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文化研究所

发布者:宋素素发布时间:2025-04-09浏览次数:19

一、机构概况

中国海洋大学城市文化研究所成立于2004年,是国内较早成立的关于城市历史文化研究的机构之一主要依托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建设研究所的工作重点主要是与中外城市相关的历史文化问题研究社会服务尤其偏重海港都市研究研究所负责人是马树华教授,现有研究人员10人,有国内外名校博士学位学科领域涉及历史学、文学、管理学等

城市文化研究所成立20年来,先后承担并完成与城市历史文化相关的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20余项,出版《20世纪青岛日常生活史》《殖民地经历与中国近代民族主义:德占青岛(1897-1914)》《世界文化产业导论》《文化资源学导论》等10余部专著和教材,发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与城市文化空间拓展》《城市指南与近代青岛的空间变迁(1898-1949)》《啤酒认知与近代中国都市生活》清代山东沿海贸易中心变迁与城市发展述论》《“守信”与“维权”:中日围绕胶济铁路沿线城镇开埠的交涉(1914—1928)》《从结构到实践:虚实交互驱动中国式文旅深度融合新范式》《馋饮:酸梅汤与清以来北京城市生活》《从各自为政到系统整合:北海银行管理体制的调整(1938-1948)》等高水平论文近百篇。

城市文化研究所注重社会服务,积极承担各类区域文化发展课题20余项,如《青岛市西海岸新区(黄岛区)影视产业发展规划》《汕头市六合新城文化产业配套项目可行性研究》《荣成市海洋科技馆内容知识审校》崂山文化研究》《青岛市崂山区乡土资料抢救性收集整理等。此外,研究所还面向社会各界政府机关举办专题培训班讲座和学术讲座。

二、研究方向

   (一)中外海港史研究

重点研究外海港城市的兴衰、丝路节点与海洋贸易、海港全球化、技术与社会尤其是中国的港口与腹地、海关、漕运与海运、埠际贸易与区间关系、港口环境与社会变迁滨海城乡关系演进、移民与跨文化交流等。

(二)公共空间与城市生活研究

主要研究城乡公共空间社会生活关系探讨城市的文化功能与城乡关系内容包括空间理论、场景理论、公共空间与大众文化、城乡公共文化服务等。

(三)海港都市文学艺术研究

通过中外文学艺术作品分析,了解文学艺术想象与海港都市认知的关系,把握海港都市生活文学艺术创作的互文关系探究城市社会与文化变迁的深层问题

(四)文化遗产与城市记忆研究

重点探讨城市文化遗产的类型、文化遗产与城市资源、数字时代与都市遗产、建筑空间与文化记忆、街区改造与空间再生、文化遗产与精神传承等。

(五)城市文化比较研究

依据十九世纪以来的各种都市主义,城市规划与设计者的都市主义、社会科学的都市主义、文学艺术与哲学的都市主义,通过都市规划与设计案例、典型社区、代表性作品科技要素等具体内容,对不同类型的城市进行比较分析探究城市类型与现代社会的关系。
三、主要成员及研究成果

马树华,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历史文化系主任,博士生导师,兼中国海洋大学国家文化和旅游研究基地副主任、海洋发展研究院研究员、中国史学会城市史专委会副秘书长、中国海外交通史研究会理事。研究领域为海洋史、城市史、文化史等。出版著作3部,教材2部(合著),在《史学月刊》《“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城市史研究》《光明日报》《中国社会科学报》等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20余篇,主持国家级和省市级各类项目10项。代表作有《20世纪青岛日常生活史》《啤酒认知与近代中国都市日常》《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与城市文化空间拓展》《城市指南与近代青岛的空间变迁(1898-1949)》等。获教育部第七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山东省高校优秀科研成果奖一等奖、青岛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等奖项多项。


朱建君,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历史文化系副教授、海洋发展研究院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海洋历史文化与中外关系、文化遗产保护、大洋洲区域历史文化等。出版著作1部,合著2部,在《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学海》《太平洋学报》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多篇,承担和参与相关研究课题多项。代表作有《殖民地经历与中国近代民族主义:德占青岛(1897-1914)》《海洋文化的生态转向与话语表达》《海参之链—“海上丝绸之路”上的中澳早期交通》《德占胶澳的称谓演变》等。获校级优秀教师、全国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等奖励


李尹,中国海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海洋发展研究院双聘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史、中国海洋史。在《城市史研究》《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中国经济史研究》等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近年来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山东省社科规划项目各一项。代表作有《清代前中期豆货海禁的解除与沿海贸易的发展繁荣》《清代山东沿海贸易重心变迁与城市发展述论》《清代北洋贸易的发展变化(1644—1911)》等。




