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团队简况
熊明教授领衔的“传记与小说研究”团队关注中外传记与小说研究,下设中国古代传记与小说整理研究、中国近现代传记与小说整理研究、比较传记与小说研究三个研究方向,致力于将团队打造成为中外传记与小说文献与研究的主要阵地。先后承担包括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在内的各类项目二十余项,整理出版相关学术资料上千万字,出版相关研究专著三十余部。自2021年成立以来召开全国性学术会议三期,连续举办“会文”学术沙龙23期,出版《中国传记评论》三期,在全国传记研究领域形成较大影响力。
二、详细介绍
(一)团队概况
中国海洋大学传记与小说研究团队在传记与小说研究领域有着深厚的积累。从新世纪初至今,在中国古代传记与小说整理研究、近现代传记与小说整理研究、比较传记与小说研究等领域,取得了开拓性成就,先后承担包括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在内的各类项目二十余项,整理出版传记与小说相关学术资料上千万字,出版相关研究专著三十余部。团队初步形成以传记与小说文献整理为基础、文本细读与理论建构相结合的多向度学术研究个性。
在世界各国文献发展历史中,传记与小说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现代叙述兴起以来,随着学科的细化,传记研究、小说研究都成为文献研究中的重要学术领域。以新文科建设为标志的学科改革,提倡多学科交叉和跨学科融合,打破近代学科划分形成的学术结构壁垒,释放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活力,促进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在更高和更深层次上的重组,在整体上推动知识创新。中国海洋大学传记与小说研究团队以中国古代文学为核心,联合近代文学、现代文学、当代文学、文学文献学以及比较文学等中国文学其他多个二级学科组建而成,具有鲜明的多学科交叉和跨学科融合特性。团队负责人为熊明教授,团队现有成员7人,其中教授5人(4名博士生导师),副教授1人,讲师1人。



(二)团队定位
以中外传记与小说文献整理为基础,考订、辑佚、校勘、汇集传记小说资料,掌握国内、国际传记与小说研究动态,建设中外传记与小说文献和研究信息资源库,使团队成为中外传记与小说文献信息与研究信息的主要平台。以经典传记、小说的文本细读、阐释与传记、小说的宏观理论体系建构、方法论总结为目标,聚焦传记与小说研究前沿,参与传记与小说研究话语体系的构建,使团队成为中外传记与小说研究的主要阵地。同时,积极展开与国内、国际相关学术机构的交流,以研促教,培育传记与小说研究的专门人才。适应时代变革,契合时代要求,推进学科交叉融合,探索新文科背景下的科学研究、学术交流与人才培养新路,主动承担新时代赋予的学术使命。
1.传记与小说文献信息平台。团队以搜集整理中外传记、小说文本文献资料、建设中外传记与小说文献和研究信息资源库为重要目标,使团队成为中外传记与小说文献信息与研究信息的主要平台。
2.传记与小说研究创新平台。团队既注重经典传记、小说的文本细读与阐释,也注重传记与小说的宏观理论体系构建与方法论总结,聚焦传记与小说研究前沿,参与传记与小说研究话语体系的构建,使团队成为中外传记与小说研究的主要阵地。
3.传记与小说研究学术交流平台。团队在推进传记研究与小说研究发展的同时,以此为平台,通过灵活多样的形式,积极展开与国内外相关学术机构的务实交流与合作,提升团队在传记与小说研究领域的影响力。
4.传记与小说研究人才培育平台。团队以研促教,教研结合,引导各层次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实践,创新传统人文学科基础人才培养模式,有计划地培养传记与小说方向的专业人才。
(三)研究方向
团队现有三个研究方向:中国古代传记与小说整理研究、中国近现代传记与小说整理研究、比较传记与小说研究。三个研究方向各有侧重而又形成一个整体。中国古代传记与小说整理研究方向重点在中国古代传记与小说,中国近现代传记与小说整理研究方向重点在中国近现代传记与小说,比较传记与小说研究方向重点在世界传记与小说及中外传记与小说比较研究。三个方向构成团队总体研究领域,形成贯通古今、会通中外的整体研究格局,从而实现在全球视野下审视古今、中外传记与小说的历史发展嬗变,有助于打破学科分割,实现传记与小说研究领域的学术突破。
1. 中国古代传记与小说整理研究
涉及中国历代传记文本整理、文献资料整理、微观个案研究、宏观历史研究、发展模型建构、文体理论研究等诸方面;中国古代小说的文献整理、文本研究、流派研究、历史研究、批评研究、文化研究、传播研究、理论研究等诸层面。同时,在宏观中国文学史视阈下,考察中国古代传记与小说之间的交流和对话、互鉴与影响,进而观照两种文体之间个性与共性,以及这些个性与共性形成的文体与文化机制,探寻共同文化时空中文体生成、发展、嬗变的历史共时性规律。
2. 中国近现代传记与小说整理研究
