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语言文化研究所

发布者:宋素素发布时间:2025-05-22浏览次数:14

一、机构概况

外国语言文化研究所为我校2003年批准成立的校级研究机构(海大党字(9536号),涉及英、日、法、德、朝鲜等语言与文化研究。目前,研究所共有成员43人,其中,教授13人、副教授18人、讲师12人。外国语学院院长于国栋教授任研究所主任。本研究所自成立以来,在我校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建设发展、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机构研究方向

研究所在会话分析、心理语言学、认知语言学和比较文学与文化研究四大学术领域开展扎实的学术研究,展现卓越的学术高度和国际影响力。通过在知名学术期刊上发表系列高水平论文,推动了相关研究领域的理论探索和发展;通过积极申报和开展开展国家级科研项目,彰显了有组织研究的优势和实力;通过广泛开展横向科研项目与合作,展现了外国语言文学研究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潜力。研究所强调跨语言、跨文化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致力于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创新能力的外语人才。通过国内外学术合作,不断扩展学术影响力,为中国外语教育与研究事业增添新的光彩。

1)会话分析研究

本研究方向近五年在Journal of Pragmatics、《现代外语》《外国语》等SSCICSSCI期刊发表论文40篇。借助校级重点研究团队“会话分析研究团队”这一平台,本方向积极开展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围绕汉语言语交际开展原创性研究,推进跨语言/文化研究和跨语种人才培养,成为国内会话分析研究的中心。近年来,团队主持和参与了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研究方向包括会话机制研究、医患互动研究、特殊人群沟通等。未来,将进一步加强与国内外学术机构的合作,推动基础会话分析研究和应用会话分析研究的深入发展和应用,培养更多优秀的会话分析年轻学者

2)心理语言学研究

本研究方向依托外国语学院语言研究实验中心,融语言教学、科研创新、人才培养等功能于一体,能够满足学院的教学、科研需求,是布局较为合理的专业语言研究实验平台。2022年入选首批山东省高等学校文科实验室(A类),标志着实验室迈向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实验中心主要由二语习得跨学科研究实验室、虚拟现实实验室、模拟联合国实验室、语言大数据实验室四个实验室组成。近年来,团队在国内外重要期刊发表论文多篇,研究方向涵盖语言认知、心理表征、语言加工等。团队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交流,主持和参与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未来,将进一步推动心理语言学的跨学科研究,力求在认知和语言之间的关系上取得更多突破。

3)认知语言学研究

本研究方向以认知科学为基础,结合语言学理论,探索语言与认知之间的关系。近年来,研究团队在《认知语言学》《应用语言学》《语言科学》等SSCICSSCI期刊上发表了大量具有影响力的论文。研究方向包括但不限于隐喻理论、框架语义学、概念整合、空间认知与语言、语法化过程等。团队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交流,主持和参与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成果。未来,将进一步加强跨学科合作,推动认知语言学理论的发展和应用,致力于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认知语言学研究体系。

4)比较文学与文化研究

本研究方向从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的维度出发,深入研究不同国别、民族、文化之间的文学关系,以及文学与其他艺术形式、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聚焦于英美文学、日韩文学、法德文学等国别文学的历史演进、主题思想与艺术特征,及其与中国文学之间的彼此影响与相互观照,重在挖掘其中的文化内涵与人文精神,在研究过程中既坚持立足中国、植根本土的学术情怀,又强调跨越国界和放眼全球的批评视野。团队积极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深入开展各种跨语种、跨学科的文学与文化研究。

三、机构主要成员及研究成果

1) 于国栋

中国海洋大学繁荣人才工程特聘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校学术委员会成员,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带头人,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医学语言与翻译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国逻辑学会语用学专业委员常务理事。2001年博士毕业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师从我国著名语用学家何自然教授。后致力于会话分析的学习与研究,20056-20066月在英国约克大学(University of York)、20141-12在英国拉芙堡大学(Loughborough University)访学,师从著名会话分析学家Paul Drew20081-8月在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奥尔巴尼分校访学(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at Albany),师从著名会话分析学家Anita Pomerantz201610 月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访学,师从著名会话分析学家John Heritage。在国际(Discourse, Context & Media, Discourse Processes, Discourse Studies, East Asian Pragmatics, Journal of Pragmatics等)和国内语言学期刊(《当代语言学》《外国语》《外语教学》《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现代外语》等)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主持并完成两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医患交际的会话分析研究:医患交际的过程、实质及医患关系的改善07BYY023,良好结项)、言语行为的会话分析研究15BYY184,优秀结项);现主持一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门诊医患冲突与和谐医患沟通的多模态会话分析研究23BYY168)。积极开展国际学术合作,与国际顶级会话分析学家保持长期稳定的学术合作。

研究成果:

[1] 于国栋. (2025). 互动规范视域下孤独症儿童交际的断裂类偶然性. 现代外语,482):147-258.

