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队建设 | 古代文学与传统文化研究团队:“汉代石刻中的易学文献——以《周易》剥卦为例”学术沙龙顺利举办

发布者:李凯发布时间:2025-04-15浏览次数:10

 

4月3日晚,古代文学与传统文化研究团队“蠡海”学术沙龙2025年第1期“汉代石刻中的易学文献——以《周易》剥卦为例”在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320教室举办。本次沙龙由团队成员解树明副教授主讲,团队成员韦春喜教授评议,刘一梦老师与20余名硕士生、博士生参会。

沙龙的第一部分,解树明首先介绍前辈学者对《周易》剥卦的解释。自古以来,关于剥卦所剥之物多被理解成现实生活中牀的各个部位,近年来,随着出土文献的出现,有学者认为剥卦讲的是商人先祖王亥被杀的场景,爻辞中的“足”“辨”“肤”指王亥身体的部位等,又有学者认为“臧”为贱奴,“剥”本当作“扑”,为古代扑刑,意指击打贱奴身体的不同部位。然统观整个剥卦,并结合相关出土文献,解老师指出“剥”字应为击落之义,“剥牀”字,马王堆帛书作“剥臧”,“臧”为隐藏、私藏之义,认为剥卦主要讲是的秋天采摘收获果实的事情,即黄玉顺先生所说的剥卦古经为“收获果实之歌”,究其深层含义则是讲西周时期的公私观念、民本思想。

微信图片_20250411092942.png

沙龙的第二部分,解树明分享了学术研究与论文写作的心得。他强调,读书应秉持“多闻阙疑”的态度,勤于思考、善于提问,广泛阅读经典文献并关注学术前沿动态;其次,需“竭泽而渔”,全面搜集相关研究资料,熟练掌握各类信息检索工具;再次,应“计日程功”,保持写作的连贯性,日积月累方能有所成就;最后,要精益求精,反复打磨文章的语言、标点及注释等细节,注重开头结尾的书写。解老师还结合自身求学经历,以生动事例阐释论文写作方法,令在场同学深受启发。

 微信图片_20250411093021.png

在讨论环节,同学们围绕论文选题的学术价值、如何整合零散问题形成系统性研究等话题踊跃提问。解树明指出,我们应重视基础性工作,即使看似“无用”的积累也可能在未来研究中发挥关键作用。他强调,前期充分准备是论文写作流畅的重要保障,鼓励同学们以严谨态度对待学术研究。
本次沙龙以汉代石刻中的易学文献为切入点,深入探讨了《周易》剥卦的多元阐释,展现了传统经典的现代学术生命力,不仅拓宽了学术视野,还提供了宝贵的方法论指导,为学术论文写作和未来学习规划指明了方向。

微信图片_20250411093115.png

供稿:古代文学与传统文化研究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