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队建设丨古代文学与传统文化研究团队:“图像、文字与制度:多维视角下的先秦两汉‘文’化阐释”暨“先秦两汉文学”研讨会举办

时间:2025-11-08浏览:10

2025年11月6日下午,古代文学与传统文化研究团队“蠡海”学术沙龙—“图像、文字与制度:多维视角下的先秦两汉‘文’化阐释”暨“先秦两汉文学”研讨会在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321室成功举办。沙龙由解树明副教授主持,博士研究生孙洪洋与硕士研究生陶静怡、韦玉萍、孟召慧汇报,团队成员韦春喜教授、解树明副教授、孙玲玲老师评议指导,焦丹荷、刘明川、薛昊、吕熙蕾参与研讨。

沙龙首先由韦春喜作“多维视角下的先秦两汉‘文’化阐释”主题分享,以枚乘《七发》为例,通过对比《艺文类聚》与《文选》所录文本,结合汉代“七体”拟作体例,提出今本《七发》在“要言妙道”部分可能存在佚失,并分析孟子“持筹而算之”所蕴含的儒家伦理劝诫意图,认为该作旨在讽谏梁孝王恪守忠孝之道。随后,解树明指出乾隆朝石刻《耕织图》并非简单摹刻元代程棨本,而是依据楼璹诗歌进行“以诗改图”的创造性重构,并融合康熙《御制耕织图》的绘画元素,其刊刻不仅是清代重农理念的体现,更是强化了统治合法性与正统性。最后,孙玲玲分享了汉代奏议中《春秋》之义的引用现象及其文学意蕴,指出西汉奏议多引《公羊传》大义,至东汉《左传》影响渐增,反映出今古文经学地位的消长。经义的融入增强了奏议的典雅风格,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提升了文章气势,情理的有机结合则赋予文本“中和之美”。

随后由25级硕、博士研究生先后分享近期读书感想。

孙洪洋以木华《海赋》为中心,揭示了其海洋书写中儒道思想的会通,并聚焦于《左传》战争叙事的声音书写与“音景”构建,论证了声音元素在渲染战场氛围、预示事件走向及推动情节发展中的独特价值。陶静怡探讨了帝王“罪己诏”通过“天人感应”话语体系强化了皇权在天人秩序中的核心地位,成为构建政治合法性的重要文学载体。韦玉萍分析作为制度规训与文人策略互动的产物,汉代奏议文成为观察汉代士大夫政治实践与文学表达的关键界面。孟召慧探讨了《汉书》对民间歌谣的收录与运用,认为其既是“怨刺”载体,也是官方“观风俗”的情报来源。

在点评交流环节,韦春喜强调审慎的质疑精神与精细化的个案研究,是产生真问题的关键路径;孙玲玲指出扎实的文本细读能力、精准的修辞边界意识与对文章核心命意的整体把握,是构成严谨学术论述的基础;解树明则强调学术素养体现为对课题的远见定力、规划与执行兼备的能力,以及保持写作惯性与学术自律。至此,本次“蠡海”学术沙龙落下帷幕,活动圆满举办。

供稿:古代文学与传统文化研究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