[2] 于国栋.2023.诊疗方案给出方式、诊疗内容与序列位置之互动关系的会话分析研究. 外国语,46(1): 23-33.

[3] 于国栋.2022. 作为汉语言语交际话题过渡讯号的”. 外国语,45(2): 61-71, 92.

[4] 于国栋.2022. 什么是会话分析.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5] 于国栋,郭慧.2020. 相邻对结构的社会规范性. 现代外语,44(1): 18-31.

[6] Yu, G., & Wu, Y. (2021). Managing expert/novice identity with actions in conversation: Identity construction & negotiation. Journal of Pragmatics, 178: 273-286.

[7] Yu, G. (2020). Doing Beijing objective: Turn design in the preliminary to a journalist’s question at the press conference of the 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 Discourse, Context & Media, 36: 1-9.

[8] Yu, G., Wu, Y., & Drew, P. (2019). Couples bickering: Disaffiliation and discord in Chinese conversation. Discourse Studies, 21(4): 458-480.

[9] Yu, G., & Wu, Y. (2018). Inviting in Mandarin: Anticipating the likelihood of the success of an invitation, Journal of Pragmatics, 125: 130-148.

[10] Yu, G., & Wu, Y. (2015). Managing awkward, sensitive or delicate topics in Chinese radio medical consultation. Discourse Processes, 52(3): 201-225

2)吴亚欣

中国海洋大学繁荣人才工程特聘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逻辑学会语用学专业委员会副会长。2002年博士毕业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师从我国著名语用学家何自然教授。20079月至20088月,在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奥尔巴尼分校(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at Albany)作访问学者,师从美国著名交际学家Robert E. Sanders教授。201311月至201412月,在英国拉芙堡大学(Loughborough University)作访问学者,师从著名会话分析学家Paul Drew教授。20161月至4月,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访问学者,师从著名会话分析学家John Heritage教授。现已出版专著两部,在《现代外语》《当代语言学》《外语教学》《外语研究》Pragmatics & Cognition Intercultural PragmaticsJournal of Pragmatics等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2015年完成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一项,2019年又新获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一项,主持和参与其它省部级项目10余项。

研究成果:

[1] 吴亚欣, 于国栋. (2022). 会话分析的本质与特征 - 一种社会学视角. 科学技术哲学研究,(5): 102-107.

[2] 吴亚欣. (2022).汉语语气词的会话分析研究路径. 外国语, (6): 23-35.

[3] Wu Y, & Yu G. (2022).  Action ascription and action assessment: Ya(呀)-suffixed answers to questions in Mandarin conversation. In Arnulf Deppermann & Michael Haugh (eds.). Action Ascription in Interacti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34-255.

[4] Wu Y., & Yang S. (2022). Power plays in action formation: The TCU-final particle ba () in Mandarin Chinese conversation. Discourse Studies, 24(4): 491-513.

[5] 吴亚欣. (2021). 身份研究的会话分析路径. 外国语, (3): 49-59.

[6] 吴亚欣, 刘蜀. (2020) 请求行为之微妙性的序列组织研究.现代外语,(1): 32-43.

[7] Wu Y., & Zhou X. (2020). Addressing information discrepancies in conversation: bú shì… ma? interrogatives as account solicitations in Mandarin Chinese. Journal of Pragmatics, 162: 45-61.

[8] 吴亚欣,于国栋.2017)为会话分析正名. 山西大学学报,(1): 85-90.

[9] 吴亚欣. (2012). 言语误解的潜在性:哲学思考”. 科学技术哲学研究, (6): 17-21.

[10] 吴亚欣. (2011). 语用推理过程中心理倾向的干扰:误解的认知根源. 外语教学, (1): 24-28. 

