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素养与海洋科普研究所

发布者:宋素素发布时间:2025-05-22浏览次数:13

一、机构概况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素养与海洋科普研究所致力于全国海洋素养与海洋科普工作的推进,整合校内外优质教育资源,积极创新体制机制,推进海洋文化教育的标准体系、内容体系、运行体系和保障体系建设,搭建面向全国的海洋文化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深入推进大中小学生海洋文化教育,提升全民海洋素养,为海洋强国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提供有力保障。研究所自成立以来,积极进行海洋文化教育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推进,协同各方机构,进行资源建设、科普推广、教材研发等研究、指导与服务工作,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

  (1)顶层设计:为青岛市、山东省等海洋教育战略提供政策建议;

  (2)资源建设:持续建设丰富全国中小学海洋教育数字资源;

  (3)教师培训:组织全国中小学海洋教育云论坛;

  (4)课程开发:开展“探秘神奇海洋”云端学习系列活动;

  (5)平台搭建:完善大中小学海洋文化教育服务平台等;

  (6)教学支持:开发海洋文化教育产品;

  (7)课题研究:承担各级各类项目,持续进行理论与实践研究;

  (8)活动开展:联合组织全国中小学海洋教育优秀案例评选等。

二、机构研究方向

  (1)海洋教育政策研究:加强区域海洋文化教育与传播的政策和机制研究,构建面向全民海洋文化教育推广和大中小学协同的海洋文化教育传播的模式。

  (2)海洋教育理论研究:深入开展新时代海洋文化建设与教育传播等研究,立足新时代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的内在要求,围绕新时代中国海洋文化建设与教育传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开展深入研究。

  (3)海洋教育实践研究:积极探索面向大中小学开展海洋拔尖创新人才协同培养的新模式,联合中国海洋发展基金会、山东省教育厅、山东教育电视台等开展海洋青少年人才培养行动计划、全省海洋文化教育领航学校建设、大学海洋文化教育通识课程计划、讲好中国和山东海洋文化故事等重点项目和行动计划。

三、机构主要成员及研究成果

 

于晓丹,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博士。研究领域涉及学生学习与行为评价、海洋教育等。现担任中国学龄儿童脑智发育队列研究数学领域专家委员会委员、青岛市家庭教育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近年来主持和参与科技创新2030--“脑科学与类脑研究”重大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等,在CSSCISSCISCI期刊上发表论文多篇,担任Quarterly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Psychological Reports等多个SSCI期刊的匿名审稿人。


 

王海涛,中国海洋大学教授,教育系主任,基础教学中心副主任,学习支持中心副主任,青岛市教育评估与质量监测中心副主任,山东省大中小学海洋文化教育指导中心副主任。现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十三五规划课题1项,主持国家社科重大专项子课题1项,主持完成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3项,主持完成省级教改重点项目1项,省级研究生质量提升项目1项,主持完成市厅级课题13项,出版学术著作1部。近年来共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多篇文章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转载。每年有多篇政策咨询报告被政府采纳。主持青岛市教育局委托青岛市教育质量监测项目(2015-2019),团队依托自主研发的信息化平台,每年监测幼儿园、义务教育、普通高中、中职学校三千余所,每年撰写报告三千余份,为区域和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提供科学依据,相关工作和成果多次被教育部网站转载;负责山东省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教育督导信息化项目设计、开发与运维(2014至今),重点在督政、督学、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薄弱学校改造、优质均衡评估等为省督导室提供信息技术支撑。重要学术兼职有:国家基础教育信息化教学专委会委员,中国教育学会中青年教育基本理论工作者分会常务理事,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教学创新专委会副理事长,中国海洋学会研学工作委员会副秘书长。


刘世玉,中国海洋大学教育系副教授,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哲学博士,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博士后。研究方向包括科学思维、课堂互动等。主持国家社科基金1项,完成教育部人文社科1项,主持和参与其它各类课题多项。在《Thinking Skills and Creativity》《全球教育展望》等国内外知名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出版著作1部,多次在国内外重要学术会议做报告。



 


李刚生,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06年7月至今在中国海洋大学教育系工作。近年来,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山东省哲学社会科学项目、山东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等项目多项,发表SCI、CSSCI论文多篇。

 





季托,工学博士,讲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海洋教育和系统科学应用方面的研究。2003-2012年间一直从事系统科学在教育、经济管理中的应用研究,具有扎实的系统科学和教育理论基础,2013年起对海洋科学教育、海洋人才等专题开展持续研究,作为主要成员参与山东省海洋文化教育工程建设,负责海洋教育理论研究,承担青岛市南“海洋知识竞赛”题库建设和维护,担任青岛德县路小学海洋教育校本课程指导专家,参与海洋科普图书撰写,多次参加海洋教育相关学术会议。近年来主持省社科规划项目《一带一路背景下高层次海洋人才共享发展机理及实施路径研究》(17CZKJ24)、中国海洋学会项目《中小学与涉海高校合作开展海洋科普教育的策略研究》、青岛市社科规划项目《大数据背景下青岛市高层次海洋人才共享影响因素及策略研究》(QDSKJ1801020)以及《青岛市中小学海洋课程现状调查》(2014004)、《通识教育网络课程教学策略研究及辅导教师角色设计》等课题6项,参与各级相关课题9项,在《系统科学学报》、《教学研究》、《航海教育研究》等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相关论文18篇,其中3篇CSSCI来源,4篇EI收录,独立出版学术专著1部,参与编著教材3部。独立执笔海洋教育发展研究报告《青岛市中小学海洋教育课程实施现状调查研究报告》(呈青岛市教育局)、《中小学与涉海高校合作开展海洋科普教育的策略研究》(呈中国海洋学会)。


