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荟萃

成果荟萃 | 马学广:《海岸地带城市-区域空间治理研究》

发布者:徐晓琨发布时间:2020-11-17浏览次数:377

马学广:《海岸地带城市-区域空间治理研究》



一.研究背景

美国著名学者戈特曼(Jean Gottmann)在20世纪50年代对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的研究开启了世界范围内对海岸地带城市-区域(Coastal City-Region)这一独特地域的理论探讨和实证研究。当代全球范围内的海岸地带城市-区域已经成为全球城市化的热点区域和重心所在,已经成为培育和凸显国家竞争优势的重要基地。“海岸地带”以其独特的区位条件、丰富的自然资源、便利的设施条件、开放包容的社会经济环境等优势,成为后发国家嵌入全球产业循环链条的制高点和参与全球竞争的战略基点,成为学术界城市与区域空间治理研究的焦点所在。

海岸地带既是海陆交接过渡带,又是陆海相互作用剧烈地带,是人地关系矛盾较为突出的区域。随着经济的发展,海岸地带以其丰富而又独特的资源优势而成为国土开发的热点,快速城市化进程对海岸地带的可持续发展造成巨大的冲击。因此,随着海岸地带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人地矛盾、人海矛盾、陆海矛盾等日益突出,成为制约海岸地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从陆海统筹的视角出发,结合社会-空间辩证统一的认识观念,我国海岸地带城市-区域的发展亟需转换思路、开拓视野、超越辖区界限实现城市-区域治理的可持续发展。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已经成为时代命题,传统上囿于行政区划界限,政府主导下各自为政的管控型治理模式日益显现出越来越窘迫的管理弊端,难以适应新时代公共管理实践的客观需要,建立起多样性、整合性、跨区域的新型空间治理架构是实现区域治理创新的必然选择。作为现代城市发展的新型空间组织,城市-区域跨越多个行政单元,以其规模经济特征和设施集约优势日益成为全球最具发展活力的地区,在全球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政治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突出的主导作用。因此,基于丰富的实践需求和日益严峻的空间治理问题,跨界跨政区的城市-区域空间治理(Spatial Governance of City-regions)成为新的学术热点。

  

二.基本内容

学术界对海岸地带城市-区域的研究从沿海城市体系入手,发现沿海城市带成为我国重要的生产要素集聚与扩散的城镇密集区,并进而成为我国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空间载体。但是,学术界对海岸地带城市-区域的研究偏重于宏观层次的政策分析,较少涉及扎实有序的微观实证研究,该研究成果的面世能够很好的弥补这一方面的研究缺憾。本书聚焦于中国海岸地带的典型城市-区域发展状况,以珠三角地区和山东沿海城市区域为例证,探索了转型时期城市与区域空间治理的空间格局、制度环境和组织基础,揭示了海岸地带城市-区域的空间格局特征、空间演变过程以及空间治理的跨政区协调机制,推动了城市与区域空间治理研究理论创新与实证发展。

  

三.主要观点

本书共12章,分成四篇。第一篇,基础理论篇,共3章(第1-3章),主要探讨全球化时代城市-区域空间组织与空间治理的基础理论和实践发展。第1章从理论层面探讨当前城市研究范式的转型;第2章聚焦于非地域邻接性的世界城市网络研究;第3章侧重于地域邻接性的全球城市-区域(多中心城市-区域)研究。

第二篇,区域空间结构篇,共3章(第4-6章),主要探讨海岸地带城市-区域的空间结构特征。以中国沿海城市-区域(第4章)、珠三角城市-区域(第5章)和山东半岛城市-区域(第6章)为案例,总结和概括我国东部地区城市-区域空间结构格局演变的主要特征。第4章从总体上探讨了中国沿海城市-区域的区域空间极化、区域空间不平衡和区域空间互补;第5章揭示了珠三角城市-区域空间格局演变的过程、格局和机理;第6章揭示了山东半岛城市-区域城市流空间结构和多中心空间结构特征。