3)郭恩华

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青年编委。近年来,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青岛市人文社会科学项目各1项,参与芬兰社科院科研项目一项(50万欧元),参与其他国家级、省部级项目多项。先后在Qualitative Health Research Social InteractionVideo-Based Studies of Human SocialityLearning Technologies and SystemsWORD《中国外语》《语言学研究》《外国语》《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等期刊发表10余篇学术论文。

研究成果:

[1] Katila, J., Guo, E., Aziz, N., Bradford, K. E., & Lahti, S. (2023). Intercorporeal Formations in Pediatric Dental Encounters with Patients Showing Distress: The Intertwine of Controlling and Comforting Touch. Qualitative Health Research, 10497323231211451.

[2] 郭恩华, 布占廷,  兰玉婷 (2022). 体裁混合的基本模式探索语言学研究, (1): 67-80.

[3] Guo, E., & Zhang, F. (2021). From Offline to Online: The Reduced Embodiment in Teacher-Initiated Turn-Taking in GSL Instructions. In Learning Technologies and Systems: 19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Web-Based Learning: 357-369.

[4] Guo, E., Katila, J., & Streeck, J. (2020). Touch and the Fluctuation of Agency and Motor Control in Pediatric Dentistry. Social Interaction. Video-Based Studies of Human Sociality: 3(1). https://doi.org/10.7146/si.v3i1.120249.

[5] Matthiessen, C. M., & Guo, E. (2020). Matthiessen’s thoughts on some key issues in systemic functional linguistics. WORD, 66(2): 130-145.

[6] 郭恩华,  李修江. (2019). 体裁混合研究刍议冲突与融合山东外语教学, 40(6): 30-41.

[7] 张德禄,  郭恩华. (2019). 体裁混合综合分析框架探索中国外语, 16(1): 20-27.

[8] 郭恩华. (2018). 多模态投射的社会行为基础——以儿童牙科医患互动为例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41(3): 26-34.

[9] 郭恩华,  张德禄. (2017). 基于会话分析的多模态交际研究探索——论序列分析在 CA 多模态交际研究中的应用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39(3): 31-45.

[10]张德禄, 郭恩华.(2013) 多模态话语分析的双重视角——社会符号观与概念隐喻观的连接与互补. 外国语. (3):20-8.

4)陈士法

中国海洋大学三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外国语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山东省高校文科重点实验室——二语习得跨学科研究实验室主任,兼任山东省国外语言学研究会副会长、心理语言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等职。2012年获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心理系访学。近年来,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各1项;目前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山东省社科规划基金重点项目各1项。在《外语教学与研究》《现代外语》《外语教学》《外语电化教学》《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及Behavior Research MethodsLinguaSystemThe Mental Lexicon等期刊发表60余篇学、术论文。曾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2/8)、山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奖(2/6)、山东省第23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山东省高校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青岛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等奖励。

研究成果:

[1] 陈士法,周越,彭玉乐,刘洁,Brent Wolter.2024. 中国学习者英语二语心理词汇网络结构研究. 外语教学与研究, 56(2): 239-250.

[2] 陈士法,姜倩倩,郎玥.2023.语料库法在心理语言学研究中的应用与发展. 现代外语,46(2): 284-293.

[3] 陈士法,王邵馨,彭玉乐,崔馨元,杨连瑞.2022. 英语二语直接宾语/主语类花园路径句加工的时间进程. 现代外语,45(1):78-89.

[4] Chen, S., Hou, R., Peng, Y., Xue, S., & Yang, L. (2022). Language dominance influences bilingual lexical selection quantitatively but not qualitatively in language production: Evidence from Chinese-English bilinguals. Lingua, 278: 1-17.

[5] Chen, S., Du, H., Wang, S., & Yang, L. (2022). Understanding EFL reading anxiety in relation to learning motivation, attitudes and strategies for Chinese and Spanish undergraduates. System, 108: 1-13.

[6] 陈士法,邱靖茹,彭玉乐,张雨晴,杨连瑞.2020. 基于翻译启动实验的英汉双语心理词汇表征ERP研究. 外语教学与研究,52(3): 422-434.

[7] 陈士法,彭玉乐,王邵馨,马倩倩,杨连瑞.2020. 熟悉度和语义透明度对英语二语复合名词加工机制的影响. 现代外语,43(1):94-105.

[8] 陈士法,崔涛涛,刘佳,杜玲,杨连瑞. (2016). 中国学习者英语动词过去式的加工机制研究. 外国教学与研究,48(6):  887-898.

[9] 陈士法,(2009). 英语复合词在英汉心理词典中存储单位的实验研究. 外语教学与研究,41(3): 211-216.

