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队建设 | 古代文学与传统文化研究团队&传记与小说研究团队:第五届古代文学与传统文化研究论坛成功举办

发布者:徐晓琨发布时间:2023-11-01浏览次数:10

20231023日至25日,第五届古代文学与传统文化研究论坛成功举办。本次论坛由中国海洋大学宣传部、文科处、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主办,中国海洋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古代文学与传统文化研究团队、传记与小说研究团队、山东省高校儒家文化与文学关系研究青年创新团队、山东省高校古代图像与文学研究青年创新团队等共同承办。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山大学、山东大学、吉林大学、首都师范大学、深圳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山东师范大学等高校的80多位学者参加了本次论坛。

1024日上午,论坛开幕式由中国海洋大学文新学院副院长韦春喜教授主持。中国海洋大学宣传部蒋秋飙部长,文科处席静副处长,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刘健书记,中国海洋大学特聘教授、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赵敏俐教授,分别在开幕式上致辞。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刘怀荣教授对中心和古代文学学科发展情况做了简要介绍。之后,参会学者合影留念。

论坛第一项为主题演讲,分两组进行。第一组由赵敏俐教授、张海鸥教授主持与评议。深圳大学郭杰教授认为,中国文学以人为本的传统与马克思主义在思想基础上有深层一致性,这对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研究中国文学、历史、文化等问题有所启示。复旦大学陈引驰教授关注六朝隋唐时期佛教与文学的关系,从概念、传入、接受、文本、多元性等方面,表达了自己对中古佛教文学研究的若干思考。陕西师范大学赵望秦教授、山西师范大学张海燕副教授认为,描写王昭君的故事大多都忽视了少数民族首领单于,而《王昭君变文》塑造了一位典型的痴情汉形象,这在整个故事的发展中可谓仅此一例。

第二组由郭杰教授、刘怀荣教授主持与评议。赵敏俐教授探讨了中国诗歌体式何以从《诗经》的四言体发展为以《九歌》为代表的楚歌体,以及内在的发展理路和学理机制。中山大学张海鸥教授近期带领团队进行古代诗歌现代演唱情况的研究,介绍了《邓丽君演唱宋词研究》《当代昆腔演唱唐宋词情况研究》《“经典咏流传”中唐宋词演唱情况研究》等论文。

论坛第二项为分组讨论。24日下午至25日上午,两个分会场分别进行了六场学术研讨。

24日下午上半场,第一组由罗春兰老师(南昌大学)、徐婉琦老师(青岛大学)主持与评议。刘怀荣老师深入分析了《诗经》崇“硕”之风的原因,认为“硕”的核心要义除生机旺盛、外形健壮外,还包含了更深层的“生生之德”。王缘老师从生态诗学视野解读了《鹿鸣》中“鹿”意象的含义。郝苗博士从《屈诂·离骚经》分析钱澄之对屈原形象的接受,认为其带有强烈的个人意志。凌云老师分析了两汉流贬文人的创作多选择骚体这一文体形态的原因。吴博群博士认为,自汉武帝“独尊儒术”以来,汉代诏令形成了以圣为法的书写模式。罗春兰老师介绍了日本五山神僧汉诗创作对陶渊明诗歌的嗣法,认为五山时期是整个日本古代陶渊明接受的重要时期。石飞飞博士讨论了陆游诗文中的“杖”,为陆游及其诗歌研究提供了新角度。徐婉琦老师考论排律的起源及其文体生成,认为初现于唐的排律真正获得文学体裁的独立地位要推至明代定名之后。

第二组由钱成老师(泰州学院)、张海燕老师(山西师范大学)主持和评议。杨延平博士讨论了《庄子》寓言中“未出场人物”在文本中的多种作用及形成原因。刘杰博士梳理了儒、法二家对齐桓公的不同书写,并探寻其中所承载的价值观念、思想体系。杨仕鑫博士考察了唐代“考据辨证类笔记”的文类特征,尝试揭示背后的思维逻辑以及当时文人如何处理叙事与论说的关系。贾颖月博士举例论证明清小说戏曲插图作为一种特殊的评点形式参与文本叙事重构的可能性。徐畅博士讨论了晚明时期以“李卓吾先生批评”为名的戏曲评本与戏曲读者形象塑造之间的关系。周姝歧博士认为,从文法角度观照戏曲关目是《第七才子书琵琶记》的评点特色,昭示着戏曲关目评点之历史转向。钱成教授考察了清初遗民文人宫伟鏐的俗文学创作活动,对其具体形式、思想来源与成就影响等重新做了审视。张海燕老师从小说的故事的来源、叙事模式、人物形象的刻画、人物斗法情节等方面分析《说岳全传》对《西游记》的借鉴之处。

下半场,第一组由黄晋卿老师(河北师范大学)、李傲寒老师(中国海洋大学)主持和评议。李傲寒老师从梳理南朝官员自赴任到秩满产生的文本出发,讨论其对南朝官员出守生涯的塑造及其形成的原因。李准博士从元会仪式角度考察《鞞舞歌》的歌辞部分及鞞舞在仪式中的应用问题。王瑞雅同学对汉魏六朝时期优人与歌诗关系的相关研究做了梳理。周霄老师以唐宋卧游诗为考察对象,探讨其类型、特征、文学意义与文化意义。刘鸿磊老师认为,卢仝奇谲的诗风在以欧阳修为代表的宋代文人群体中得到复兴。梁晖博士梳理了苏轼诗文中对自己“海南民”身份的建构历程。董灏博士结合社会学理论分析黄庭坚的礼物诗及其艺术特点。黄晋卿老师考察了清代女诗人郭仲年试帖诗创作的背景、目的及创作特点。

