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科视野

生命的质量―――缅怀杨自俭先生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4-10-24浏览次数:1327

    杨自俭先生走了。73岁。落叶般静静地离去。笑容满面的脸庞定格在我们脑海,爽朗睿智的笑声环绕在我们耳旁。

  花圈、热泪、不绝的送行人流、呜咽的诉说,作为一位普通的教师,杨自俭先生之所以能够赢得人们无尽的怀念,赢得师生崇高的尊重,感召后学学习他的精神、继续他的事业,归根结蒂是他的人格魅力,是他的崇高师德。

  先生生前只接受过校报一次专访,而我正是那位有幸采访先生的校报记者。

  记得那是在1997年年底,先生还住在位于红岛路上的“冷热斋”。“没有别的含义,只是为寒舍夏热冬冷、年年漏雨而记之”,先生风趣地说起“冷热斋”的来由。先生1983年搬入“冷热斋”,在这儿他完成了50多篇学术论文,还选编了《翻译新论》和我国第一部《英汉对比研究论文集》,独立或与人合作翻译出版了美国西•谢尔顿的长篇小说《继嗣佳人》、英国杰•利奇的语言学专著《语义学》、英国著名作家福斯特的长篇小说《印度之行》和《看得见风景的房间》,审校出版了美国内•德米勒的长篇小说《将军的女儿》,参编了《中国翻译词典》、《英汉语比较与翻译》和《汉英对比语法论集》等。先生的主要学术方向为对比语言学和翻译学,他对这两个学科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做学问本身就有很多学问。”先生说:“我的体会是一要目标明确。点(专业方向)要选准确,(基础知识和专业涉及的相关学科)要画适当,太小不够用,过大时间精力不允许;二要脑勤、眼勤、手勤,手勤最重要;三要方法科学。既要严谨治学,又要有足够的勇气。”

  那时先生就对人文教育非常重视,记得当时他神情凝重地说:21世纪是人文复兴的世纪,我们决不能等闲视之。人文精神最核心的问题是价值观即怎么做人的问题。价值观教育要抓好三点:一是算好贡献与所得这道数学题。你的价值在于你的贡献要大于你的所得,这个差越大你的价值越高。有的人总是心里不平衡,因为他不会算这道题。二是要培养吃苦精神。人人都要沾光,世界就会混乱不堪。一点亏都不吃的人,连朋友也不会有。三是要正确认识自己。学界有两种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现象:其一是弄虚作假、追求虚名。有的人也许一时得到,但会以身败名裂而告终,甚至永远被钉在耻辱柱上。其二是越追求名声的人越得不到名声,越不想要名声而踏踏实实做事的人倒会有名声。这就是声誉的辩证法。”

  作为长期从事语言文化研究的学者,那时先生就对加强大学文理渗透有独到的见解。他认为,文理渗透关键是从理论与方法上渗透,而不是学科具体内容上的渗透。他强调说,我们对方法论教育很不重视,其实方法论在任何一个学科中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方法论的革新会引起科学的突破性发展。方法论是人的智能结构网络中的软智能结构,是创造才能的主要条件,缺少这个部分就不是一个完整的学人。人的创造才能主要靠丰富的知识、高强的能力和科学的方法这三大要素的综合运用。许多事实表明,一个人知识再多,如果不掌握科学的方法,就不可能有什么造诣,知识创新也只能是空谈。有人说,当代中国专家不少,而思想家不多,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先生建议,对文科学生应开自然科学发展史、数学方法和自然科学总论,对理工科学生应开中外哲学史、美学史、文学史和社会科学方法论等方面的课程。

  因为家境贫穷,先生13岁才上小学,因而他自幼就有着“活着不易”与“求学不易”的思想。他热爱生活,热爱职业,勤奋好学,永不满足;受到挫折不气馁,有了成绩不骄傲,知足常乐,淡泊名利。“博学只靠勤修得,绝技乃由苦练成”和“淡泊自守抛得寒暑辛苦,清贫无忧但求老而无愧”是先生的座右铭。

  当时采访先生时恰逢他刚过60周岁生日,我就请他谈谈人生的意义和感悟。先生侃侃而谈:“人生的意义不在于长短,而在于质量。有人说人生是一部书,我说是一座看不见顶的高山,一辈子是爬不到顶的。我还能活几年无法知道,但只要活着,我就要爬,要比年轻时还要爬得认真……”

  那次采访,使我近距离领略到先生身居陋室胸怀天下的大家风范,聆听到先生智者的谆谆教诲,对我做人做事产生重大影响。

  2007年年底,先生70周岁时,将凝聚着自己大半生人生体会的文章 《高处风景会更好―――七十抒怀》送给我,请我“斧正”,“如有必要在校报登一登,也许对年轻人有用”。后来,这篇近万字的做人治学心得用了一个整版在校报刊登,引起校内外读者强烈反响,许多社会媒体和网络作了转载。“人生易老天难老,难老易老都得老。老年尚需再登高,高处风景会更好……”“人一生永远不能满足现状,包括退休以后,都应该在原有的基础上继续向前走,一直走到生命的结束。我一直深感为人为学,必须为人在先,所以我永远笃信‘道德之光能燃起智慧之火,一切道德高尚的学人必将在探索真理的道路上取得成就,从而使学术生命放出灿烂的光辉’……”这些为人治学的良言,不知激励着多少后学勤奋攀登人生高山,去书写人生的辉煌。

  60岁,是国家法定的退休年龄,是“工作大半辈子了该休息休息了”的代名词。而对于先生来说,60岁,是人生冲刺的号角。外国语学院、国际语言文化交流学院、新闻传播学院,文学院……这其中大多是先生60岁以后挂帅出征、参与创业的,学校文科建设辉煌的发展史上浸透着先生多少心血和汗水啊!

  追求生命的质量,是我们回望先生的一生发现的一个发人深省的现象―――先生分明是在用一生的精力和超越常人的毅力去开辟前路,分明像丹柯一样,掏出自己燃烧的心,高高擎过头顶,带着我们走进崇高和无私。

  生命的质量重于生命的数量。诚哉斯言。

   作者:中国海洋大学报总编辑 王宣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