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队建设 | 古代文学与传统文化研究团队:“古代图像与文学专题研究—以宋代《升仙图》与清乾隆石刻《耕织图》为例”学术沙龙举办

发布者:李凯发布时间:2025-04-17浏览次数:10

4月10日上午,由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主办,山东省高校古代图像与文学研究青年创新团队、古代文学与传统文化研究团队承办的“蠡海”学术沙龙“古代图像与文学专题研究—以宋代《升仙图》与清乾隆石刻《耕织图》为例”在文新楼321教室举行。本次沙龙的主讲嘉宾为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青年英才工程”副教授、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博士后解树明老师和山东大学文学院博士后宋昭老师,讲座由古代文学与传统文化研究团队彭敏哲副教授主持,团队成员李傲寒、孙瑾、王新艳以及二十余名师生参会。

解树明以美国弗里尔美术馆藏《耕织图》为切入点,围绕其版本源流、图像与文本关系展开深度剖析。从元代姚式的题跋入手,解树明结合程棨生平及其与南宋藏书家陈振孙的交游脉络,明确指出其曾祖父为南宋文简公程大昌,而非北宋程琳。借助赵子俊跋文,指出程棨实为《耕织图》收藏者而非绘制者的重要发现。

在装裱研究方面,解树明认为该图在创作完成及流传过程中至少经过四次装裱。第一次装裱时《耕织图》只有图像内容,无楼璹诗文,且耕图和织图前后相连;第二次装裱是程棨见到后,将耕图与织图分别装裱,按楼诗内容分图并扩大题诗空间,还加盖了“仪甫”“随斋”压缝章。综合避讳、服饰与题款证据,解老师推测程棨本应为刘松年或南宋画院所绘制。在清乾隆石刻《耕织图》与元程棨本的关系研究问题上,解树明认为,一方面,乾隆石刻本“以诗改图”,增加画面背景,还融合康熙《御制耕织图》的内容以适应楼诗描写;另一方面,在载体转变上,程棨本《耕织图》诗画关系走向分离,而乾隆石刻本中诗画关系趋于融合。乾隆刊刻和绘制《耕织图》对巩固清王朝统治起到重要推动作用,也是对康雍二帝重农理念的继承和发扬,具有“昭示久远”的作用。

随后,宋昭以宋代“仙人接引”图式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分享。宋代之前,神仙信仰历经多个阶段发展,从先秦萌芽到秦汉发展,再到魏晋南北朝仙传及志怪小说与墓室壁画中相关元素发展演变,到初唐至五代宋初佛道交流下佛道图像中接引形象出现,为宋代墓室壁画“仙人接引”图式的生成完成漫长铺垫。

宋昭指出,宋代仙传“升仙”过程呈现出“仙人宣诏—凡人受诏—仙人接引—凡人飞升”的程式化模式,墓室壁画升仙图也聚焦这一情节,以图像形式展示墓主人升仙场景。其中,仙传里的“诏书”和升仙图中的“灵幡”意义非凡,诏书代表天界认可,反映现实制度与文化心理;灵幡则用于引导亡灵,凝聚了诏书功能,是墓室空间秩序的重要表征。“仙人接引”模式有着深刻的现实隐喻,宋代仙传借传主行善积德的故事,将道教融入社会主流伦理秩序。墓室壁画升仙图则通过空间布局,将儒家孝行与道教仙境结合,体现“尽孝行善方可升仙”的观念。这折射出宋代升仙叙事中存在的现实秩序,也体现了文本与图像之间以及更深层面的文学艺术与宗教体系、现实秩序之间的互渗相参。

随后,主讲嘉宾与现场师生围绕图像考证方法、宗教符号象征及版本传播等问题展开热烈讨论。彭敏哲总结指出,本次沙龙从版本学、图像学、宗教学等多维度揭示古代艺术与文学的互文性,鼓励同学们关注物质载体、空间叙事对文化意义的塑造作用。本次活动不仅深化了对古代图像文学价值的认知,更启发了跨领域研究的方法论思考。

供稿:古代文学与传统文化研究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