[10] 陈士法,苗兴伟,方洁. (2007). 英汉双语心理词典中英语单词的存储单位,外语教学与研究,39(1): 51-55.

5)郎玥

中国海洋大学英才工程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翻译传译认知国际联盟(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Translation, Interpreting and Cognition, IATIC)理事;中医药研究促进会中医药翻译与国际传播专业委员会专家会员。2017年博士毕业于澳门大学,主要从事口笔译及双语认知相关研究。202212月至202312月赴美国加州大学尔湾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Irvine)跟随Judith Kroll教授完成博士后研究。目前主持教育部青年社科基金一项,参与国社科项目三项。在《外语教学与研究》《现代外语》《外国语》《中国翻译》《外语界》《外语教学》及The Interpreter and Translator Trainer等刊物发表论文十余篇。曾获青岛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三等奖。

研究成果:

[1] Lang, Y.& Liu, Y. (2025). Efficacy of computer-assisted chunking in sight translation. The Interpreter and Translator Trainer. https://doi.org/10.1080/1750399X.2025.2466141

[2] Lang, Y. (2024). Corpora and the study of cognition in translation. In D. Li & J. Corbett (eds). The Routledge Handbook of Corpus Translation Studies. London: Routledge. 194-211.

[3] 陈士法,姜倩倩,郎玥*. (2023). 语料库法在心理语言学研究中的应用与发展. 现代外语,46(2): 284-293.

[4] 郎玥,侯林平. (2022).翻译认知过程研究范式的嬗变与融合.中国翻译,(5):21-29.

[5] 侯林平, 郎玥*, 何元建. (2022). 翻译方向对概念障碍加工路径的影响: 语料库辅助认知对比研究. 外国语, 45(4):108-119.

[6] Lang, Y., & Li, D. (2020). Cognitive processing routes of culture-specific linguistic metaphors

in simultaneous interpreting. In L. Lim & D. Li (eds). Key Issues in Translation Studies in China. 91-109. Singapore: Springer.

[7] 郎玥, 侯林平. (2019). 翻译认知过程理论探索与实证研究的融合. 中国翻译,(5): 87-95.

[8] 郎玥, 侯林平, 何元建. (2019). 多模态输入对同传认知加工路径影响的库助认知研究. 外国语,42(2): 75-86.

[9] 郎玥, 侯林平, 何元建. (2018). 同声传译中以及配对的认知研究. 现代外语,41(6):840-851.

[10] Lang, Y., Hou, L., & He, Y. (2018). Lexical recoding via bilingual memory in sight interpreting :A combined eye-tracking and corpus-assisted studyT & I Review, (8): 119-141. 

6)薛淑玮

中国海洋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20年自德国柏林自由大学获自然科学博士学位。学术研究聚焦心理语言学及二语习得领域,关注自然语言篇章、句子加工过程中的认知神经机制研究的最新进展,目前已在Psychology of Aesthetics Creativity and the ArtsEmpirical Studies of the ArtsJournal of Eye Movement ResearchLingua等外语类核心期刊上发表多篇科研论文,相关成果荣获青岛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等奖项。近年来,获批主持教育部科技项目、山东省自然科学项目、山东省教育科学项目、博士后面上基金,以及中央高校科研项目等多项科研资助。

研究成果:

[1] Xue, S., Gao, X., Wu, Y., Sun, J., Yang, W., Li, X., ... & Chen, S. (2025). Effects of theme, form, and language on poetry reading: Evidence from Chinese ESL learners. Empirical Studies of the Arts, 43(1): 672-706.

[2] Xue, S.*, Son, Y. J., Yang, L., & Chen, S. (2024). Effects of prior knowledge and peer assessment on the quality of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 poetry writing. Empirical Studies of the Arts, 42(2): 331-359.

[3] Xue, S.*, Lüdtke, J., & Jacobs, A. M. (2023). Once known, twice hedonic: Enjoying Shakespeare’s sonnets through rereading—A deep learning perspective. Psychology of Aesthetics Creativity and the Arts. https://doi.org/10.1037/aca0000621.

[4] Xue, S.*, Xue, X., Son, Y. J., Jiang, Y., Zhou, H., & Chen, S. (2023). A data-driven multidimensional assessment model for English listening and speaking courses in higher education. Frontiers in Education, 8, 1198709.

