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蒙文学研究所

发布者:宋素素发布时间:2025-04-11浏览次数:13

一、机构概况

中国海洋大学王蒙文学研究所成立于2002年,是我校最早成立的人文研究机构之一,所长温奉桥教授(博导)。团队成员有:朱自强教授(博导)、邱焕星教授(博导)、李萌羽教授(博导)、马春花教授(博导)、王平副教授(硕导)、徐晓红副教授(硕导)、段晓琳博士。

中国海洋大学王蒙文学研究所自成立以来,紧紧围绕学校“将中国海洋大学王蒙文学研究所建设成为全国王蒙研究的资料中心、信息中心、研究中心。”的定位开展工作。创建了王蒙研究学术例会制度,迄今,已成功举办了“王蒙国际学术研讨会”等各类王蒙研究学术会议20余次;2004年创办了《王蒙研究》学术刊物(半年刊),2009年改为辑刊,严家炎、温奉桥担任主编,迄今已出版20期(辑);2007年牵头在中国海洋大学浮山校区筹建“作家楼”,这也是全国高校第一座“作家楼”,同年,创办了《王蒙研究通讯》(电子版); 2009年在崂山校区图书馆创建“斯文堂”,同年,开通了“王蒙研究”学术网站;2019年参与创建了中国海洋大学王蒙文学馆,王蒙文学馆是集文化展览、学术交流、学生修读、革命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展馆,已成为中国海洋大学新的文化地标,荣获山东省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创新案例大赛特等奖;2020年发起成立了王蒙研究全国联席会议,秘书处挂靠中国海洋大学王蒙文学研究所,中国海洋大学原校长于志刚教授任理事长;2021年开通了王蒙研究全国联席会议微信公众号。2023年牵头在中国海洋大学崂山校区筹建“作家林”。

王蒙文学研究所长期致力于王蒙研究、儿童文学研究、鲁迅研究、女性文学研究、中外比较文学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家作品研究等,出版了《王蒙文艺思想论稿》《王蒙十五讲》《多维视野中的王蒙——第一届王蒙文学创作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王蒙·革命·文学——王蒙文艺思想研究》《理论与实践——〈王蒙自传〉研究》《文学的记忆——王蒙〈这边风景〉评论专辑》《老庄的流韵——王蒙与道家文化》《一部小说温奉桥,与一个时代:<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生命与时代的交响——<笑的风>评论集》《王蒙与中国当代文学》(上、下卷)《王蒙与共和国文学》《中国当代文学演讲录——在中国海洋大学听讲座》《中国当代学术演讲录——在中国海洋大学听讲座》20世纪中国文学新视野》《现代性视野中的20世纪中国文学》《朱自强学术文集》(10卷)《儿童文学的本质》《儿童文学概论》《“中期鲁迅”研究》《多维视野中的沈从文和福克纳》《现代性视野中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被缚与反抗:中国当代女性文学思潮论》等学术著40余部,温奉桥教授主编《青岛文艺评论年鉴》(1-7辑)在国内外产生了良好反响团队成员主持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等各类研究项目30余项,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当代作家评论》《文艺争鸣》《小说评论》《文史哲》等刊物发表论文几百篇数十篇论文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等全文转载;团队成员际格林奖教育部高等学校科研优秀成果二等奖、第六届鲁迅文学奖文学理论评论奖提名奖、蒋风儿童文学理论贡献奖,山东省社科优秀成果二、三等奖山东省“刘勰文艺评论奖” 山东省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二、三等奖,青岛市社科优秀成果一、二、三等奖等各类学术奖励几十次。迄今,王蒙文学研究所团队已培养博士后、博士、硕士研究生100余名。

此外,王蒙文学研究所协助王蒙先生在中国海洋大学首创全国“驻校作家”制度,先后聘请了毕淑敏、余华、迟子建、张炜、尤凤伟、莫言、王海、郑愁予、严力、贾平凹、邓刚、刘西鸿、陈彦、何向阳、刘醒龙、霞子、王干、赵德发等当代著名作家、诗人为驻校作家。王蒙先生为首席驻校作家。邀请著名学者严家炎、童庆炳、何西来、柳鸣九、朱虹、黄维梁(香港)、顾彬(德国)、袁行霈、吕必松、徐通锵、叶嘉莹(加拿大)、华克生(俄国)、舒乙、李肇星、谢冕、於可训、谢有顺、吴义勤、郜元宝、郭宝亮、韩春燕、宋炳辉、铁铮等,担任中国海洋大学“客座教授”(兼职教授)。同时,协助王蒙先生与管华诗院士共同发起创建了科学·人文·未来”论坛,已成功举办五届。

