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水产品不仅是国民食物的重要来源,也是保障国民营养和健康的重要功能食品,具有粮食和陆地动物蛋白不可替代的营养价值。当前,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的一个严峻挑战是,陆域生态系统有限的资源环境承载力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居民动物性食物消费需求。因此,必须以更加广阔的视野,跳出陆域空间,充分挖掘海洋在食物供给方面的巨大潜力,大力建设“蓝色粮仓”。中国海洋大学韩立民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我国海洋事业发展中的‘蓝色粮仓’战略研究”,以创新海洋水产品生产模式,挖掘海洋水产品生产潜力,增强国家粮食安全保障能力,打造蓝色粮仓为主要研究内容,初步研究结果如下。
一、“蓝色粮仓”具有重要的粮食安全保障价值
“蓝色粮仓”是在国家粮食安全和海洋强国建设背景下,以保障国民食物供给、优化膳食结构、推进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海洋空间为依托,以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为手段,以现代海洋高新技术应用为特征,以海洋水产品生产及其关联产业为载体的海洋食物供给系统。
自古以来,海洋水产品就是我国国民特别是沿海地区居民重要的食物来源。目前,我国海洋水产品生产高居世界首位,海水养殖产量约占全球海水养殖总产量的70%,海洋捕捞量约占全球海洋捕捞总产量的17%,远高于其他沿海国家,海洋水产品生产成为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
海洋水产品生产增长速度高于陆地。我国海洋水产品生产经历了长达15年的快速发展,产量从1985年的400万吨跃升至2000年的2500万吨,年均增长率达13%,远远超过同期粮食产量增长速度。进入21世纪以来,尽管受到近海渔业资源衰退的影响,海洋捕捞产量逐步缩减,但海水养殖产量的年平均增速仍超过5%,高于种植业增速。到2013年,全国海洋水产品总量达3139万吨,占全国水产品总量的比重超过50%。居民人均海洋水产品占有量约23千克,达到世界中上水平,海洋水产品成为我国国民优质动物蛋白的主要来源。
海洋水产品对国民的健康和营养贡献不断加大。海洋水产品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和维生素等成分。海洋水产品蛋白质含量平均为15%~22%,且更易被人体消化吸收;脂肪含量占1%~10%,主要为高度不饱和脂肪酸。此外,海洋水产品还具有丰富的维生素和矿物质,尤其是脂溶性维生素A和维生素D含量极高,对人体健康非常有益。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食物消费结构的变化,对海洋水产蛋白的消费不断增加,海洋水产品生产在国民食物供给体系中的重要性和健康价值将会持续提升。
采用基于生态系统的食物供给模型分析结果显示:2012年,我国沿海海洋生态系统提供可食用动物源性蛋白质493万吨,相当于全国草地生态系统畜牧业提供动物源性蛋白质的1.5倍。海洋生态系统所提供的食物总热量为29万亿千卡,与草地生态系统相当。近30年来,海洋生态系统提供的动物源性蛋白质数量从相当于陆地生态系统产出总量的1/20增长到1/4,提供的热量从1/400增长到1/50,海洋水产品生产对国民营养的贡献持续加大。
海洋水产品生产的替代作用值得关注。海洋水产品生产过程中的物质能量转换总体上依赖于海洋生态系统,很少采用种植产品作为饲料来源。作为陆地动物蛋白消费的替代品,国民的海洋水产品消费增长相应地减小了对陆地养殖饲料作物的种植需求,提高了耕地和淡水资源的利用效率。据课题组估算,如果生产与2012年海洋水产蛋白等量的陆源动物蛋白,大约需要3000万吨大豆作为饲料。按照大豆单产1.6吨/公顷计算,需要土地1900万公顷,相当于我国耕地面积的1/7;需用水760亿吨,相当于当年我国农业用水总量的1/5。从中可看出我国海洋水产品生产的巨大替代价值。
二、“蓝色粮仓”替代陆地食物生产潜力巨大
尽管受到海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制约,我国海洋水产品生产增长放缓,海洋捕捞产量转入负增长,海水养殖产量年增长率下降到5%,海洋水产品供给的年均复合增长率不到2%。随着“蓝色粮仓”建设战略的实施,深远海水产品生产空间不断拓展,海水养殖与捕捞技术的快速提升,我国海洋水产品生产还有巨大的潜力可挖掘。
