势,可以做很多的一些中韩之间相互贸易,这也是一种广义上的海洋经济。
而烟台在不断的推进与大连的跨海大桥和海底隧道的桥接建设,想打通面向东北,甚至东北亚的通道,在这方面也是雄心万丈,同时烟台也是藏富于民,有很多民营经济发展的比较成熟,在山东是有名的,同时它沿海的这些产业,像葡萄酒产业、养殖业,包括海岛旅游,都有它雄厚的资源基础与企业的优势。
潍坊可以借助两区:有“黄”又有“蓝”
潍坊也提出了北方新城,因为它北边盐田比较多,原来就是传统的盐化工产业,也想通过做沿海的城市集聚,来改变过于偏向内陆,而沿海是偏轻的,当然这里面又面临着资源开发与海洋环境保护,城市建设与海岸带保护之间的矛盾,挑战着潍坊人的智慧,当然我想这一块呢,它借助两区的优势,又有黄又有蓝,集全市之力来面向它宝贵的海湾,来做这个可持续发展的临海经济和海洋经济。
东营和滨州有土地和生态资源的优势
那像东营和滨州呢,是黄河三角洲的口,首先它有土地优势,同时又有它的生态资源优势,像湿地呀,滨海的盐田还有风电呀,一系列新的独特的产业。而它的难处就在于它的港口建设比较困难,因为它要不断的追赶被淤积的深海,在这方面它的临港加工区建设需要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也就是如何应对这种不断扩张的空间至上的开发,以及如何保护河口和开发河口,我当时建议它学习密西西比河下游流域的,像阿拉巴马州和瑞萨纳州,学习下它们的生态保护与高端生态旅游相互结合的一种提高附加值的产业。滨州,一是岸线相对较窄,二是它的经济基础偏弱,投资能力比较弱,又面临了北边天津和周边的竞争,在这方面可能需要去借力,然后在保护的同时吸引国际投资和国际合作。
凤凰网青岛频道:青岛相对于其他城市来讲又拥有哪些优势?
刘曙光:青岛首先应该服务于周边,因为它有科研力量,有人才团队,同时它还是临界型的港口。当然竞争是存在的,通过竞争找到分工,这是一个公平的对待,不要指望没有竞争的分工,那种分工是没有效率的,也不要都同步建设一些产业同构,而是要在适度的同构竞争之中,找到合作的机会,或者找到一种兼并或者联合的机会,在这方面,我更希望它们之间通过这种竞合关系来实现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