[5] Chen, S., Hou, R., Peng, Y., Xue, S.*, & Yang, L. (2022). Language dominance influences bilingual lexical selection quantitatively but not qualitatively in language production: Evidence from Chinese-English bilinguals. Lingua, 278, 103418.

[6] Xue, S.*, Jacobs, A. M., & Lüdtke, J. (2020). What is the difference? Rereading Shakespeare’s sonnets—An eye tracking study.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11, 421.

[7] Xue, S.*, Lüdtke, J., Sylvester, T., & Jacobs, A. M. (2019). Reading Shakespeare sonnets: combining quantitative narrative analysis and predictive modeling—An eye tracking study. Journal of Eye Movement Research, 12(5).

[8] Jacobs, A. M., Schuster, S., Xue, S., & Lüdtke, J. (2017). What’s in the brain that ink may character…. A quantitative narrative analysis of Shakespeare’s 154 sonnets for use in (Neuro-) cognitive poetics. Scientific Study of Literature, 7(1): 4-51.

[9] Arduino, L. S., Veronelli, L., Cai, L., Xue, S., Corbo, M., & Zhang, Y. (2016). Pseudoneglect in sentence bisection: A comparison between Italian and Chinese. Journal of Cognitive Psychology, 28(5): 575-584. 

7)吴炳章

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2013年获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在比利时安特卫普大学国际语用学会访学。近年来,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各1项、山东省社科规划项目2项。在《外语教学与研究》《现代外语》《世界汉语教学》《汉语学习》《外语教学》《外语学刊》《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等期刊发表30余篇学术论文。曾获山东省第3034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两次。

研究成果:

[1] 吴炳章, 姜彩璨, 许冰. (2024). “如果句功能的类型学考察. 汉语学习(2): 22-32. 

[2] 吴炳章. (2023). 从形态-句法接口看V”的派生问题. 外语学刊,(1): 11-18.

[3] 吴炳章, 郭嘉琪, 廖巧云. (2022). 英语If条件句的条件极化的基础条件和限制. 外语教学与研究,54(3): 336-348.

[4] 吴炳章,郭嘉琪. (2021. 隐形让步条件句和特设参照集. 外语教学,42(6): 37-42,66.

[5] 吴炳章. (2019). 示能性理论视角下的中动结构研究. 现代外语,42(1): 37-47.

[6] 吴炳章. (2015). 条件完美的允准条件. 外语教学与研究, 47(3): 333-344.

[7] 吴炳章, 魏秀丽. (2012). 指类句的指称问题研究——一种词汇语用学的视角. 外语教学, 33(5): 36-40.

[8] 吴炳章. (2010).  指类句的指类功能实现机制探讨. 外语教学与研究,42(2): 92-96.  

[9] 吴炳章. (2005). If条件句的内涵语义分析. 现代外语, (4): 15-23.

[10] 吴炳章. (2004). 如何在语境中澄清语义.  现代外语, (3): 221-229.

8)李潇辰

中国海洋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近年来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项目和山东省人文社科青年项目各1项。在《中国外语》《外语与外语教学》《外语学刊》《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语言学研究》以及Journal of PragmaticsLanguage SciencesCorpus Linguistics and Linguistic Theory等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曾获北京市第十四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研究成果:

[1] Li, X. (2024). Lexical meaning contextualization and semantic changes: The case of the Mandarin Chinese discourse marker dangran. Journal of Pragmatics, 221: 54-75.

[2] 李潇辰. (2023). 语义演变的词汇语用机制研究:以所以为例. 外语学刊, (4):16-21.

[3] Li, Xiaochen., & Xiang, Mingyou. (2019). Semantic evolution at the microscopic level: the case of suoyi. Language Sciences, 74: 110-126.

[4] 曹笃鑫, 向明友, 李潇辰. (2018). 英语轻动词构式与同源宾语构式的对比研究. 语言学研究, (2): 108-122.

[5] Xu, Jiajin, & Xiaochen, Li. (2014). Structural and semantic non-correspondences between Chinese splittable compounds and their English translations: A Chinese-English parallel corpus-based study. Corpus Linguistics and Linguistic Theory, 10(1): 79–101.

[6] 李潇辰, 向明友, 曹笃鑫. (2018). 话语标记语的语义痕迹与语用功能-You Know为例. 外语与外语教学,(2): 90-98.

[7] 李潇辰, 向明友, 杨国萍. (2015). “话语标记正名. 中国外语,(5): 17-23.