海水养殖集约化水平仍可提高。我国海水养殖总体上仍处在粗放式发展阶段。通过改善养殖环境、改进养殖设施、推广高效模式、提高管理水平等方式,进一步提升海水养殖集约化水平,在未来10~20年保持单产年均增长3%~5%是可能的。按此计算,到2030年,仅依靠现有养殖面积即可增产1000万吨的海洋水产品。
海水增养殖拓展空间较大。从空间布局上看,我国海水养殖主要分布在沿岸滩涂、浅海、港湾区域,广阔的深水海域尚未被充分开发。我国沿海水深小于15米的海域总面积为12万平方千米,已开发的不足20%。如果通过发展海洋牧场和生态养殖,开发比重达到50%,单产达到1800千克/公顷,每年可增产海洋水产品1000万吨。
远洋渔业开发前景可观。相对于我国近海渔业资源的枯竭,非洲、南美及大洋洲海域仍具有相对丰富的过洋性渔业资源,而以南极磷虾和金枪鱼为代表的深海和大洋生物资源开发则成为我国未来远洋渔业开发的重点。以南极磷虾为例,其理论年产量达1亿吨,超过了目前全球的总渔获量。考虑到其生态价值和捕捞技术限制,如果我国能开发其中的1%~2%,即可使远洋渔业增产100万~200万吨,相当于我国目前远洋渔业的总产量。因此,要加强渔业的国际合作,大力发展过洋渔业和远洋渔业。
从中长期发展来看,技术进步和生产结构调整将为“蓝色粮仓”带来更大的食物生产潜力,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是深水设施养殖发展潜力大。未来大型深水网箱、远海养殖平台、养殖工程船等深水养殖装备的发展,可能成为使海水养殖摆脱空间与环境约束“瓶颈”,走向深海大洋,大规模拓展和提升海洋水产品生产空间和产量,实现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二是海洋饲料生物开发空间大。我国海域海洋生物净生产能力约为28亿吨,近海年均生物生产量为3.02吨/平方千米。目前捕捞对象以高值经济种类为主,年渔获量1200多万吨,海洋生物资源利用率很低。如果能在巩固现有生产模式基础上,科学开发海洋食物链低端生物,采用以小杂鱼等养殖动物饲料为主要生产对象的新模式,可以使海洋提供的蛋白质、脂类等主要营养量提高1个数量级,极大地提升海洋生物生产力利用率,从根本上缓解陆地饲料作物需求增加引起的粮食短缺问题。
三、推进“蓝色粮仓”建设,为国家粮食安全提供持续保障
基于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性和陆地食物生产的局限性,应在更大空间尺度上统筹考虑粮食安全问题,将“海洋国土”纳入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统筹陆海粮食生产,推进“蓝色粮仓”建设。
一是把海洋水产品生产体系建设纳入我国粮食安全总体战略。立足陆地和海洋两大生态系统,根据海、陆食物生产体系在资源禀赋、区位特点、产品结构、生产模式、市场供求等方面的特点,陆海统筹规划设计国民食物生产体系,优化陆海食物生产空间格局。
二是推动海洋水产品生产从沿海向较深海域拓展。通过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提高资源使用效率,拓宽海洋水产品生产空间。针对近海海洋渔业资源衰退的现实,加大传统渔区资源保护力度,积极开辟新的捕捞区域,发展远洋渔业,推进海洋水产品生产的全球布局,提高海洋水产品综合保障能力。
三是结合渔民转产转业,积极培育现代渔业生产体系。大力发展深水养殖、远洋渔业等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生产能力,提高海洋水产品生产集约化水平,实现海洋水产品生产的转型和创新,提升海洋水产品生产能力。
四是加大对现代设施养殖、新资源开发技术研发的支持力度,积极推动新技术产业化,增强海洋水产品生产体系的技术支撑。结合海洋水产业特点探索新型生产模式、投融资模式、销售模式,增强海洋水产品生产活力。
五是认真借鉴国际渔业发展经验,完善财政扶持体系和现代产业培育政策,逐步完善海域使用制度,推动海域空间从资源向资产转变,以市场推动海洋水产品生产体系的空间布局优化。建立和完善海洋生态容量评估、渔业资源开发权有偿使用制度,引入市场机制推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海洋水产品生产体系建设,推动海洋水产品生产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