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机构简介
中国二语习得跨学科研究中心,其前身为2007 年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设立的二语习得与教学研究所,杨连瑞教授担任所长。2016 年,依托该研究所整合的二语习得跨学科研究团队入选学校首批文科重点研 究团队,杨连瑞教授为团队负责人。2013 年,团队建立学校首个文科科研实验室 —— 语言与脑科学实验室,杨连瑞教授出任实验室主任。2020 年,团队创建国内首个 “二语习得研究协同创新实验基地”。2025 年学校科研机构调整,团队整合成为校级研究机构,即中国二语习得跨学科研究中心,杨连瑞教授任中心主任,陈颖教授、王智红副教授为副主任。
多年来,以该团队和中心为重要支撑力量,助力学校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获批山东省“十二五”“十三五” 重点学科、山东省 “十二五” 外国语言文学重点基地、山东省 “十三五” 外国语言文学创新平台,以及山东省“十四五”高水平优势特色学科(外语类唯一),2017 年,学校获批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点,英语专业入选首批国家一流专业,团队承担的《英语语言学》课程获评国家首批一流课程。此外,二语习得跨学科研究团队还获得首批山东省高校文科重点实验室 —— 二语习得跨学科研究实验室(A 类)。
中心现有核心成员15 人,教授 7 人、含国际领军学者 53位、副教授 8 人,中心主任杨连瑞教授目前担任中国二语习研究会会长。中心立足国家对外开放战略需求与中国外语教育实践,聚焦中国人学外语、外国人学汉语中的理论与实践难题,积极开展二语习得研究与人才培养工作,推动中国二语习得研究持续创新发展。
中心积极拓展国际合作,与英国剑桥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等国际一流学术机构的专家建立长期稳定且实质性的合作关系,逐步从国内迈向国际,在本学术领域发挥引领作用,每年还会组织举办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国内、国际学术会议。近十年间,中心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点、一般研究课题,教育部人文社科课题,山东省社科重点研究课题等近30 项,发表 CSSCI 和 SSCI 高水平学术论文 260 余篇,出版学术专著 20 余部。
在发展过程中,中心秉持学术创新与人才培养双轮驱动理念,探索出人文社科特色鲜明、团队化导学、师生共生共育共成长的新型学术社区及人才培养机制,构建起以“价值共鸣、学术共生、中外合作、多元互动、知行共进、导学共长” 为特点的团队化导学流共同体。中心青年教师牵头入选4项山东省高校青创人才团队。近年来,中心培养博士生、硕士生共350 余人,研究生论文外审获 A 率达 93% 以上,培养质量达国内一流水平。中心主任领衔的《基于价值引领的 “五协同” 外语学科育人模式创新与实践》项目荣获 2023 年第九届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2022 年山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奖,以中心为主要支撑的团队获评山东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二、研究方向
中国二语习得跨学科研究中心紧扣国家战略需求以及学术前沿目标,立足汉语母语者学习外语以及非汉语母语者学习汉语这一重要研究范畴,确定了引领中国二语习得研究的四大方向。这四大方向分别从不同的专业视角切入,综合运用各类先进的研究手段与方法,全方位、深层次地挖掘二语习得领域的相关问题,围绕二语习得领域中的关键理论问题,不断完善和创新相关理论体系,力求在国际二语习得学术领域贡献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且有影响力的理论成果,提升在全球该领域理论研究层面的话语权。
(一)语言学视角下的二语习得研究
聚焦于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结构、认知、功能等诸多语言学流派,深入开展理论层面的研究工作。着重结合中国独有的社会文化、教育环境等实际特点,对中介语语言学学科进行系统性、理论化以及中国化的构建,以此为基础,大力促进中介语语言学在理论与方法方面的创新与发展,力求在国际学术领域发出中国声音,彰显中国特色。涵盖了二语的语音、词汇、句法、语义、语用等多个维度的界面研究,同时兼顾习得-损耗机制研究。充分借助实验语音学、自然语言处理、认知科学以及多模态分析等前沿技术,围绕语音-语义界面、句法-语用界面、形式-功能映射等关键环节,深入剖析语言理解及产出过程中复杂的认知机制与心理过程。此外,高度重视从元语言学角度出发,积极构建中国学术话语体系,努力展现中国学派风采,完善学科体系建设。
(二)社会学视角下的二语习得研究
旨在紧紧围绕语言学习所具备的社会性、互动性、情境性以及文化性特点,深度探寻学习者语言能力发展的动态过程,精准剖析该过程中各影响因素与二语能力发展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尤其着重关注语用能力的发展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运用脑电技术、眼动技术、E-prime、虚拟仿真以及现实增强等多元化的先进技术手段,同时引入复杂动态系统方法,通过 “语用身份”“语境化语言实践” 等创新视角,细致分析学习者在不同社交和文化背景下构建与展示语用能力的具体方式和路径。并且,积极采用计算机动态测评方法,科学、精准地评估学习者语用能力的发展水平,进而为学习者提供具有针对性的诊断性反馈,以期为我国各级各类外语能力评价工作提供坚实可靠的科学依据。
