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机构概况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公共管理研究所(以下简称“研究所”)成立于2021年,并于2025年1月升格为校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机构。研究所以服务国家海洋强国建设为使命,整合海洋公共管理相关学科开展有组织的科学研究、咨政建言和社会服务工作。目前,研究所共有23名成员(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14人,讲师5人),涵盖行政管理、土地资源管理、公共政策、国际关系等学科,职称结构和专业背景较为合理。
研究所设所长1名,副所长1名,秘书1名,学生助理1名。
二、机构研究方向
1.海洋资源与环境管理研究。围绕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开展海洋资源与环境管理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包括:(1)海岸带及海岛可持续发展研究;(2)伏季休渔、海域立体分层设权等海洋资源管理制度研究;(3)海洋环境管理的基础理论研究;()海洋红线制度、海洋生态补偿制度、湾长制、美丽海湾、和美海岛等重大制度和规划的建设路径研究;(5)浒苔绿潮灾害、海洋塑料污染等典型海洋生态环境问题的治理路径研究。
2.海洋管理与执法体制改革研究。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海洋强国建设的重要论述和国家及地方的海洋发展战略,开展海洋管理与执法相关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包括:(1)海洋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发展研究;(2)海上执法改革与海上综合执法体制的构建研究;(3)《海警法》等涉海法律体系的构建与优化研究;(4)海洋政策创新研究;(5)海洋风险与应急管理研究;(6)山东省海洋强省及青岛市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的建设路径研究。
3.区域与全球海洋治理研究。围绕“积极参与全球海洋治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家战略,开展区域与全球海洋治理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包括:(1)全球海洋治理的基础理论研究;(2)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内涵、构建路径与国际传播研究;(3)以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引领全球海洋治理研究;(4)中国深度参与全球海洋治理的行动路径研究;(5)中日、中韩、中东盟的双多边海洋合作研究;(6)涉海国际组织及海洋国际人才培养研究;(7)山东省、青岛市开展对外海洋合作的路径研究;(8)重大国际海洋问题的专题研究。
三、机构主要成员及研究成果
王琪,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发展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行政管理国家一流专业建设负责人,《海洋行政管理学概论》国家一流本科课程负责人。兼任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际行政科学专家委员会专家、全国农林水院校公共管理学科发展协作组副主任委员、山东省公共管理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青岛市公共管理研究会会长等。
部分研究成果:
[1] 王琪,毛杨.海洋生态环境跨部门协同中技术治理的效能与限度[J].环境保护,2024(12).
[2] 王琪,景丽丽.全国统一大市场构建中的陆海统筹[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23(4).
[3] 王琪,周香.从过程到结果:全球海洋治理制度的建构主义分析[J].东北亚论坛,2022(4).
[4] 王琪,田莹莹.中国政府环境治理的注意力变迁——基于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1978-2021)的文本分析[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4).
[5] 王琪,崔野.面向全球海洋治理的中国海洋管理:挑战与优化[J].中国行政管理,2020(9).
王刚,中国海洋大学国际事务与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青岛市公共管理研究会副会长、青岛市社科智库培育基地公共安全与风险治理研究所负责人、《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副主编等。
部分研究成果:
[1] 王刚,唐曼.“被动的自主”:地方政府创新的阻滞现象及其机制解释[J].中国行政管理,2024(3).
[2] 王刚,宋锴业.中国非常态制度的形成与转换[J].学术月刊,2023(6).
[3] 王刚,高启栋.地方政府何以跟进中央的机构改革?——基于海洋机构改革的组织学分析(2018-2020)[J].中国行政管理,2023(1).
[4] 王刚.中国海洋治理体系建设的发展历程与内在逻辑[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22(17).
[5] 王刚,宋锴业.海洋综合管理推进何以重塑?——基于海洋执法机构整合阻滞的组织学分析[J].中国行政管理,2021(8).
王印红,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公共管理研究所所长,国际事务与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为行政管理理论与实务、海洋行政管理。围绕基层政府治理创新、海洋治理等在《政治学研究》《中国行政管理》《公共管理学报》《公共行政评论》等CSSCI期刊发表文章20多篇,出版著作2部。主持国家社科在内的各级课题9项。
部分研究成果:
[1] 郝本良,王印红.面向纵向治理平衡:国家治理体制中的一体两面——基于领导包联制的分析[J].政治学研究,2024(5).
