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初明教授、张德禄教授应邀举办“人文讲坛”学术讲座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7-03-16浏览次数:494


我校国际商务语言与文化自设二级学科博士点首届博士生博士论文选题论证会于310日上午在外国语学院会议室举行,论证会邀请了我国著名学者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博士生导师王初明教授、同济大学博士生导师张德禄教授以及中国海洋大学博士生导师权锡鉴教授和陈士法教授等参加。借此机会,310日下午,王初明教授、张德禄教授应邀在外国语学院学术报告厅举办了两场“人文讲坛”学术讲座。两场讲座分别由外国语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杨连瑞教授和副院长任东升教授主持,刘静教授、陈士法教授、王慧敏教授与学院百余名师生齐聚一堂,共享这一学术盛宴。

   王初明教授结合自己40年的学习经历和科研体会,作了题为“创新往往来自对常识的深度思考”的学术讲座。王教授指出科研就是生产新知识,科研的价值在于创新。如何才能有所创新?王教授引经据典,风趣幽默地阐释了“创新往往来自对常识的深入思考”这一论题。同时,王教授告诫大家“为写论文而写必定痛苦”,应发现科研的妙处所在。接着,王教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述了科学研究经历的六个阶段: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揭示规律---深化认识---提升能力---指导实践,指出科学研究需遵循“心眼活、功夫死、我为主”的九字方针,要深入现象探本质、敢于质疑权威。随后,王教授以自己历时15年的研究历程为例,从最初的“写长法”,到“学办用随原则”,到“读后续写”,再到“续论”的构建,侃侃而谈,深入浅出地论证了“语境”、“互动”和“续”在外语学习中的重要性。最后,王教授以一份课题申报书的修改为例,分享了课题申报的注意事项。

  张教授的讲座重点介绍了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的基本理论框架和在教学领域的应用。讲座伊始,张教授首先介绍了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产生的历史动因,该理论相关的基本概念,包括媒介与模态的区别,模态和多模态的关系等。然后,张教授详述了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的理论基础,即系统功能语言学,特别是韩礼德的语言作为社会符号的理论。接着,张教授介绍了多模态话语符号资源,包括不同符号系统的分类:比如静态模态和动态模态;语言模态和伴语言模态等及其意义潜势。张教授通过引用Kress  van LeeuwenVisual Grammar理论向大家解释多模态话语的语法的基本模式和如何使用这些模式对图像和文字进行分析,以此来体现多模态话语语法在语篇分析中的作用。最后,张教授探讨了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多模态话语读写能力的类型,和培养多模态读写能力的基本教学模式,以及教学模式模态选择系统。 

  在问答环节,王教授和张教授与现场师生进行了热烈的互动问答,详尽回答了与会师生提出的问题,思想的碰撞与交流将本次讲座推向高潮。 

  两位学术大师的讲座旁征博引,语言风趣幽默,视角独特新颖,开阔了与会师生的眼界和思路,受到大家的热烈欢迎和一致好评。两位教授对科学研究高屋建瓴的思考和梳理为外国语学院师生今后的学习和研究指明了新方向、提供了新思路,激发了大家的研究热情,必将推动外国语学院教研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质发展,促进外国语学院的学科建设工作迈向更高台阶。(外国语学院学科建设办公室 陈颖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