(三)教育心理学视角下的二语习得研究
聚焦于中国语境下学习者在习得英语、日语、朝鲜语、法语、德语等多种外语时所呈现出的独特过程、内在机制以及相应的优化策略,旨在为提升外语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提供有力支撑。充分利用国际上规模庞大的中介语语料库资源,同时结合ChatGPT、DeepSeek 等当下热门的人工智能体,深度探讨在线社群以及现实增强环境如何对学习者的语言能力发展以及社会文化适应情况产生影响。借助功能强大的大语言模型以及海量的二语大数据,对学生的习得者语言和习得者个体群体展开全面、深入的挖掘与分析工作,积极探索个性化、最优化的学习路径以及科学合理的评估测试方法,进而实现对教育教学方案的优化与完善。此外,灵活运用多模态话语分析等相关理论,深入研究如何高效利用多模态资源来显著增强语言习得效果。还运用情感社会学的相关原理,针对人工智能影响下二语学习者在语言发展、输入特征、互动模式、产出水平、个体情感状态(如愉悦、困惑、焦虑等)以及情绪倾向等多个维度展开严谨的实证研究。
(四)人类文明互鉴视角下的国际中文二语习得研究
紧密围绕新时代背景下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过程与内在机制展开深入研究,旨在为推动中国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贡献力量,助力中外文化交流互鉴。采用动态适应理论,从交际策略、行为方式以及认知模式等多个维度扎实开展来华留学生跨文化能力研究工作,积极探寻国际学生理解和适应新文化语境的有效路径与方法。积极参与《国际中文教育中文水平等级标准》的制定工作,为国际中文教育提供了极具权威性和参考价值的重要依据,有力推动了中文水平评估体系朝着标准化、国际化方向稳步迈进。同时,从文化接触程度这一独特维度出发,深刻理解并准确阐述各类文化交际事件,细致分析交际事件中文化接触的具体数量,借助结构方程模型等科学方法,清晰揭示文化接触程度对交际效果以及中文水平的预测能力,进而从二语习得研究的专业视角出发,深度揭示中外文化交流的内在机制,为促进不同文化、不同民族以及不同国家之间的深入交流、相互理解与借鉴发挥积极作用。
三、机构成员及研究成果
(一)机构成员
中国二语习得跨学科研究中心核心成员15人
1 | 杨连瑞(主任) | 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 | 二级教授 | 博士 |
2 | 陈 颖(副主任) | 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 | 教授 | 博士 |
3 | 陆小飞(美国) | 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兼职教授 | 教授(全球前1%语言学家) | 博士 |
4 | 李少锋(新西兰) | 香港理工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兼职教授 | 教授(全球前1%语言学家) | 博士 |
5 | Hosein Nassaji(加拿大) | 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兼职教授 | 教授(全球前1%语言学家) | 博士 |
6 | 李景娜 | 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 | 教授 | 博士 |
7 | 张 凯 | 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 | 教授 | 博士 |
8 | 王智红(副主任) | 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 | 副教授 | 博士 |
9 | 李旭奎 | 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 | 副教授 | 硕士 |
10 | 闫海娟 | 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 | 副教授 | 博士 |
11 | 盖飞虹 | 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 | 副教授 | 博士 |
12 | 魏银霞 | 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 | 副教授 | 博士 |
13 | 刘颖颖 | 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 | 副教授 | 博士 |
14 | 张慧 | 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 | 副教授 | 博士 |
15 | 张璐 | 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 | 副教授 | 博士 |
团队骨干成员的个人简介:
杨连瑞,博士、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外国语学院名誉院长、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学科带头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全国翻译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山东省教书育人楷模,山东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负责人,山东省优秀研究生导师,青岛市高校教学名师,中国二语习得研究会会长,中国教育语言学研究会副会长,全国第二语言加工学会副会长等。近年来在Applied Linguistics 、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Applied Linguistics Review、《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现代外语》等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90余篇。著有《中介语语言学多维研究》、《中介语话题突出的类型学研究》、《动态系统论与二语习得研究》等学术著作。目前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中国英语学习者二语语用能力发展研究”,山东省社科重点项目《动态系统理论视角下的二语习得及发展研究》等课题,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等10余项课题。领衔的《基于价值引领的“五协同”外语学科育人模式创新与实践》荣获2023年第九届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山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另获第二届全国普通高校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三等奖等4项。
陈颖,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2009年获上海交通大学英语语言文学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语言测评、二语习得和外语教学。2019年8月至2020年2月在英国文化教育协会语言测评中心(Assessment Research Group, British Council)访学。出版专著《二语写作测试语境效度研究》,在《现代外语》《外语界》《外语与外语教学》等期刊发表论文近20篇。主持完成英国文化教育协会东亚地区英语测试研究基金项目、省社科等课题近10项,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中国大学生二语语用能力诊断性测评开发与效度研究(20BYY108)”,与英国文化教育协会(British Council)、美国MetaMetrix公司开展多项合作项目。在英国语言测试协会年会Language Testing Forum等国内外重要学术会议做学术报告近10场.
李景娜,博士、博士后、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兴趣为二语语音可理解性、二语语音习得、语音教学与评测。主持完成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和山东省高校人文社科项目各1项,主持完成教研项目多项,现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学习者对英语外国口音的理解加工研究”,在SSCI及CSSCI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1部,参编词典1部,获省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2次。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语音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山东省高校青创人才引育计划负责人。
张凯,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曾获得校教学评估优秀、全国和省教学比赛一等奖和学校各项奖励。研究方向为二语习得、教学法等。2017-2018年受国家留基委资助前往澳大利亚科庭大学教育学院访学,师从国际权威专家Rod Ellis. 在教学中,大胆创新,使用“项目教学法”、“任务教学法”和“同伴教学法”探索英语教学的新路子,积极培养学生批判思维和学术能力。主要研究认知心理和社会文化视角下的教学反馈、情感因素对学生语言习得和学习投入的影响等。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山东省社科项目各1项,参与国家社科项目2项,在《现代外语》、《外语电化教学》、《Southern African Linguistics and Applied Language Studies》、《远程教育杂志》等国内外语类权威期刊、SSCI、CSSCI等学术期刊上发表相关论文20余篇,先后获得山东省高校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青岛市人文社科成果一等奖,入选2024中国高被引学者Top 1%名单,主编规划教材2部
