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 年10 月 经济科学出版社 出版
本成果获得2014年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一、主要观点
1.中国海洋经济制度由分散管理走向综合的演化过程,是适应中国海洋经济实际发展部门的需求和实施意愿,建立在各海洋产业内部具有自发联合需求基础上的。中国海洋经济制度演化方向的选择,是海洋产业部门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对产业间联合发展的协同效益和出让技术和活动领域以及执行新的法律法规等成本综合权衡的结果。
2.中国海洋三次产业结构演进特征为:(1)中国海洋三次产业的产值结构,自20世纪90年代,由第一产业占主导的“一、三、二”的结构,逐渐调整为第三产业占主导,“三、二、一”的产业结构并趋于稳定;(2)中国海洋三次产业就业结构演进,自改革开放以来呈“一、二、三”与“一、三、二”的交替变化,1986年以后稳定为“一、三、二”的结构;(3)20世纪90年代前半期,中国海洋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化与就业结构变化呈吻合状态,均为“一、三、二”的构成;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海洋产业结构各年份间变化较大,但“一、三、二”的就业结构维持不变。
3.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区域海洋经济发展的绝对差异呈逐渐增大趋势。无论是中国沿海地区海洋经济总体发展,还是海洋渔业、海洋盐业、海洋交通运输业和滨海旅游业等主要海洋产业发展,区域间发展差距逐渐缩小的“强强联合”和海洋经济部门间基于区域集聚的规模化发展格局均未形成,中国区域海洋经济发展的非平衡性明显,区域间发展差距较大,海洋经济发展格局以空间分异特征为主。
4.受自然地理因素、海洋资源禀赋以及人文社会等方面因素的影响,中国沿海各区域呈现出不同的海洋三次产业结构变化特征及区域发展优势。综合海洋三次产业部门比重和增长速度两方面因素影响,中国区域海洋三次产业部门较之全国平均水平的发展优势,与该区域相应产业部门主要海洋产业发展上的区位优势,具有很大程度的对应性。
二、创新之处
新中国成立以来,伴随着国家海洋经济制度建设的逐步完善和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理论界围绕现代中国海洋经济不同层面的问题展开研究,形成了大量文献。但海洋经济演化方面尚缺乏系统性研究:
1.目前国内关于中国海洋经济演化研究尚没有一套整体性的理论框架。国内研究多嫁接其他学科方法,如生态学、资源环境学科等领域方法,来研究中国海洋经济的演化特征,由于经济系统以及海洋经济系统诸多方面区别于生物、环境等系统的特殊性特征,这些方法的使用还需要认真完善。另外,多数研究集中于从某一角度研究中国海洋经济发展中的具体问题,或者集中于海洋经济某一部门的研究,缺乏一套整体反映中国海洋经济演化过程和规律的研究框架。
2.中国海洋经济制度演化研究缺乏系统性。目前关于中国海洋经济制度方面的研究比较分散,特别是从学理上,缺少关于中国海洋经济制度演化的研究。
3.海洋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演化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现有成果多集中于某一具体海洋产业部门或某一沿海省(市)区海洋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变化的理论阐述,而对于中国海洋产业结构和布局演化特征的定量描述和反映,尤其是关于长时段的中国海洋产业演化及区域海洋经济时空演化格局方面的研究,较为缺乏。
基于以上研究不足,本书的创新之处在于:
1.以历史学和经济学双重视角,全面研究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中国海洋经济演化过程和规律,在对中国海洋经济制度演化、海洋产业结构演化、主要海洋产业演化、区域海洋经济演化的空间布局等方面综合研究基础上,形成一个整体反映中国海洋经济演化过程和规律的研究框架。
2.从中国海洋经济发展历史中考究制度与海洋经济发展的联系。结合中国海洋经济制度由分散逐渐向综合趋势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特征,运用演化博弈论方法,从海洋经济制度产生的内在需求角度,对各历史阶段海洋经济制度的演化机制给予解释。
3.针对现有区域海洋经济研究,多集中于某一具体海洋产业部门或某一沿海省(市)区海洋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变化的理论阐述,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的研究薄弱之处,从中国海洋经济整体发展、沿海各区域和主要海洋产业三个角度,对中国区域海洋经济空间结构演化的格局和过程进行定量描述和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