吴连海,厦门大学硕士,中国海洋大学博士,青岛市即墨市心理学会副会长,青岛市委宣传部心理课题组专家,青岛市心理学会理事,青岛市总工会职工心理健康服务专家,青岛市家庭教育专家,青岛市三十九中和宁夏路小学特聘心理专家。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面向全球海洋治理的中国海上执法能力建设研究;国家海洋局相关部门项目:习近平海洋生态文明思想研究;主持青岛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青岛近岸海域环境污染与公众心理关系研究;主持山东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项目:近岸海域环境污染公众认知及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主持本科教育教学研究项目:我校学困生的心理特征与教育对策研究等10余项校级课题。发表论文5篇,独立出版学术专著1部,主编1部,合著1部。


刘宗寅,前山东省教科所所长,前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总编辑、社长。1965年山东师范学院(现山东师范大学)化学系本科毕业。先后任中学化学教师,中学化学教研员,山东教育社副社长兼副总编辑,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兼《山东教育科研》(现为《现代教育研究》)主编,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总编辑、社长。曾任山东省化学教学研究会副理事长,山东省教育厅教学能手评审委员。发表教育教学论文和指导学生学习的文章数十篇,编写出版教育教学类图书二十余部,参加了多种教材的编写与责编工作。系山东省初中化学统编教材的主编之一和主要作者,新世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化学教科书及其教师用书的责任编辑之一和作者之一,普通高中化学教科书《必修化学》的核心作者之一、《必修化学》教师用书的主编之一及有关教科书及其教师用书的责任编辑之一。主持和组织了山东省地方课程(自然科学领域)“探索大自然”教材的编写工作,系执行主编之一和主要作者。参与了国家海洋局海洋意识教育教材《我们的海洋》的策划、指导、编写和培训工作,该教材被海南等省区选为地方课程教材。策划了《明德海洋教育》,参与组织与指导了《齐鲁海韵》的编写工作。多次参与山东省教研室(现为山东省教科院)组织编写的研究性学习和综合实践活动教材(泰山出版社出版)的修改和编辑工作。


李明春,原《中国海洋报》首席记者,自然资源部作协会员、中国文化促进会海洋专业委员会委员、全国海洋文化教育联盟秘书长、中国海洋学会研学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哈尔滨工程大学、中国海洋大学海洋文化教育研究中心特聘专家。1968年入伍北海舰队,某舰艇部队报务员,1974年毕业于山东海洋学院,后供职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任某海洋调查船实验室主任、参谋、秘书。1989年入职《中国海洋报》任青岛记者站站长至退休。自1980年代起,先后撰写新闻、通讯、科普、散文、评论、报告文学、传记、中长篇小说、科幻小说等各类作品近千万字。主要出版《蓝色国土忧思录》《海权论衡》《海洋龙脉》《纵横中国海》《海洋权益与中国崛起》《海洋强国梦》《我们的渤海》《渤海警示录》等专著,传记《一代宗师——赫崇本》,纪实文学《中国深蓝梦》,长篇报告文学《闯海的男人》,长篇小说《红海滩》《混沌》等30余部。央视纪录片《静静的天尽头》《中国向阳红——向阳红09》《蛟龙潜深洋》撰稿,大型海洋文化纪录片《走向海洋》撰稿人之一。


谢阳斌,南京大学教育学博士,之江实验室研究专家,中国海洋大学兼职导师,主要从事智能教育,大模型赋能科学教育研究。在高水平期刊发表文章20余篇,主持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国家青年)《信息时代大学学习支持服务模式探究》(CIA190278),“教育部在线教育研究中心”重点课题子课题负责人(2016ZD107),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中国高校微课发展报告2015》项目负责人。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教材《学习科学与技术——信息时代学习能力的培养》副主编,MOOC《网络课程与学习评价》(国际平台Coursera上线)合作教师。


四、 总体发展规划与建设目标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素养与海洋科普研究所以振兴山东省海洋文化、全面增强海洋文化软实力、培育海洋人才为目标,全方位打造海洋文化教育育人体系。

1)形成全省大中小学(幼儿园)海洋文化教育特色体系,实施山东省海洋文化教育地方课程的;开发完善海洋文化教育教学数字资源库和海洋文化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成一批示范性海洋文化教育“领航区”“领航校”;培养一批海洋文化教育领航教师和海洋人才;海洋文化教育成果明显,儿童青少年以及公众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的海洋素养提高,我省海洋文化教育对外影响力显著提升。

2)实现我省海洋文化教育全覆盖,贯穿教育全过程;海洋教育成果丰富,取得一批影响广泛的研究成果;培育一批海洋教育师资力量和海洋教育领军人才;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的海洋文化教育品牌和优秀案例;培育一批海洋领军人才打造我省特色海洋文化教育名片,海洋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海洋文化教育成为全国示范,并拥有广泛国际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