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科视野

科技的本性在于造福人类 没有良心科技将失去灵魂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4-03-11浏览次数:87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224日第563期 作者:本报记者毛莉

【核心提示】科技的发展与社会,与每个人的生命、健康、幸福息息相关,科技工作者的人文素养、人文情怀在今天显得尤为重要。然而,记者在采访调查中发现,目前部分科技工作者身上或多或少存在着人文精神缺失的问题。

备受关注的“复旦投毒案”于218日一审宣判,被告人林森浩因故意杀人罪被判处死刑。一桩投毒案,两个风华正茂的知识精英凋零。悲剧何以发生?如何让悲剧不再重演?案件发生以来,舆论一直在追问。

“这段时间在读文学经典。由于理工科的书读得太多,思维太直,不懂得拐弯,做事不计后果,不会考虑别人的感受。”林森浩开庭前接受媒体采访时的这段话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反响,有人认为悲剧的发生与人文精神的缺失不无关系。

“‘复旦投毒案’只是极端个案,但理工科生乃至科技领域从业人员的人文精神状况值得关注。”中国工程院院士、原副院长杜祥琬日前对记者表示。

表象:科技界人文精神缺失之三大问题

改善世界的根本并不在于科学知识,而在于人类的传统和理想――面对手段日益完善,而目标每每混乱的现实社会,爱因斯坦曾发出这样的警世之言。

回望自然科学史上那些灿若星辰的名字:哥白尼、达尔文、爱因斯坦、钱学森……他们无一不是伟大的人文主义者,他们拥有深厚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关注人的精神自由和道德的自我完善,同时又十分关注人类的前途和命运。

当今时代,人类比其他任何时代发展得都快,知识和技术正以几何级速度递增。科技的大发展在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同时,也带来了核问题、环境污染、生物多样性消失等许多新问题。科技的发展与社会,与每个人的生命、健康、幸福息息相关,科技工作者的人文素养、人文情怀在今天显得尤为重要。然而,记者在采访调查中发现,目前部分科技工作者身上或多或少存在着人文精神缺失的问题。

第一,人文意识不强、人文基础知识匮乏。因为在公众场合念错字、用错成语,一些科技界专家学者近年来闹了不少笑话,饱受舆论质疑。

中国科学院的一位研究员告诉记者,他身边的同事、朋友大多对人文知识缺乏兴趣,很多科技工作者缺乏提高人文修养的主动意识。

第二,缺乏自律、学术不端行为频发。杜祥琬曾多年担任中国工程院科学道德建设委员会主任一职,他对科学道德水平下滑深感忧虑,认为科学道德水准下降是人文精神缺失的具体表现。

杜祥琬表示,当下科技界存在多种道德问题:论文、著作的造假、抄袭、剽窃多有发生;评审成果搞“友情评审”,伪造“应用证明”,甚至偷梁换柱,移花接木,炮制假成果;有的专家、名人多头兼职而不能尽责;有的科技工作者“以钻营代替钻研”,“以权术代替学术”,“有知识、缺文化”,“有物质、缺精神”。

第三,研究取向出现偏差、社会责任感淡薄。近年来,不断出现的瘦肉精事件似乎成了我国食品安全领域一个阴魂不散的幽灵。殊不知,瘦肉精进入中国的每一个环节都与某些科研人员的推动有关。在当年对瘦肉精的科研热潮中,大多数研究的着力点均放在测定药物效率方面,其对人体的副作用则被选择性忽视。被扭曲的科研扮演丑角的案例绝不止此例。在当年的三聚氰胺毒奶粉事件中,人们在追寻三聚氰胺源头时发现,俗称蛋白精的三聚氰胺同样是一项“科技成果”。

人文情怀的缺失,在某种程度上助长了科研人员在道德上的冷漠超然倾向。有少数专家甚至利用专业技能为不法分子“效力”,提高制假、造假的高科技含量。      

追问:人文精神缘何失落?     

多位受访学者认为,人文精神的缺失与错误的认知有关,与过分物质化、货币化的社会大环境也难脱干系。

科学霸权主义,轻视人文。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邱仁宗告诉记者,有些科技工作者否认科学是双刃剑,甚至认为“科学本身就是最符合伦理的”。

“自然科学在当代社会中处于强势的中轴地位。”中国科学院教授李醒民认为,这导致了轻视人文的心态。北京大学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研究中心主任吴国盛认为,“现代科技是我们文化生态中的‘外来入侵物种’,没有天敌。近一百年以来,中国文化对科技是不设防的。从核实验到器官移植、试管婴儿、转基因等,几乎都未遇到文化上的阻碍。”

为物所役,社会道德规范失衡。在过分强调物质利益的社会大环境下,科技界也难以保住一片净土,科研人员难以独善其身。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航天推进技术研究院研究员柴卫东说,这个时代的科技工作者不同于前人的一个特点是,很多人拥有强烈的市场意识。产学研相结合并没有错,但一些道德观念薄弱、缺乏自律精神的科技工作者容易被经济利益裹挟,被市场经济异化为经济机器或经济动物,甚至为了自身利益不惜损害社会大众的利益。

文理分裂,教育缺失。受访学者认为,教育体制的文理分裂使学理工和学文史的学生互不了解对方,成为“科盲”和“文盲”。“更严重的是,‘文’、‘理’双方不仅没有认识到这是一大缺憾,反而互相歧视乃至攻讦,给两种文化的分裂、不和播下了种子。”李醒民说。

罗马俱乐部前秘书长马丁・李斯此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提醒称,中国应避免过于偏重理工科的教育模式。“中国的工业化的确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科学技术的进步,但人文的作用不应被低估。”他说,历史经验表明,人类在发展过程中犯下很多错误的原因不在于缺乏科技,恰恰在于缺乏从人文视角来理解发展道路、规则和目标。              

对策:迈向科学的人文主义和人文的科学主义     

如何在科技界弘扬人文精神?学者呼吁,除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之外,还要努力弥合科学与人文之间的鸿沟,做到个人价值与国家利益的统一。高扬人文精神,注重人文关怀,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题中之义。受访学者认为,科技工作者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应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加强主观世界改造,树立正确的科学观。

科学是人的科学、历史的科学,不能超越国家利益和社会伦理道德而存在。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施尔畏曾指出,在我国转变发展方式的历史时期,在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当代中国科技工作者的价值观应体现个体价值与国家利益的统一,符合国家与人民的要求。具体就是要不断创造出新的知识与技术,支撑引领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满足大众的物质与文化要求。

在增强科技工作者的人文精神,促进科学与人文的融合方面,邱仁宗建议,首先应取消高等教育中文理分裂的现象。其次,人文要素的活动要在科研机构体制化。例如,设立相应的伦理委员会审查涉及人或涉及动物的试验和研究,设立道德教育委员会促进科研工作者人文素养的提高。最后,积极推动人文与科学的交叉研究,弥合科学与人文的对立。

    还有学者谈到,与科技工作者的人文素养缺失相比,人文学者的科学素养缺失更为严重。因此,“文科与理科学者应该相互学习、合作。只有这样,自然科技工作者的人文素质才会提升。同样,人文学者的科学素质也会提高,力求做到科学的人文主义和人文的科学主义相统一。”厦门大学智能科学与技术系教授周昌乐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