[8] 许家金, 李潇辰. (2014). 基于BNC语料库的男性女性家庭角色话语建构研究.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10-17+30+159.

[9] 杨国萍, 向明友, 李潇辰. (2016). 话语标记语的语法-语用研究. 外语学刊,(4): 50-54. 

9)李锋

中国海洋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评价推荐专家、中国外国文学学会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会理事、中外语言文化比较学会小说研究专业委员会理事等职。2009-2010年赴美国纽约州立大学英语系访学,2016-2017年作为富布赖特学者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英语系从事研究。近年来,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上海市优青科研项目各1项;目前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和上海市哲社规划课题各1项。在《外国文学研究》《中国比较文学》《复旦学报》《文艺理论研究》《外国文学》《当代外国文学》及Interdisciplinary Studies of LiteratureInternational Comparative Literature等期刊发表50余篇学术论文,担任国际知名期刊Word and Text2025年联合主编。曾获上海市育才奖、上海市外文学会科研成果奖、上海财经大学教书育人标兵等奖励。

研究成果(不超过10篇代表性论文,按照发表的先后时间排序):

[1] 李锋.(2024). 现代主义早期文学中的英国病、国家干预理念与金融帝国构想,外国文学研究,46(4)74-85.

[2] Li, F., & Nadel, I. (2022). Writing about Philip Roth’s life and counterlife. 外国文学研究,44(4): 1-11.

[3] Li, F., & Jin, W. (2022). The unbearable heaviness of knowledgeA study of novels of erudition as encyclopedic narratives. International Comparative Literature, 5(4): 96-112.

[4] Li, F., & Lewis, Y. (2021). Fables agreed upon: A comparative study of new historicism and alternate history. 文艺理论研究,41(1): 150-166.

[5] 李锋,金雯. (2021). 才学小说与百科全书式小说的比较研究. 中国比较文学,38(1)197-206.

[6] Li, F., & Hill, M. (2020). Reinventing English by working beyond the modern disciplines,外国文学研究,42(5): 16-29.

[7] 李锋,张坤. (2021). 从《11.22.63》看穿越类或然历史小说的叙事特点. 当代外国文学,42(4)28-34.

[8] 李锋. (2019). 自私的德性:论《阿特拉斯耸耸肩》中的经济思想. 文学跨学科研究,3(1)186-195.

[9] 李锋. (2014). 论或然历史小说中的历史观念与叙事特征. 复旦学报(社科版),56(2)75-82.

[10] 李锋. (2013). 从《未来考古学》看詹姆逊的乌托邦思想. 当代外国文学,34(1)142-148. 

10张小玲

  中国海洋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外国语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外国文学学会日本文学分会理事获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在日本同志社大学、日本明治大学访学。近年来,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各1目前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在《外国文学研究》《国外文学》《中国比较文学》《日本学研究《文学理论前沿》上海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日本研究》等期刊发表30余篇学术论文,出版学术专著2部

研究成果(不超过10篇代表性论文,按照发表的先后时间排序):

[1] 张小玲.(2024.木下尚江の小説と戦争認識;「反戦」と「恋愛」の二重構造を中心に.日本研究(高丽大学),2024(02): 289-312.

[2]张小玲.(2022.村上春树文学中的父亲意象和历史认识.日本学研究,2022(1): 156-168.

[3]张小玲.(2022.日本学界的反战文学研究轨迹及特征.中国海洋大学学报 社科版,2022(3): 126-132.

[4]张小玲.(2019).黑岛传治反战文学价值再认识.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社科版,27(2):76-85.

[5]张小玲.(2019).黑岛传治反战文学思想与其“中国体验”.外国文学,2019(3):115-122.

[6] 张小玲.(2018).中国学界的日本反战文学研究.中国海洋大学学报 社科版,2018(3): 130-136.

[7]张小玲.(2017).论《开往中国的慢船》中作为“符号”的中国与美国形象.中国比较文学,2017(1): 146-159.

[8] 张小玲.(2017).雷蒙德·钱德勒的侦探小说对村上春树都市物语的影响.外国文学研究,39(2):54-61.

[9]张小玲.(2016).小森阳一与日本当代文学理论批评.文学理论前沿,2016(1): 104-123.

