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澳海岸带管理研究中心机构

发布者:宋素素发布时间:2025-05-22浏览次数:11

一、机构概况

中澳海岸带管理研究中心(Sino-Australian Research Consortium for Coastal Management, SARCCM简称中澳中心),是由中国海洋大学和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于2010年共同发起并成立的国际合作研究机构。中澳中心以海洋人文社会科学为根基、深度开展文理交叉跨学科研究,致力于为国内外海岸带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方案,是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基础上突出比较研究的学术性团体。

中澳中心已形成了三大特色:一是中外比较研究优势,通过举办中澳合作年度研讨会和促进研究生联合培养,在海岸带综合管理领域开展了中外实践和理论的对比研究。二是形成智库服务,从参与和主导如胶州湾综合管理、达尔文港管理合作研究等项目,基于研究成果向各级政府和企业提交咨询报告,对国家和有关部门的决策提供重要参考。三是承担学术枢纽功能,持续主办“海洋空间规划与海岸带综合管理学术研讨会”,成为国内学界和业界海岸带综合管理领域具有影响力的交流平台。

二、机构研究方向

中澳中心重点聚焦海岸带管理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主要研究方向或议题:

1. 海岸带理论研究:围绕海洋空间规划理论、海岸带社会-生态系统韧性理论、海岛海岸带要素联结机理等展开研究,探索人类活动与海洋环境相互作用的内在机制,为海岸带可持续发展筑牢理论根基。

2. 海域资源评估与海岸带规划:对海域资源进行全面评估,以此为基础开展海岸带规划研究,致力于实现海岸带资源的合理开发与优化配置,推动区域可持续发展。

3. 海岸带管理法治及环境治理:结合多学科知识,开展海岸带管理法律、政策研究以及涉外法治建设研究,为海岸带环境保护和治理提供法律保障与政策支持。

4. 城市群与岛群的可持续发展:针对城市群与岛群的发展特点,研究其可持续发展路径,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助力海洋强国建设。

5. 海洋灾害风险评估与应急管理:开展海洋灾害风险评估,研究相应的应急管理策略,提升应对海洋灾害的能力,保障海岸带地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生态环境稳定。

三、机构主要成员及研究成果

 金永明:中国海洋大学国际事务与公共管理学院繁荣工程特聘教授(二级),法学博士。研究方向聚焦国际法、海洋法、海洋政策领域。发表论文100余篇、文章20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11部。主持承担省部级以上海洋战略性问题课题18,包括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研究专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研究成果为国家海洋政策制定和海洋权益维护提供了重要参考,获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批示专报3篇、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批示专报8篇;7项论著获奖。近三年在国内外发表17篇学术论文,主持完成2项课题,《新中国的海洋政策与法律制度》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立项,2023出版《中国海洋法理论研究(第二版)》并主编4部学术著作(2022-2024)。


 余静:海洋与大气学院教授,工学博士。专注于人海耦合系统互馈与协同优化研究。发表论文80余篇,参编4部学术专著与5项国家标准,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等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10项。近三年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11SCI论文(9篇顶尖期刊),发表光明日报署名文章1篇,完成2篇研究专报、5项标准,授权2项发明专利,承担 7项科研项目。荣获2024年度海洋工程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中国水产学会2024年度优秀科技论文奖。多次受邀参与国际学术交流,如在海洋合作与治理论坛、中国—岛屿国家海洋合作论坛、中韩海洋空间规划合作研讨、东北亚海洋合作研讨会等会议上作报告。


 杨洋:国际事务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海岸带城市空间治理,深入研究城市收缩与增长过程、区域可持续性影响因素、海洋空间规划策略等关键问题。发表论文30余篇,获多项科研成果奖,主持10余项课题(含2项国家级、3项省部级)。近三年发表9SSCICSSCI 等论文(含合作Nature子刊),主持5项课题(1项国家级、3项省部级等)。参与多项国际交流活动,如在国际景观生态学会中国分会研讨会作报告等。




