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通知

关于举办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灾害史专业委员会第十五届年会暨“海洋灾害与海洋强国建设”学术研讨会的通知

发布者:徐晓琨发布时间:2018-10-19浏览次数:699

面海而兴,是世界强国繁荣发展的共同经验之一。当代中国在走向民族复兴的过程中,也越来越重视海洋,并把“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建设海洋强国”列为国家发展战略目标,强调“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倡建海上丝绸之路。

我国拥有300多万平方公里海洋国土,18000余公里海岸线,自北而南的沿海之地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也是人口最密集的地区。但是海洋在给我们带来渔盐之利、通楫之便的同时,也往往因各类海洋灾害给沿海城乡人民带来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如何进一步探究历史时期海洋或沿海灾害的特点与规律,探索海洋灾害的成因或发生机理,揭示海洋灾害对中国社会各方面的影响,总结我国各民族对于海洋灾害的认知及其应对的理论与实践,进而为当前国家的海洋建设献计献策,是相关灾害史学者理应担当的重要使命。

有鉴于此,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灾害史专业委员会决定联合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发展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暨生态史研究中心、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利史研究所、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所等单位,于2018101922日在青岛市中国海洋大学鱼山校区召开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灾害史专业委员会第十五届年会暨“海洋灾害与海洋强国建设”学术研讨会。


一、会议时间和地点

    会议时间:20181020-21

    会议地点:中国海洋大学鱼山校区学术交流中心

 

二、会议议程

1020日上午  主题报告会第一场

多学科视野下的海洋灾害研究

 

时间:9:3012:00

地点:一楼学术报告厅

主持人: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  夏明方

报告人 :

1. 方修琦:中国主要海洋灾害形成的自然地理背景

2. 殷克东:基于GERT网络仿真模型和系统动力学模型的风暴潮灾害致灾机理仿真

3. 梁生康:富营养化对黄海绿潮的驱动机制及防控措施研究

4. 徐海亮:登陆广东的台风路径·珠江口咸潮入侵灾害

5. 王日根:明清东南海洋灾害及其官民应对

6. 蔡勤禹:合作化时期的台风应对——以1956年浙江象山“八一”台灾为例

7. 高建国:中国古代风暴潮灾画法

 

1020日下午  分场报告会

 

场次一

时间:14:0015:50

地点:二楼青岛厅

主持人: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王文涛

评论人: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余新忠

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冯贤亮

报告人:

1.  琼:清前期民赈研究

2.王建华:自然灾害与民间信仰的区域分化

3.贾国静:黄蓝相会:清代黄河尾闾治理生态史考察

4.  靖:中国人类学的生态关怀

5.李光伟:清代江苏田赋积欠蠲免数额研究

6.梁家贵:晚清淮河流域灾荒与民间秘密结社

 

场次二

时间:14:0015:50

地点:二楼海大厅

主持人: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王日根

评论人:

山东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发展学院教授  王林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高级工程师 张伟兵

报告人:

1.张崇旺:明清时期两淮盐区的潮灾及其防治

2.曾桂林:社会近代化视野下的近代江浙地区应对海洋灾害机制变迁

3.万金红:利用历史文献重建过去两千年中国沿海风暴潮灾害

4.  珊:公元前89年——1949年我国海洋灾害史料分析

5.刘希洋:近二十年中国海洋灾害史研究的进展与问题

6.王书明:种族、文化与海洋灾害的社会选择性

 

场次三

时间:16:0017:50

地点:二楼青岛厅

主持人:河北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杨学新

评论人:

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陈业新   

云南大学历史与档案学院教授  周琼

报告人:

1. 王文涛:南朝时期建康水灾记录再认识

2. 闵祥鹏:修德与汉唐国家应灾的政治伦理

3.   利:灾荒冲击下的农民生活状况——以近代淮河流域为中心的考察

4.   嘎:滹水为灾:历史时期正定城市水患与防治措施

5. 董传龄:自然灾害视野下晚清山东乡村日常生活

 

场次四

时间:16:0017:50

地点:二楼海大厅

主持人:《史学月刊》执行主编  郭常英

评论人:

天津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任云兰  

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曾桂林

报告人:

1. 赵晓华:民国北平粥厂研究

2.   林:慈善与政治: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慈善团体立案问题研究

3. 李光伟:清代江苏田赋积欠蠲免数额研究

4. 谭备战:双刃剑:南京国民政府县政视域下的灾荒及其救助

5. 白丽萍:晚清湖南省的积谷仓建设

6. 文姚丽:民国时期慈善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1020日晚  “新时代中国海洋灾害的应对与防御”圆桌论坛

 

时间:1020日晚19002100

主持人: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  夏明方

中国海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蔡勤禹

 

1021日上午  分场报告会

 

场次五

 

时间:8:309:50

地点:二楼青岛厅

主持人:安徽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张崇旺

评论人: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教授  安介生

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闵祥鹏

报告人:

1. 朱从兵:自然灾害对近代中国铁路运行的影响

2. 张伟兵:我国极端干旱研究进展

3. 张祥稳:晚清社会应对安徽山区蛟灾及其引发的社会问题

4.   祥:钱荒、旱荒、兵荒中的华北货币流通与金融危机

 

场次六

时间:10:4012:00

地点:二楼青岛厅

主持人:苏州大学社会学院教授  朱从兵

评论人:

华侨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汤兆云

安庆师范大学人文与社会学院教授  张祥稳

报告人:

1.李晓伟:台湾社区灾害管理研究概述

2.舒习龙:开启广东华侨史研究的密钥:侨批史料价值的多维透视

3.刘红晋:海绵城市建设和海洋灾害防治

4.张绪良: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土地综合承载力及区域差异

 

1021日上午  “青年学者论坛”

场次一

时间:8:309:50

地点:二楼海大厅

主持人: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余新忠

评论人:

山西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副教授  韩祥

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  向常水

报告人:

1. 冯晓多:关于渤海湾西岸西汉末年海侵事实论题之缘起与论争

2. 李昊林:王景治河“十里立一水门”新解

3. 戚力丹:明清时期海洋环境与灾害--以胶东半岛为个案研究

4. 景菲菲:开放与现代:民国时期我国的海洋灾害应对

5.   瑛:慈善组织应对海洋灾害简论

6.   欣:“江亚”轮海难善后述论

7. 石晏州:日本占领中国台湾时期地震灾害的探略

8. 史国芹:1946年台湾地震研究

9. 张晓菲:1933年江苏川南崇宝启水灾救济述论

10. 李善靖:明朝灭亡的区域视角:以山陕流民兵变与政府应对为中心

11.   鹏:蓄水求生:太行山乡村水池与民生

 

场次二

时间:10:4012:00

地点:二楼海大厅

主持人:阜阳师范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教授  梁家贵

评论人:

山西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副教授  李嘎

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  贾国静

报告人:

1. 马幸子:太平天国战后江南的招徕垦荒与人口恢复

2.   彤:清代德宏地区瘴气流行与瘴病防治

3. 张丽洁:光绪朝黄河新道筑堤中的物料使用与环境影响

4.   兴:华北平原历史蝗灾地理研究

5. 李伊波:丁戊奇荒成因再探

6. 杨双利:“丁戊奇荒”期间山西赈粮的筹运——以光绪丁丑年为中心

7. 张艳鑫:林人共生:护林碑所见明清时期太行山区的山林保护

8.   涛:1931年皖赈舞弊案初探

9. 石文安:国家、社会与灾荒救济

10. 杜香玉:从边缘到内化:民国时期西双版纳自然灾害及其应对研究

11.   岩:洪水、堤防与社会应对——1933年黄河洪灾形成的环境与社会因素

 

1021日下午  主题报告会第二场

灾害史研究的理论与实践

 

时间:14:0015:45

地点:一楼学术报告厅

主持人: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教授  方修琦

报告人:

1.   浒:中国灾害史研究的历程、取向与走向管窥

2. 卜风贤:灾害史研究中人文化与非人文化倾向的辉格解释

3. 陈业新:明朝后期的自然灾害与应对

4. 冯贤亮:明清時期南苕溪流域的水灾与社会

5. 余新忠:诗与画:1820年代一群江南士人的灾荒应对

6. 安介生:灾荒与景观:以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陕西大灾为例

7.   平:喜与悲:民国时期的山西灾荒、女性与婚姻

 

四、主办单位

    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灾害史专业委员会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发展研究院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暨生态史研究中心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利史研究所

    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减灾与公共安全专业委员会

    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所

 

    欢迎广大师生积极参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