万晋,中国海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唐宋城市史、中国古代海洋史。出版著作1部,参编多部。在《东岳论丛》《历史教学》《河北学刊》《海交史研究》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多篇,主持省部级项目多项。代表作有《“变动”与“延续”视角下的唐代两京研究》《拱卫与制衡:安史乱后洛阳及其周边的军事动向》《唐宋之际的城市:“变革”还是“延续”?》《城居的日常:唐代城市日常生活相关研究述评—兼论在城市史研究中探讨日常生活的路径》《<胶州报>所见德占胶澳初期的青岛城市商业》等。荣获青岛市社科优秀成果奖二等奖和三等奖。



李蓓,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讲师,中国海洋大学国家文化和旅游研究基地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文化产业发展研究、动漫游戏产业研究、创意方法、创意设计。出版著作1部,发表相关论文10余篇,参与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省市项目等9项。代表作有《世界动漫游戏产业发展历程研究》《中国电子游戏产业发展历程及现状特点》《创意思维方法探究》《动画创作中青少年心理研究》《游戏美术设计与动画美术设计的差异》《我国动漫产业链分析》等。多次获得教育部等主办全国设计类大赛优秀指导教师奖。


吴倩,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历史文化系讲师,中国海洋大学国家文化和旅游研究基地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数字文化产业、城市文化建设、数字人文、文化旅游融合等。在《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图书馆论坛》《编辑之友》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多篇,近年来主持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青岛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多项。代表作有《从结构到实践:虚实交互驱动中国式文旅深度融合新范式》《从企业集合到关系网络:重新理解互联网络时代的创意产业》《“互联网+”与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的实现路径》《身体视角中的阅读:历史变迁、现实转向与实践启示》《从意识沉浸到知觉沉浸:赛博人的具身阅读转向》等。


景菲菲,中国海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青岛市周浩然研究会秘书长。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社会史与中外关系史。出版著作1部(合著),在《史学月刊》《史林》《安徽史学》《城市史研究》《南方人口》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主持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省部级项目多项。代表作有《近代以来中国海洋灾害应对研究》《社会变迁视角下的男性自杀现象—以近代青岛为例》《人口迁移与近代青岛自杀率的下降》《“守信”与“维权”:中日围绕胶济铁路沿线城镇开埠的交涉(1914—1928)》《日本对胶济铁路利权的觊觎和攫夺——以中日关于运价和货捐交涉为中心(1914—1928)》《1914—1915年中日胶海关交涉》等。


魏坡,中国海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抗战时期沦陷城市史、中国社会教育史和中共党史。在《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民国研究》《城市史研究》《日本侵华南京大屠杀研究》等期刊发表论文多篇,主持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研究专项、中央高校基本科研项目和青岛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等数项课题。代表作有《沦陷时期北平房荒与日伪举措》《沦陷时期北平煤荒与煤业应对》《沦陷区青年学生的日常生活与民族主义——以董毅<北平日记>为例》等。


魏坡,中国海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抗战时期沦陷城市史、中国社会教育史和中共党史。在《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民国研究》《城市史研究》《日本侵华南京大屠杀研究》等期刊发表论文多篇,主持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研究专项、中央高校基本科研项目和青岛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等数项课题。代表作有《沦陷时期北平房荒与日伪举措》《沦陷时期北平煤荒与煤业应对》《沦陷区青年学生的日常生活与民族主义——以董毅<北平日记>为例》等。


钟钦武,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讲师,兼任山东省历史学会红色文化研究专业委员会委员、《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青年编委。主要研究方向为山东地方史、近代社会经济史、中国海关史等。在《史学月刊》《抗日战争研究》《中国经济史研究》《山东社会科学》《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1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山东省社科规划研究项目、中国博士后基金项目各1项。代表作有《“排法”:山东抗日根据地货币斗争新探》《制度惯性视角下清末民初货币本位变革探析》《从各自为政到系统整合:北海银行管理体制的调整(1938-1948)》等。

四、总体发展规划

城市文化研究所发展时间久,成果积累多,在城市史和城市文化研究领域具有很好的研究基础,未来将继续以海港都市历史文化研究为重心,通过文理交叉跨学科方法,与国内外其他城市历史文化研究力量密切合作,计划在五年(2025-2030)内,策划出版海港都市历史文化研究系列丛书,申请海港都市相关国家社科重大或重点课题,培养一批致力于城市历史文化研究的青年学者,在十年(2025-2035)内打造成国内一流的城市历史文化研究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