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队建设 | 传记与小说研究团队:“文本与意义—《聊斋志异・王六郎》的故事学解析 ”学术沙龙成功举办

发布者:李凯发布时间:2025-06-09浏览次数:10

“文本与意义:《聊斋志异・王六郎》的故事学解析”学术沙龙成功举办

6月4日下午,传记与小说研究团队“会文”学术沙龙第四十期“文本与意义:《聊斋志异・王六郎》的故事学解析”在文新楼320室顺利举行。本期沙龙由团队负责人熊明教授主讲,团队成员张治教授、刘秀玉教授、薛海燕教授、马宏伟副教授等来自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的30余位师生参与了本次活动。

熊明教授以蒲松龄《聊斋志异・王六郎》为研究对象,从故事学视角系统阐释其文本生成路径与艺术价值,将研究内容凝练为四个部分依次展开:首先,聚焦文本生成的双重传统,指出该篇作为蒲松龄早期创作典型,巧妙融合民间信俗传统与文人小说传统,既吸纳“水鬼与渔夫型”民间故事原型,依托替死鬼、城隍信仰、知恩图报等信俗构建情节框架,又借鉴唐传奇《郑德璘传》《圆观》的叙事结构,形成“熔旧铸新”的创作范式;其次,解析民间信俗的文学转化,通过王六郎放弃替生的情节,将“鬼求代”的宿命叙事转化为对“仁人之心”的伦理褒扬,借其成神情节呼应明代城隍信仰国家化背景,寄托“正直为政”的政治理想,同时以“驱鱼报饮”情节将知恩图报信俗升华为人鬼情谊内核;再次,探讨友情书写对文人传统的创造性借鉴,在“相交—升华—超越”的友情叙事中,以“酒”为媒介构建人鬼交往基础,通过“身份揭晓—道德抉择”深化情谊内涵,并以“人神殊途”的遗憾将个人友谊升华为对社会伦理的关怀,实现对唐传奇叙事结构的模仿与超越;最后,阐释艺术创新与思想内核,指出蒲松龄善用人物对话推动叙事,如许姓渔者的祝酒词、王六郎的自白等,以鲜活语言营造场景感,思想内核上则通过“异史氏曰”批判“富贵忘友 的世态炎凉,借土地神形象提出“为政者当以仁爱之心造福一方”的理想,实现志怪叙事向现实关怀的跨越。

讨论环节中,师生围绕讲座内容展开热烈交流。刘老师结合 AI 技术提出,故事学研究可借助数字工具挖掘文本间隐性关联,为传统考据注入时代方法;张老师从齐文化 “尚奇”传统出发,指出“化风相送”等超自然情节与淄博地域“鬼神叙事”的深层关联,凸显地域文化对文学创作的影响;马老师对比《王六郎》与《水莽草》等篇,肯定王六郎“主动放弃求代”情节对传统信俗宿命论的突破,彰显个体道德选择的能动性;薛老师探讨蒲松龄与明代心学的思想共振,认为 “仁人之心可通上帝” 的表述暗合心学“心即理”观念,体现清初文人借志怪叙事重构“情”“理”关系的努力。

本次讲座通过对《王六郎》的多维度解析,展现了蒲松龄对民间资源与文人传统的创造性转化能力,为古典小说研究提供了“故事学 + 文化史”的复合视角。讨论环节中师生的深度对话,进一步拓展了对古典文学文本生成、地域文化关联及思想内涵的研究边界,讲座在浓厚的学术氛围中圆满结束。

供稿:传记与小说研究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