梅宏:法学院教授,法学博士。研究方向涵盖环境法学、国际法学。以独立作者或第一作者身份在 CSSCI 来源期刊发表30余篇环境法学论文,另有5篇英文法学论文在国内外学刊发表,其中2篇被日本学者全文翻译发表于日本学刊。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司法部、山东省社科规划项目、中国博士后基金项目等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承担国际组织招标项目、原国家海洋局委托项目及地方招标项目子课题等任务。




 李睿倩:国际事务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聚焦国土空间治理、海岸带空间规划与用途管制,着重从生态和韧性思维出发,研究海岸带/海洋空间规划决策、制度评价、治理优化,以及海岸带空间利用质量评估及机制。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发表10余篇SSCICSSCI等国内外学术论文,英文专著1部,近5年主持国家级、省部级课题3项,参与国际项目、国家社科重大等项目10余项,在多个国内外学术会议上作报告。




    华峻翊:国际事务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气候风险治理。以第一作者或合作者身份在SSCI/SCI期刊发表10余篇论文,研究内容涵盖城市绿地可达性感知、登革热风险空间模型构建、极端高温风险时空评估、城市河流生态系统服务优先级确定等多个领域。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政府间国际科技创新合作项目、欧盟地平线2020计划研究与创新项目等多项。




   张坤珵: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聚焦海洋生态文明理论与实践、海洋强国建设、海洋资源环境管理,深入探索海洋领域可持续发展相关课题。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在SSCI、中文核心期刊发表近40篇论文。研究涵盖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决策、海洋灾害管理政策、海岛发展潜力评价等多方面。主持6项省部级项目,获青岛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3等奖各 1项。





 李大陆: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聚焦中国海权发展与东亚海洋安全,深入研究南海争端国的政治与军事战略、海权演变与国际制度关系等关键议题。在《当代亚太》《太平洋学报》CSSCI期刊上发表论文数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1项,山东省社科规划研究项目1项。





四、总体发展规划

(一)总体发展目标

中澳中心致力于打造成为在海岸带管理领域具有国内外影响力的研究机构,为解决海岸带管理的关键问题提供创新性方案,推动海岸带地区可持续发展。通过整合多学科资源,加强国际合作,提升研究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为国家和地方政策制定提供有力支持。

(二)工作规划

中澳中心的工作规划,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研究领域的拓展与深化。在现有研究方向基础上,进一步拓展研究领域,形成具有系统性和前瞻性的研究体系,引领海岸带管理领域的学术发展方向深化各研究方向的研究内容,加强跨学科研究方法的应用综合运用海洋科学、地理学、管理学等多学科知识,取得具有突破性的研究成果。

第二,科研平台建设。加强与国内外科研机构、高校的合作,如共建联合研究中心或实验室联合申报国际合作项目,提升中澳中心在国际科研合作中的地位。通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提升中澳中心在国际海岸带研究领域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第三,人才培养与团队建设。打造一支结构合理、创新能力强的国际化研究团队,吸纳具有海岸带相关专业背景的高层次人才,充实研究力量,力争研究人员数量增加至15-20人。培养4-7名在海岸带管理领域具有国内和国际影响力的学术带头人,形成一批稳定的科研创新团队精英。

第四,深化学术交流活动。继续举办“海洋空间规划与海岸带综合管理系列学术研讨会”,并将其打造成为具有国内和国际影响力的学术交流平台。加强与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等国际合作伙伴的交流

第五,社会服务深化与创新。成为国家和地方政府在海岸带管理领域的重要智库,为有关政策的制定提供长期、稳定的智力支持积极参与海岸带管理相关标准和规范的制定,提升中澳中心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话语权。加强科普宣传,提高公众对海岸带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营造全社会共同关注和参与海岸带管理的良好氛围。为此,将创新有关的方法和途径,以提升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