[10]张小玲.(2009).《夏目漱石与近代日本的文化身份建构》.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1)李海英

中国海洋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朝鲜语系主任,中国海洋大学韩国研究中心主任/ 青岛世宗学堂堂长。担任国家一流专业朝鲜语专业负责人,兼任山东省本科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非通用外国语种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先后主持韩国教育部重大项目海外韩国学重点研究基地三阶段(2009至今,经费总额18.55亿韩元/折合人民币约1044万元)、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当代朝鲜族文学中的革命叙事与国家认同》(2016-2021)、韩国翻译院《海外韩语文学文献整理》项目子课题负责人,参与完成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伪满时期文学资料整理与研究》,主编《研究卷:伪满洲国朝鲜作家研究》(2017)等。在国内外出版个人专著2部,主编《东亚殖民地文学辞典》,主编丛书《海大韩国研究》中韩双语共21部,在Sungkyun Journal of East Asian Studies及《东疆学刊》《大东文化研究》《韩国现代文学研究》《民族文学史研究》《现代文学研究》等A&HCICSSCIKCI期刊发表中、韩、英语论文40余篇。

研究成果(不超过10篇代表性论文,按照发表的先后时间排序):

[1] 李海英. (2022). 国内革命叙事和朝鲜族的国民认同性. 大东文化研究, 120: 309-340.

[2] 李海英. (2021). 20世纪60年代初东北朝鲜族的革命叙事与国家认同的重构——以李根全的《老虎崖》初印版为例. 民族文化研究, 91: 417-455.

[3] 李海英. (2020). 韩国近现代文学与中国及东亚.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4] 李海英. (2020). 建国初期东北朝鲜族的革命叙事与国家认同:以金学铁《说吧,海兰江》为例. 大东文化研究, 110: 393-421.

[5] 李海英. (2019). 《苦难的年代》之历史叙事初探:中国朝鲜族形成史的还原、误读与重建. 东疆学刊, 36(3): 88-94.

[6] 李海英. (2019). 金学铁的反帝革命认识发展与作家成长:以初期作品为例.民族文学史研究, 71: 191-220.

[7] Li, H., & Ren, M.(2018). Memory and Reproduction: A Study of 1980s Chinese Ethnic Korean Revolutionary Narratives Focusing on Yun Il-san′s The Roaring Mudan River. Sungkyun Journal of East Asian Studies, 18(2): 179-203.

[8] 李海英. (2014). 朝鲜族文学在中国. 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

[9] 李海英. (2006). 中国朝鲜族社会史与长篇小说. 韩国亦乐出版社.

[10] 李海英. (2006). 青年金学铁与他的时代. 韩国亦乐出版社.

四、总体发展规划

本研究所以国内领先、国际一流为目标,以会话分析研究心理语言学研究认知语言学研究比较文学与文化研究为核心研究方向,围绕语言文化研究主题开展系列研究,充分挖掘语言的工具性、人文性、思想性和科学性,让语言教育与研究惠及全人类。同时,主动响应国家十四五规划中脑科学等国家战略性前沿科技与研究方向,服务《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找准社会服务切入点,为我国基于脑科学的教育质量提升、语言功能矫治与恢复等提供依据,为我国医学人文研究以及临床介入提供方案,从而满足促进我国亿万儿童青少年的智力和心理健康发展、提升我国人口素质和综合国力的国家重大需求。

1)人才引进和队伍建设

人才引进的总目标是提升师资和学术队伍国际化水平,建成会话分析研究”“心理语言学研究”“认知语言学研究”“比较文学与文化研究”4个优秀科研团队,持续引进学科、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形成合理的层次架构,保持年龄、学缘、学历结构的动态合理性。同时,探索与国际相关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互联、互动、互惠的联动机制,提高师资队伍的国际化水平。采用引进人才和内部提升相结合的措施,强化学术团队规模和质量,建成省级学术团队3个、国家级学术团队1个。强化学术团队建设,柔性引进一批具有国际影响的学术大师,培养和引进学术领军人物或学科带头人5人、学术骨干20名,晋升或引进教授5名、副教授10名。

2)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建设

本平台作为协同创新学术研究平台,将打破学科、院系、机构间的壁垒,整合校内外学术资源,发挥协同研究优势,建设一流团队,发表高水平研究成果。重点培养一批中青年学术骨干队伍,力争造就一批会话分析、心理语言学、认知语言学和比较文学与文化研究领域具有国内乃至影响力的著名学者,提升学科整体建设水平,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攻克学术难题,推动研究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努力发展中国海洋大学语言研究实验中心的二语习得跨学科研究实验室、虚拟现实实验室、模拟联合国实验室及语言大数据实验室,争取申请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并依托该实验申请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