王智红,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2014年至2015年受国家留基委资助前往美国北科罗拉多大学(行为科学与教师教育学院)访学。研究兴趣为二语写作、二语习得、语言规划和政策。受邀参加第21届世界应用语言学大会(AILA),并宣读论文。主持山东省社科规划项目,山东省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青岛市社科等省、市厅级项目4项,校级项目3项,参与国家社科项目一项、省级一流本科课程一项、省级课程思政示范项目一项。近三年在国际SSCI和A&HCI期刊发表论文7篇,同时在二语习得论坛、英语写作研究会议、中国英语教学会议等国内外权威学术会议上宣读论文6次。
李旭奎,硕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1996年毕业于南京大学,获英语语言文学硕士学位,1996年至今在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任教,副教授,现承担英语专业本科生“综合英语I & II”、英语语言文学防线研究生“语言统计学”、“外语教学理论与方法” 与学科教学(英语)方向研究生“英语教学设计与实施”等课程的教学,研究方向为应用语言学、二语习得与外语教学,多年来在《外语电化教学》《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外语教学》《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等期刊发表论文近20篇,主持和参与校级、市级、教育部和国家社科等教学与科研课题10余项,主编教材1部,参编教材、译著多部。
闫海娟,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二语习得、系统功能语言学、多模态语篇研究等。近5年主持省、厅级课题3项,校级项目3项。参与国家、教育部科研课题4项,省、市级科研项目多项。在SSCI、A&HCI国际期刊Review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Journal of Language and Politics、国内核心期刊《外语教学》、《当代外语研究》、《外语教育研究前沿》等发表论文10余篇。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数十次。科版)》、《中国外语研究》等发表论文近10篇。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数十次。
盖飞虹,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近年来在《现代外语》、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pplied linguistics等权威期刊发表论文15篇,主持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教育部重点课题《元话语视阈下中国学者学术英语语用能力构建与发展》,研究兴趣包括元话语、学术写作、英语演讲等。主要教授《实用英语写作》《英语演讲艺术》《英语表达艺术》《学术英语听说》《学术英语读写》等公共基础课程和通识课程,主持山东省首批“一流课程”《实用英语写作》。
魏银霞,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主讲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功能语言学。通过关注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与应用方面相关研究,现已在《外国语》、《现代外语》、《外语教学》、《外语与外语教学》、Journal of Language and Politics、Social Semiotics 等国内外外语类核心期刊发表研究性论文多篇。承担和参与研究相关的课题多项: 现在研国家社科青年基金项目1项,主持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人文社科项目、中国博士后第68批面上基金已顺利结项。曾获青岛市第三十五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
刘颖颖,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兴趣为语料库语言学、学术英语、二语习得。现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青岛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各1项。在SSCI及CSSCI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
张慧,博士、博士后、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国际韩礼德研究会常务理事。研究兴趣为二语语用、应用语言学、话语分析与国家形象建构。现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山东省博士后创新人才基金项目、青岛市博士后创新项目、青岛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等7项;在《外语教学与研究》《现代外语》《外国语》《中国外语》等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参编学术专著2部,获青岛市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山东省高校青年创新团队负责人。