第三篇,区域空间联系篇,共3章(第7-9章),主要探讨海岸地带城市-区域的空间联系特征。具体采用企业流分析和交通流分析对珠三角城市-区域和山东半岛城市-区域进行实证研究,在城市和功能区两个尺度上揭示区域空间联系特征。第7章以高端生产者服务企业之间的联系来表征珠三角城市-区域的空间联系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第8章通过城市间的长途客运交通流和城际轨道交通流揭示珠三角城市-区域空间联系特征及其多中心性;第9章以山东半岛城市-区域高端生产者服务企业流和长途客运交通流表征其内部的区域空间联系及空间联系结构特征。

第四篇,区域空间治理篇,共3章(第10-12章),主要探讨海岸地带城市-区域地方政府之间跨政区合作的主要形式、内容和机制。城市-区域空间治理研究强调应通过以政府、企业和社会等地域性机构组织的网络化合作以应对各种跨界、跨境、跨域和跨政区公共事务,实现海岸地带城市-区域的可持续发展。第10章梳理和总结了城市-区域空间治理的相关理论和实践;第11章揭示出珠三角城市-区域跨界和跨境等跨政区治理方式的内容及其特征;第12章揭示出山东半岛城市-区域空间政策的演变规律以及区域空间治理的主要形式和内容。

  

四.创新之处

本书以空间政治经济学思想为指引,通过构建系列化的“功能网络”,应用城市网络、增长网络、政策网络、行动者网络、协同治理网络等分析工具探讨海岸地带城市-区域空间治理体系的构建及其功能优化,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先行性。本书将地理学所擅长的空间分析方法应用于城市-区域空间治理策略的环境分析,基于海岸地带城市-区域的空间组织格局演变和空间联系特征分析,结合珠三角和山东半岛城市-区域空间治理的实证案例,提出了具有较强针对性的新的空间治理策略。本书站在了当代中国海岸地带城市-区域空间治理研究的最前沿,交叉运用政治学、管理学、地理学、经济学等多个学科的研究方法和手段,揭示了海岸地带城市-区域空间治理的深刻内涵和多元化的思考维度,代表了当前我国海岸地带城市与区域空间治理研究的最新成果。

  

五.社会影响

自正式出版之后,本书先后被同济大学图书馆收录、被青岛市图书馆收藏,并荣获青岛市第三十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以本书为基础所撰写的“青岛海岸地带区域空间治理的建议”报告入选《青岛市“双百调研工程”研究报告与决策建议》2016年第6期(总字第443期)。“青岛海岸带区域空间治理的建议”报告认为,青岛市海岸地带面临自然因素、人为因素和管理因素所塑造的危机和问题,凸显出空间经济、空间生态、空间社会、空间协调和空间功能等多个维度的空间冲突,其成因在于粗放的土地开发模式、滞后的管理制度设计、不健全的社会参与机制以及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并存等。该报告从完善海岸地带生态环境法律法规体系、近海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政策、完善海洋灾害防范能力政策的政策体系,完善海域有偿使用的财政金融政策、海洋产业投融资政策、建立海洋产权交易服务平台的财税资金政策,构建海岸地带区域性的协调组织及协调机制、完善青岛海岸地带生态环境公共政策体系的管理体制机制、推进全民海洋意识教育政策四方面提出了青岛市重构海岸地带空间治理体系的主要思路和途径,从蓝色港湾、生态岛礁、环湾绿肺、智慧海洋、审慎填海和科学规划等六个方面提出实施青岛市海岸地带空间治理重构的重点工程。

  

六.作者简介

马学广,男,山东临沂人,中国海洋大学国际事务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中澳海岸带管理研究中心中方主任,中山大学博士、北京大学博士后、英国卡迪夫大学访问学者和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访问学者,主要从事空间生产、尺度政治、城市联系、区域治理和海洋规划研究,代表性作品有专著《全球城市区域的空间生产与跨界治理研究》(科学出版社2016年版)和《城市边缘区空间生产与土地利用冲突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