[2] 王印红,郝本良,张一.领导包联制:基层疑难事项的跨层级治理——概念缘起、实践类型及制度逻辑[J].公共行政评论,2024(2).
[3] 王印红.非市场交易:中国传统乡村社会集体行动的再解释[J].农业经济问题,2021(7).
[4] 王印红,朱玉洁.基层政府“逆扁平化”组织扩张的多重逻辑——基于“管区制度”的案例研究[J].公共管理学报,2020(4).
[5] 王印红.中国海洋环境拐点估算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8(8).
杨洋,中国海洋大学国际事务与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系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海洋大学中澳海岸带管理研究中心(中方)副主任、自然资源部海岸带科学与综合管理重点实验室共建办公室副主任、中国自然资源学会资源持续利用与减灾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国土经济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山东省土地学会理事等。
部分研究成果:
[1] 董梦宇,姜冲,杨洋.中国沿海省区海洋可持续发展能力空间格局评价研究[J].山东国土资源,2024(5).
[2] 洪顺发,杨洋.环渤海地区收缩城市识别及特征研究[J].统计与决策,2022(20).
[3] 杨洋,宋维玲.浅析中欧海洋经济发展的差异[J].海洋经济,2021(6).
[4] Wang, Y., Yang, Y.*, Hu, X. (2024). The evolution and effectiveness of China's marine carbon sink fishery policies, Ocean & Coastal Management, 259, 107470.
[5] Yang, Y., Liu, Y., Yue, H., & Dong, Z. (2024). Spatiotemporal Pattern of Urban Sprawl Based on the Weighted Urban Proliferation Model: A Case Study of the Bohai Rim Region in China. Land, 13(1), 55.
张一,中国海洋大学国际事务与公共管理学院公共事业管理系主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海洋大学“五四青年奖”获得者,兼任中国社会学会环境社会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青岛市公共管理学会理事等。
部分研究成果:
[1] 张一,白敏.国家海洋督察制度:文献述评、实践举要与研究进路[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23(11).
[2] 张一,白敏.生态环保督察与自然资源督察协同治理及其优化[J].环境保护,2023(7).
[3] 张一,马雪莹.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社会效益及路径选择[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4).
[4] 张一,申娴娴.创新社会治理视域下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新发展——发展阶段、推动力及理念建构[J].中国海洋社会学研究,2018(1).
[5] 张一.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内涵、问题及优化路径[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4).
毛万磊,中国海洋大学国际事务与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系副主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兴趣包括数字政府与治理创新、社区治理与社会创新、社会组织管理等。近年来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山东省社科规划项目等省部级课题,以及多项管理部门委托项目。
部分研究成果:
[1] 毛万磊,李燕.推广政策之下初始者何以使用在线政务服务——基于网络—平台—个体的情境化解释[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24(2).
[2] 毛万磊.行业管理与“综散结合”:中国海洋管理与执法体制研究[J].浙江海洋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22(4).
[3] 毛万磊,朱春奎.电子化政民互动对城市公众政府信任的影响机理研究[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19(3).
[4] 毛万磊,朱春奎.电子治理改善政府信任的途径与策略[J].行政论坛,2017(6).
[5] 朱春奎,毛万磊,李玮.使用电子政务能够提高公众的政府信任吗?[J].公共管理与政策评论,2017(4).
李睿倩,中国海洋大学国际事务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兼任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发展研究院研究员。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山东省社科规划项目、青岛社科规划项目等5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全球环境基金小额赠款计划中国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基金项目、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软科学)项目等多项。
部分研究成果:
[1] 李睿倩,单季香,赵健,等.环渤海地区国土空间利用质量时空演化及障碍因子分析[J].地理研究,2024(3).
[2] 李睿倩,徐成磊,李永富,等.国外海岸带韧性研究进展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资源科学,2022(2).
[3] 赵健,李睿倩,胡恒,等.陆海统一用途管制视角下我国市县级国土空间规划的问题与对策[J].自然资源情报,2022(4).
[4] 李睿倩,吕明珠,李永富,等.基于文献计量的海洋空间规划应用生态系统服务研究进展[J].生态学报,2022(1).