第二组由陈依静老师、任光宇老师主持和评议。洪秀娟博士认为,魏晋玄学对人物赞的影响主要包括创作主体、题材内容、艺术风格三个方面。马云丰博士探讨了古代文言“复生”故事背后蕴含的文化内涵。周倩博士从“三言”中的涉道作品出发,追问作者是如何通过精神纾解与治疗幻想来力图治愈“醉态”下的“醉人”。张连杰老师分析并论证了与《红楼梦》和“一带一路”(或丝绸之路)相关联的几个问题。任光宇老师回顾了一百年来《老残游记》的研究,按照时间顺序做了摘引和微评。陈依静老师认为,服部南郭的《大东世语》对《世说新语》既有拟效又有新变。姚家育教授在黄节先生诞辰150周年之际,阐述了他的岭南学术思想、学术传承与学术贡献。

25日上午,第一组由韦春喜老师(中国海洋大学)、黑白老师(中山大学)主持和评议。韦春喜老师探讨了宋代咏史博学之风对咏史诗的影响,认为其与咏史诗的广博取向、偏细猎异取向、崇尚议论取向有关。曲一迪博士借助计算机自动标注技术,探求绍兴五年声律条例的内涵、定立原因以及宋诗声律相关的问题。杨秋圆博士在地域、家族、传统的视域下考察清初阙里“孔门词人群”。李琰老师认为,明清时期的图形诗在物象选择、内容表达方面具有时代性和创新性,具有独特的视觉表达效果。崔娣博士以乾嘉时期虞山诗坛为中心,梳理了虞山诗学流派与观念嬗递的逻辑理路。王子恒同学以之江诗社为中心,探讨民国“中国化”运动影响下的旧体诗社及其现代化现象。黑白老师从“作者意图”“创作新法”两个角度考察周济与王国维词论中的“寄托”和“境界”。赵鹿园博士以唐诗编为例,探讨了湖北人民版《闻一多全集》在编纂信息方面的问题。

第二组由王培峰老师(山东师范大学)、潘振方老师(淮阴师范学院)主持和评议。王培峰老师分析了孟子政治实践中的出处之道,解释了其坚持自己原则的内在依据。焦丹荷博士认为,琅琊台传说对秦朝民间海洋意识的产生及其特性建构都有直接的影响。吕芳博士从传播学视角考察《吕氏春秋》中的君臣谏议活动,认为其文本中存有双向式与辐合式两种传播模式。潘振方老师在汉文化圈视阈下考察日本江户学者赖山阳的《孟子》文章学研究的特点。许柳泓博士考索了唐宋时期《十二时》歌辞的源流与演变。叶益彪博士考证了北宋政治人物王拱辰墓志铭的撰写年月。梁燕妮老师将叶适贤良进卷、类进卷进行对比考察,探讨其写作特征、思想观点之间的联系。孙旭枫博士梳理了元代下层学官身份扩张过程与元代大一统文治之间的互动关系。

论坛第三项为小组汇报及闭幕式,由中国海洋大学传记与小说重点研究团队负责人熊明教授主持。两组召集人代表黑白老师、王培峰老师分别汇报了本组的讨论情况。之后,熊明教授进行总结,认为讨论的议题具有前沿性和丰富性的特点,大会氛围和谐、交流充分,取得了圆满的成功。

幕式上,嘉宾代表郭杰教授致辞,首先感谢了中国海洋大学举办此次盛会,希望之后越办越好。并指出,在优秀传统文化复兴发展的背景下,国家为研究提供了多方面的便利条件,从事古代文学与传统文化研究的学者更应该承担起时代使命。自由发言环节,熊明教授简要介绍了承办此次论坛的团队,并欢迎大家向团队主办的《古典文学研究》《中国传记评论》《青岛文化研究》等刊物投稿。最后,中国海洋大学文新学院副院长韦春喜教授做大会总结,代表主办方向诸位学者表示衷心的感谢与诚挚的敬意,并宣布本次论坛顺利结束。

本次论坛的参会者来自全国各地,有德高望重的学界名家,有成果突出的中青年才俊,还有一批后生可畏的博士、硕士研究生。老中青三代学者济济一堂,从不同视角、不同领域切入,进行了深入的研讨和交流。本次论坛取得了圆满的成功,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此外,会议期间,多位专家学者在校举办讲座活动,如胡传志教授的“金代诗学批评形式的新变”讲座,陈引驰教授的“汉代文学观念的脉络”讲座,张海鸥教授的“学术论文写作——以联章词研究为例”讲座及“旧体诗词写作举隅”学术沙龙,郭杰教授的“唐诗研读的几个问题”讲座,赵敏俐教授的“中国早期经典的文本生成问题”讲座等。本校师生及参会学者在讲座中收获颇多,并与诸位专家展开了有益的学术互动。

 


供稿:古代文学与传统文化研究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