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队建设丨极地与深远海问题研究团队:施余兵教授“《BBNJ协定》未来实施的法律问题”讲座成功举行

发布者:李凯发布时间:2023-12-29浏览次数:15

12月15日下午,由中国海洋大学文科处主办、法学院极地与深远海问题研究团队承办的“海大人文讲坛”在法学院335模拟法庭成功举行。厦门大学南海研究院副院长施余兵教授带来了题为“《BBNJ协定》未来实施的法律问题”的精彩讲座。讲座由极地与深远海问题研究团队负责人刘惠荣教授与谈,陈奕彤副教授主持,法学院、国际事务与公共管理学院共计100余位师生参加讲座。

施余兵教授以为什么需要对BBNJ进行全球立法为起点,从《BBNJ协定》的谈判及其通过历程、《BBNJ协定》的总体评价、《BBNJ协定》未来实施的核心法律问题三个方面展开了分享。在第一部分,施余兵教授分别介绍了特设工作组、预委会、政府间大会在BBNJ谈判阶段的目的和贡献。其中,施余兵教授重点介绍了第五次政府间大会,以及在此期间部分国家所提出的主张和发表的声明。在该阶段,虽然大会主席团的工作方法引起了多国抗议,但最终各方就案文达成了一致。截至目前,已有84个国家签署了《BBNJ协定》。此外,关于《BBNJ协定》的后续发展,施余兵教授指出,协定将于第60份加入书交存之日120天生效,而目前关键是确定秘书处所在地、在条约机制下组建八大机构并拟定各自的议事规则和财务规则以及选举委员人选。

在第二部分,施余兵教授从五个方面对《BBNJ协定》进行了具体评价。第一,《BBNJ协定》的通过是多边主义的重大胜利,其很多条款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高度契合。第二,《BBNJ协定》构建了在ABNJ“三位一体”的对海洋生物多样性的养护和可持续利用制度,完善了全球海洋治理体系,为全球海洋生物多样性的养护和可持续利用问题建章立制。第三,该协定进一步削弱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中规定的公海自由等基本原则,通过设置在ABNJ的活动门槛和要求,将形成“新一轮蓝色圈地运动”,这将重塑现行的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为基础的国际海洋法律秩序,调整世界各国的海洋利益格局。第四,该协定对《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下ITLOS的全庭咨询管辖权、争端解决程序的适用范围等事项进行了修订,实际上起到“修订《公约》”的效果。最后,《BBNJ协定》作为谈判各方妥协的产物,很多条款的规定存在较大的模糊性和不同解读空间,给其未来实施带来了诸多挑战。

第三部分为《BBNJ协定》未来实施的核心法律问题。施余兵教授指出,发展中国家最为关注的由MGR商业化所产生的货币化惠益分享在未来较难实现。在《BBNJ协定》与其他条约机制之间的关系方面,协定条款第5条措辞的刻意模糊可能会在未来引起争端。此外,包括海洋保护区在内的划区管理工具的选划标准、以及ITLOS与BBNJ相关问题的全庭咨询管辖权等条款在未来的实施中也将面临一些挑战。

刘惠荣教授评议时指出,施余兵教授作为《BBNJ协定》谈判的亲历者、贡献者、审视者、研究者和评注者,他的讲座进一步提出了未来值得学界和国际法实践者跟进研究的新问题。现场的老师和同学们相继提出了MGR法律地位的判定、《BBNJ协定》对ISA的影响、《BBNJ协定》对于非货币化惠益分享的相关规定等问题,施余兵教授逐一做出了解释。其中,刘惠荣教授、陈奕彤副教授就《BBNJ协定》对南极条约体系(ATS)的影响与施余兵教授展开了讨论,老师们一致认为协定将会对ATS产生影响,但具体影响的程度还有待观察,《南极条约》缔约方加入《BBNJ协定》后的进一步国家实践情况值得关注和追踪。

最后,陈奕彤副教授对讲座进行总结,非常感谢施余兵教授在百忙之中带来的精彩报告和学术盛宴。讲座主题前沿、意义重大、内容丰富、启发性强;期待施余兵教授以后常来海大法学院指导和交流。本次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供稿:极地与深远海问题研究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