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科视野

我国交叉学科发展现状与应对措施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4-04-15浏览次数:162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326日总第576期 作者:本报记者王广禄吴楠

【核心提示】新制度的设立必须综合考虑组织管理、人员考评、科研模式、资源配置方式等,建立科学的利益共享和分配机制,确保参与主体的贡献与所得平衡。

在深度分化基础上的高度交叉融合是当代学科发展的显著趋势之一。近年来,国内外高校和研究机构普遍高度重视、推进学科交叉,积极倡导文、理、工学科间相互渗透结合,各类跨学科计划、项目和研究平台纷纷出现。

学科交叉的成绩有目共睹,以至于有观点认为,21世纪是“交叉学科的时代”。而现实的另一面,则是许多交叉学科不可避免地陷入了“雷声大雨点小”的尴尬境地。“交叉学科重要,但做起来很难”,已成为从事交叉学科研究人员的共识。

挑战重重

人才队伍建设难

交叉学科发展所面临的首要瓶颈是复合型人才缺乏。东南大学社科处处长周佑勇表示,交叉研究要求研究人员同时在两个或以上专业领域均具有较深厚的功底。

而在团队打造方面,如何协调融合是一个重要难题。中国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副主任、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教授沈固朝说:“传统机制的惯性和单一学科思维习性的约束,容易造成各种问题相互制约甚至研究团队的相互竞争。”

受限于传统单学科体制

现代大学的组织结构以学科和院系为核心。而学科不断分化成专业,专业又细分为分支。伴随学科专业化不断深入,学科间越来越难以交流。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教授刘仲林认为,我国交叉学科发展的软肋之一,是用单学科体制的“旧瓶”装交叉学科研究的“新酒”。

目前,我国还没有培养交叉学科人才的学位点。浙江大学语言与认知研究中心教授李恒威告诉记者,目前该中心的学生只能由各学科分开培养。

学科归属不明

“旧瓶装新酒”造成的明显后果是交叉学科归属不明,进而带来交叉学科在基金课题申报、学位授权点申报以及学术成果发表等方面的一系列问题。

刘仲林说,“交叉学科在科研立项、成果评审、奖项评定、新学科设立中遇到的问题越来越多,常常被边缘化。”

在发表交叉学科研究成果时,研究者经常面临困难:学术期刊一般都有明确的学科界定,对交叉学科的论文“不待见”。

“交叉学科因其多学科性,研究成果的评价也变得更加复杂。”《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副主编康敬奎提出,交叉学科同行评议中就存在失公正性、失科学性、失时效性等问题,应引起重视。

同样的问题也表现在科研立项、奖项评定、基金分配、新学科设立等基于同行评议的事项中。

多主体利益纠葛难免

推进交叉学科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多主体协同创新。协同创新的基本要求就是“跨学科”和“跨机构”。“跨学科”还只是在抽象的学术研究领域,“跨机构”就涉及现实生活中复杂的利益关系,难免出现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纠葛“剪不断,理还乱”。

目前协同合作中的重大问题是如何确定知识产权归属和绩效考评。周佑勇举例说,在现行体制下,以协同中心为名发表的学术成果一般会被认定为属于中心牵头单位,这种一刀切的做法忽略了其他协同单位的贡献,容易挫伤他们参与协同的积极性。

根源复杂

缺乏与学科交叉兼容的机制

“我国现有科研、教学传统体制都是按文理分家、学科分立建制的。交叉学科的出现与传统单学科管理体制发生了深刻冲突。”刘仲林提出,我们缺乏“学科”与“学科交叉”兼容、协调发展的新机制和体制。

持相似观点的还有李恒威,他认为,目前我国的交叉学科在基础上还是以学科为主导,这导致我们的教育背景比较单一。传统学科体系的束缚对交叉学科的发展提出了挑战,但某种意义上也为其创造了机遇。

新制度的设立必须综合考虑组织管理、人员考评、科研模式、资源配置方式等,建立科学的利益共享和分配机制,确保参与主体的贡献与所得平衡。

传统思维定式难以及时扭转

我国一直推行细分专业、纵向发展的观念和模式,这种学科分类形成了强大的“正统观念”。刘仲林表示,在有些学者那里,“学科交叉研究是不务正业”的思维定式很难在一时之间扭转。

受单一学科培养模式局限,一些学者的知识结构不足以支撑其开展跨学科交流,仍然只习惯于“小而全”模式。

以交叉学科为对象的理论研究不足

受限于交叉学科的自身发展,针对学科交叉研究和交叉学科发展的专门性理论研究还不够。刘仲林说:“目前缺乏对当代交叉学科发展全局性、整体性的理论、方法、战略、对策研究,更缺乏能够推进这一研究的学术机构、学术交流平台、人才培养机制、立项和评审渠道。”

不过,对此也有专家持不同意见。沈固朝认为,交叉学科往往是“做起来再说”,需求的推动不会等理论来指导。很多例子表明,实践往往是跑在理论前面的。

应对措施

交叉要面向重大现实需要

恩格斯曾提出:“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周佑勇表示,学科交叉的真正实现,必须以国家和现实的重大需要为导向,否则就可能是伪交叉学科。

刘仲林认为,必须面向现实需求,推动传统单学科思维和体制模式的彻底变革。这一变革涉及更新跨学科观念、深化跨学科理论、建设跨学科体系、推动跨学科实践的多元化发展。

建立新型学科管理体制机制

刘仲林提出,应借鉴已有的纵向分类管理体制经验,建设有相对独立系统的横向学科交叉管理体制,而后建设纵向学科分类管理与横向学科交叉管理互补的新型管理系统。

沈固朝认为,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跨学科交叉,首先要建立跨单位、跨学科、跨地区的协同研究团队,科学设计交叉学科研究的激励政策和手段。

搭建交叉学科研究平台

针对“跨学科”长期沦为空谈,刘仲林建议,由科技部、教育部、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等组成国家层面的“促进跨学科研究委员会”。研究型大学或大型综合科研机构也应建立相应的“促进跨学科研究委员会”,规划和指导本部门、本单位的跨学科发展。

重视交叉学科人才培养

人才储备是推动我国交叉学科变革的重要基础环节。沈固朝表示,需要探索跨学科教育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鼓励项目合作和资源共享。

     交叉学科人才的培养,必须从早期开始,至少要从硕士研究生阶段开始。李恒威认为,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都开设了通识教育课程,但若想培养跨学科科研人才,仅靠通识教育是远远不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