[5] 李锋,孟范平,李睿倩.基于能值分析的小型港口可持续发展评价:以海阳港为例[J].海洋环境科学,2019(5).
汪广龙,中国海洋大学国际事务与公共管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持国家社科基金1项,在《中国社会科学》《管理世界》等期刊发表论文近20篇,获省级哲学社科优秀成果奖一等奖和二等奖各1次。
部分研究成果:
[1] 汪广龙,黄浩天.网络空间中群团工作的嵌入机制——基于B站合创视频的爬虫与文本分析[J].学术研究,2025(2).
[2] 汪广龙,杜超峰.“体制化能动”:国家定纷止争的本土实践逻辑[J].公共行政评论,2024(5).
[3] 何艳玲,汪广龙.统筹的逻辑:中国兼顾发展和安全的实践分析[J].治理研究,2022(2).(《新华文摘》2022年第12期全文转载)
[4] 刘守英,汪广龙.中国奇迹的政治经济逻辑[J].学术月刊,2021(1).
[5] 汪广龙.治安防控体系演化的组织机制——基于“打防并举”到“管理服务”变迁历程的研究[J].公共管理学报,2020(2).
刘敏,中国海洋大学国际事务与公共管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一般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项。兼任中国世界民族学会理事、中国社会学会环境社会学专业理事会理事、中国社会学会海洋社会学专业理事会理事等。
部分研究成果:
[1] 刘敏,包智明.西部民族地区的环境治理与绿色发展——基于生态现代化的理论视角[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4).
[2] 刘敏.南非开普科伊桑人的渔业生计与身份认同[J].世界民族,2021(1).
[3] 刘敏,包智明.公民身份与全球化时代的族群关系——南非排外暴力问题的社会学研究[J].开放时代,2020(2).
[4] 刘敏,岳晓林.“有市无场”与“有场无市”:马路劳务市场及其治理困境[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5).
[5] 刘敏,岳晓林.全球化与海岛人类学研究[J].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20(4).
崔野,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公共管理研究所副所长,国际事务与公共管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兼任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发展研究院研究员、青岛市公共管理研究会理事、《青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青年编委。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项、省部级科研项目2项。
部分研究成果:
[1] 崔野.中国的海洋治理:实践演进与理论构建[J].现代国际关系,2024(4).
[2] 崔野.全球海洋治理区域主义路径的发展与中国因应[J].东北亚论坛,2024(1).
[3] 崔野,娄成武.中国海上执法职责体系:历史变迁、实践模式与建设方向[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3).
[4] 崔野.全球海洋塑料垃圾治理的新近态势、现实挑战与中国应对[J].太平洋学报,2023(3).
[5] 崔野.全球海洋塑料垃圾治理:进展、困境与中国的参与[J].太平洋学报,2020(12).
四、总体发展规划
总体思路: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海洋强国建设的重要论述和对山东省海洋强省建设的指示要求,聚焦重大海洋问题,创新海洋管理理论与政策,打造集科学研究、决策咨询、社会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新型研究机构。
发展目标:将研究基地建设为山东省乃至全国海洋综合管理的理论创新与智库重镇,提升山东省海洋综合管理的理论水准和社会影响力。
1.近期发展目标
(1)凝练研究方向。在海洋公共管理理论、海洋资源与环境治理、全球海洋合作与治理等领域发掘重点研究议题,凸显研究特色。
(2)充实研究团队。充分整合现有人才资源,并通过人才引进、对外合作(外聘研究专家、顾问、研究人员)等渠道壮大研究队伍。
(3)增强学术影响力。办好“中国海洋公共管理论坛”这一学术交流品牌,积极协办学术会议或工作坊,积极申报高层次研究项目,力争在较短时间内产出高水平研究成果。
2.中远期发展目标
(1)促进知识创新。在海洋公共管理研究中发展成为国内重要的研究力量,为推动海洋公共管理本土知识话语体系的构建和创新做出海大贡献。
(2)提升政府决策咨询水平。积极回应国家和地方海洋事业发展中的现实问题,通过多种途径与政府部门开展交流合作,提交高质量咨政专报,打造成为国内一流新型海洋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