张璐,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二语写作、外语教育学。主持山东省社科基金项目、青岛市社科基金项目、中央基本科研业务经费项目各1项,主持完成教研项目多项,参与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山东省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外语教育基金项目等多项。在SSCI核心期刊发表论文7篇,担任多家SSCI期刊匿名审稿人。
(二)研究成果
本中心已获取多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省部项目和省部、厅局级科研教学项目,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一项、多项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山东省高校优秀成果奖和青岛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发表SSCI、CSSCI论文百余篇,出版著作十余部。近三年,团队主持了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团队在近三年间获得国家教学成果奖、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等教学科研奖励。杨连瑞教授连续两年获评山东省优秀硕士论文指导教师,并获得山东省优秀研究生导师荣誉称号。近三年,团队在《外语教学与研究》《现代外语》、Applied Linguistics、System和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pplied Linguistics等CSSCI和SSCI期刊发表百余篇高水平学术论文。
四、发展规划
(一)总体目标与定位
作为我国外语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二语习得跨学科研究团队,未来三年及后续计划打造国际领先团队,提升我国外语教学与科研水平,解决中国学习者二语习得难点,培养一流创新人才。依托现有优势平台,围绕多方面建设,争取重大突破,助力中国海洋大学一流大学建设,服务国家战略需求。
(二)近期发展规划
1.研究方向凝练:立足现有四个研究方向,结合国家战略及建设目标,整合多学科资源开展跨学科研究,深入剖析二语习得现象,力求产出标志性、原创性成果,冲击相关奖项。获得并完成教育部新时代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原创性教材《二语习得概论——中国人学外语的科学》的编写和出版任务。
2.人才引进与队伍建设:人才梯队建设是核心,通过人才引进与自主培养挖掘潜力。各方向已有相应带头人及梯队,如语言学、社会学视角方向人员完备。教育心理学视角方向拟聘国际学者助力青年教师成长。国际中文二语习得方向急需引才,三年内要形成各方向合理的人才层次架构。
3.人才培养:以培养创新人才为重点,三年内培养博士研究12人,硕士研究生30余人,重构并开设特色课程,计划出版国家规划教材3部,巩固团队领先地位。同时深化合作机制、完善团队化导学共同体的机制体制,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
4.平台建设:依托现有平台,加强中介语体系特征研究、国际通用语研究、口头语言研究、二语语用及测试研究,充分利用已有实验室平台,筹划构建英汉汉英大型中介语语料库,服务学界。
5.基地建设:以与青岛市第九中学共建的协同创新实验基地为依托,扩大协同基地建设,凭借优势条件优化机制,推动学术活动常态化,汇聚力量,构建中国特色理论体系,引领外语教育教学改革。
6.学术交流:通过多种方式与国内外机构开展学术交流,与多所国际一流高校团队合作,鼓励学生境外交流、成员访学参会等。还将引进**工程教授,与国际专家建立长期稳定合作,主办国内外二语习得习得研究前沿国际会议,实现资源共享互补。
7.社会服务:依托相关组织与团队,构建立体化学术服务平台,联合国际领军学者将前沿成果应用于外语教育实践。拓展“高校 + 中学” 合作,共建 2 - 3 个协同创新实验基地,培训教师、推广成果,打造示范案例,推动外语教学改革与理论创新。
(三)中长期发展目标
二语习得跨学科研究团队与研究中心协同,探索外语专业教育转型路径,深化人才培养范式,致力于达成创新团队总体目标,巩固和提升在国内及国际二语习得领域地位,助力我国外语教育高质量发展,让二语习得研究更好地服务国家与社会需求。
1.团队精神塑造:培育一流团队精神,通过团队建设、学术交流等营造积极协作、创新包容氛围,凝聚力量推动二语习得研究学术进步。
2.科研骨干队伍建设:人才引进上,吸引多学科优秀人才加盟;内部培养方面,为成员定制成长方案,助力提升素养,增强科研能力,筑牢人才基础。
3.科研平台与基地建设:优化现有平台,升级硬件、配套软件、整合资源;拓展深化基地合作,国内对接不同学校实践,国际共建联合基地,提升影响力。
4.资金投入机制健全:拓展多元筹资渠道;科学管理经费,保障重点领域投入,提高使用效益。
5.科研成果高质量产出:攻坚国家级重大课题,产出高质量成果;引导成员在高级别期刊发表论文,提升写作水平;推动在一流出版社及国际机构出版专著,增强话语权。
6.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完善涵盖本-硕-博一体化的外语学科培养体系,融入前沿、跨学科及实践能力培养;拓展国际化路径,开展联合培养等,让学生在国际化环境成长为一流人才。
通过分阶段落实这些目标,团队将稳步发展,近期实现国内领先、国际一流,在二语习得领域发挥引领作用,助力我国外语教育高质量发展,为学校高水平大学建设贡献本学科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