王蒙文学研究所高度重视学术交流,邀请美国、俄罗斯、德国、加拿大、墨西哥、印度、新加坡、韩国、日本,以及中国台湾、香港、澳门等国内外作家、诗人、学者100余人,到我校讲学、交流,对提升我校影响力和知名度,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经过20余年的持续建设,王蒙研究已成为我校人文学科一个显著特色和重要学术品牌

二、研究方向

王蒙文艺思想研究;王蒙与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究;王蒙与中外作家比较研究;儿童文学研究;鲁迅研究;女性文学研究

三、主要成员及研究成果

温奉桥,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海洋大学王蒙文学研究所所长。剑桥大学、斯坦福大学、华盛顿大学访问学者。出版《王蒙文艺思想论稿》《王蒙十五讲》等学术专著6部;在《文学评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当代作家评论》《小说评论》《文史哲》等发表论文130余篇,其中CSSCI 期刊论文40余篇,多篇论文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全文转载或摘录;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王蒙阅读谱系与创作资源研究 (24BZW134)“中国新时期小说隐喻叙事研究(15BZW035)” 2项,此外,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项目、山东省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等多项。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研优秀成果二等奖,山东省社科优秀成果二、三等奖,山东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二、三等奖,山东省文艺评论最高奖“刘勰文艺评论奖”,青岛市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等10余项。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理事、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山东省中国现代文学学会副会长、山东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青岛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2009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


朱自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日本东京学艺大学、大阪教育大学访问学者,大阪国际儿童文学馆客座研究员,台湾台东大学兼职教授,香港教育学院访问教授。中国海洋大学国际儿童文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主持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国家社科基金规划项目、教育部规划项目等多项,出版《朱自强学术文集》(10卷)、《儿童文学的本质》、《儿童文学概论》等十几部,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当代作家评论》《文艺争鸣》等发表论文100多篇,多篇论文被 “人大复印资料”等全文转载;获国际格林奖、第六届鲁迅文学奖文学理论评论奖提名奖、蒋风儿童文学理论贡献奖等多项,是儿童文学研究的领军人物。


邱焕星,博士,中国海洋大学“繁荣人才工程”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项目、江苏省社科基金项目等多项, 出版学术著作《“中期鲁迅”研究》,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等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CSSCI论文40余篇,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10余篇;获《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优秀论文奖、 第六届唐弢青年文学研究奖、 江苏省高校第八届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青岛市第三十六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等多项。


李萌羽,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英国剑桥大学、美国路易斯维尔大学访问学者。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等多项, 出版《多维视野中的沈从文和福克纳》《现代性视野中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等著作多部。在《文学评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中国比较文学》等发表论文70余篇,多篇论文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全文转载或摘录。获教育部第七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山东省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山东省高等学校优秀成果二等奖等。



马春花,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加州大学尔湾分校访问学者。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规划项目等多项,出版专著《被缚与反抗:中国当代女性文学思潮论》等多部,在《文艺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当代作家评论》等发表论文几十篇余篇,多篇论文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获得中国当代文学研究学会“第11届当代文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5年度优秀论文奖等多项。


王平,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励耘学刊》《理论学刊》《兰州大学学报》《首都师范大学学报》《当代文坛》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有论文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复印资料》转载。主持、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山东省艺术科学重点课题、青岛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等科研项目多项,获得山东省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奖、青岛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中国海洋大学天泰优秀人才奖等科研奖励。


徐晓红,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曾任日本东京大学大学院综合文化研究科学术研究员、东京理科大学非常勤讲师。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鲁迅研究月刊》、《中国文学研究》、《新文学史料》、《现代中文学刊》、《东方翻译》等发表论文多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等多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二十世纪东亚抗日叙事文献整理与研究”等。



段晓琳,博士,讲师,山东省签约文艺评论家。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当代作家评论》《文艺争鸣》等发表论文10余篇,论文“向内转”与“现代派”的理论渊源》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主持山东省人文社科项目1项、中国海洋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青年教师科研专项项目1项。 




四、总体发展规划

 构建更加合理的王蒙研究学术队伍。以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建设为依托,大力引进高水平人才,建立合理的研究队伍,壮大研究力量。

建立王蒙研究长效机制。创办王蒙研究文丛,培育年轻研究力量,不断推进王蒙研究的深入开展。

进一步提升王蒙研究水平。在目前王蒙研究基础上,争取申报教育部、国家社科重大项目,推出一批高水平研究成果。

进一步办好《王蒙研究》,并争入列C刊集刊。

依托王蒙研究全国联席会议,汇聚、整合全国王蒙研究力量,进一步推动王蒙研究的长久、深入、持续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