3)跨学科语言学拔尖人才培养平台建设

本平台将立足于跨学科语言研究实验平台,借助语言认知康复研究中心、中国海洋大学语言实验中心,充分利用平台研究优势,深化教学改革,依托实验中心各实验室,为相关课程设置虚拟仿真教研平台,提高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力及科研能力。同时不断升级优化,丰富教育内容和方式方法,探索促进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符合教育规律的协同育人模式。主要工作包括(1)建设人工智能和语言大数据赋能的虚拟仿真教研平台体系,申报教育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基于与约克大学、澳门大学等国际知名高校建立的紧密联系,每年选拔一定数量的学生和教师进行双方的交流和互访,实现人才联合培养;(3)以会话分析、心理语言学、认知语言学和比较文学与文化研究为研究方向,申报2-3个山东省青年创新研究团队,推动跨学科语言研究拔尖人才培养。

4)学术交流

本中心将与国内外科研院所(约克大学、杜伦大学、加州大学尔湾分校等)、实验室(BMB实验室)、医院(青岛市市立医院)等机构就语言大脑的理解、模拟和保护三个主要方向开展实质性的长期稳定合作,积极发挥在跨学科语言研究领域的引领和协调作用,组织开展各类相关的学术研讨会、组织相关学术研究专栏等活动,参与设立国内、国际相应领域的学术组织,探索新型合作交流机制。进一步加强同已有国外高校的合作,力争与国际一流大学开发联合培养和双学位项目,使合作院校总数保留在30所左右。切实保证学生访学、教师互换等国际化项目顺利进行;通过联合承办国际学术会议,切实扩大本学科的国际知名度,提高学科的国际化水平。

5)社会服务

1)依托会话分析,做好医患沟通,助力医学人文

使用会话分析研究方法开展科学实证研究的同时,与北京搜狗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在人工智能产品开发方面已经开展的合作是校企合作的有益尝试,不断拓展与企业和社会机构的互惠合作。与青岛市立医院共同研究医患沟通,助力医学人文。作为外国语学院与青岛市立医院语言认知康复与医患沟通研究中心的重要部分,本研究所从会话分析研究视角发掘医患沟通的模式和规律,聚焦医患沟通中的不和谐因素,并提出具体解决方案。最终构建一套适应于我国国情的医学文人共同模式,并通过培训医生来提高患者就诊满意度,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

2)开展语言与大脑的认知和保护,助力国家健康战略

在理解语言与大脑的任务中,我们将依托外国语言文学和计算机科学两个一级学科,全面推进语言与脑科学研究,服务社会需求。通过社区教育和科普活动,向公众普及语言与脑科学的知识,帮助人们了解语言如何在大脑中表征和加工。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和模拟实验室进行展示,提高公众对类脑研究和计算建模的认识,激发青少年的科学探索兴趣。同时,与政府部门和社会组织合作,开展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在社会服务中的应用项目,如利用语言大数据分析社会舆情,帮助政府和企业更好地了解公众需求和意见,促进社会管理和服务水平的提升。联合社会公益组织,开展针对弱势群体的语言与脑科学服务项目,如为语言障碍儿童提供免费的诊断和康复训练,为老年人提供语言和认知健康讲座,提升社会弱势群体的生活质量。

3)挖掘外国文学内涵,普及文化惠民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人民的精神家园。本研究所在进行比较文学与文化研究的同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大力开展文化惠民服务,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让文学与文化服务沉下去,让人民群众的生活美起来,服务社会各界需求。以英、朝鲜、日、法、德、俄罗斯、西班牙等国的文学文本为基础,充分挖掘积极上进的国外文学和文化特色,走进青岛市的各个社区,通过专题讲座、科普展览和互动体验,向公众介绍国外文学与文化,丰富人民生活。

4)任务实施与保障

为了确保上述任务的顺利实施,我们将采取以下措施:首先,与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形成常态化的沟通和合作机制。通过签订合作协议,定期召开合作交流会,深化合作内容,拓展合作领域,推动合作项目的落地和实施。其次,建立科学合理的社会服务评估体系,对各项工作进行定期评估和总结,不断改进和提升服务质量和效果。通过这些措施,我们将不断提升中国海洋大学在社会服务方面的能力和水平,充分发挥高校的社会功能,推动学校与社会的共同进步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