涉及中国近现代传记与小说的个案研究、流派研究、艺术范式、批评理论、传承发展等诸方面。中国近代以来社会的巨大变革,也引发了文学的巨大变革。传记与小说都发生了由古典走向现代的历史转变,造成近现代传记、近现代小说与古代传记、古代小说的巨大差异。然而,古代传记与近现代传记之间、古代小说与近现代小说之间,却依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特别是在文化精神与文学精神层面。团队将在近现代传记与小说的整理研究中,发挥学科交叉融合优势,聚焦传统与新变,打通古代与近现代,推进和拓展中国近现代传记与小说的整理研究。
3. 比较传记与小说研究
在文明互鉴的理性全球视野中,多视角、多侧面、多层次观照中国传记、小说与世界各国传记、小说之间的共时性特征与差异,发现、总结并阐释中国传记与小说的民族性品格,积极推动中国传记与小说研究参与全球学术对话。全球化时代背景下,中国与世界紧密相连。中外传记、中外小说的比较研究必不可少,而科技进步、数字化时代的便捷,也使这种比较研究成为可能。通过多视角、跨领域的比较,发现中外传记、中外小说之间的同异,总结历史经验,实现相互借鉴。
(四)标志性成果介绍
1.熊明:《汉魏六朝杂传集》(全四册)
中华书局,2017年6月,2017年12月第2次印刷,2021年2月第3次印刷,(国家古籍整理出版专项经费资助出版。被评为中华书局古籍类图书年度“十佳”,排名第一,2017年度全国优秀古籍图书奖二等奖,2020山东省第三十四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汉魏六朝杂传集》辑录了起西汉之始(公元前206年)讫隋亡(公元618年)的整个汉魏六朝时期的杂传作品,略依时代先后,分为四编。计两汉杂传七卷,二十六种;三国杂传十卷,五十六种;两晋杂传二十三卷,二百零六种;南北朝杂传八卷,四十种。共计四十八卷,三百二十八种(统计不含附录),一百七十余万字。基本囊括了整个汉魏六朝时期有佚文存世的所有杂传作品。由于汉魏六朝杂传绝大多数都已散佚,佚文散见于各种古籍旧典之中,阅读、研究极为不便,《汉魏六朝杂传集》的完成,使汉魏六朝杂传从此有了较为完备和可靠的文本,是汉魏六朝文学与史学基本文献整理的重要成果。
2.张治:《西方学术史》(三卷)
张治翻译的《西方古典学术史》(A History of Classical Scholarship)共三卷,著者是剑桥古典学家约翰·埃德温·桑兹(John Edwin Sandys,1844-1922)。作为迄今最为完整的一部西方古典学术通史,全面系统地阐述了2500年间的发展历程,涉及各时期文学、史学、哲学等领域,尤以文献学、版本学、词源学、语法学见长,可看作对以往各个时代古典学术成就的总录。此书中译本力求引领中国读者查览西方学术传统的基本面貌和形态,并为方便汉语学术界的使用专门为此书确立了若干翻译体例,对学术翻译规范进行了诸多改良的探索。译者秉持并发扬近世中国译学之精神,代表了中西古典学术进行对话的一种研究探索意图。出版后受到学术界广泛重视,目前有学术书评十多篇,各类论文、著述转引近百次。
3.黄湘金:《史事与传奇:清末民初小说内外的女学生》
2016年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专著《史事与传奇:清末民初小说内外的女学生》是作者长期从事近代女子教育、近代文学研究的总结。该书选取“小说内外”的视阀,提炼出“女学小说”概念,为近代小说研究提供了独特的角度。作者使用报刊文献百余种、近代单行小说170余种,首次全面考察了近代小说中的女子教育现象和女学生形象,设置女学生“英雌”形象的涨落、女学生与“自由结婚”、作为大众消费欲望符号的女学生、女学生与妓女诸话题,依次分析近代政治小说、言情小说、黑幕小说、狭邪小说中的女学生形象,连接了古今小说史上的女性形象谱系,弥合了从闺阁才女到现代新女性的形象断裂。该书2020年获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
(五)团队未来发展目标或方向
有计划推进队伍建设,聚焦高端专业人才,发挥跨学科交叉融合优势,把团队建成一流的传记与小说研究协同创新基地。
有计划推进科学研究,凝聚团队科研力量,以传记与小说文献整理为基础,聚焦传记与小说研究前沿问题,把团队建成一流的传记与小说整理研究的重要标志性学术前沿基地。
有计划推进人才培养,将学术研究与人才培育结合,发挥高端专业人才聚集优势,把团队建成一流的传记与小说专门人才培养基地。
有计划推进学术交流,参与学术共同体构建,发挥学术相关领域主导优势,把团队建成一流的国内外传记与小说研究的学术交流基地。
探索新文科背景下的科学研究、人才培养与学术交流的新形式、新机制,探索数字人文背景下传统学术与现代科技融合发展的新方法、新路径。
(六)团队负责人及成员简介
熊明,文学博士,中国海洋大学“繁荣人才工程”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致力于中国古代传记文学与文献、中国古代小说与文献、汉唐文学与文献的整理研究。2009年(美国)华盛顿大学(西雅图)亚洲语言文学系访问学者。2018年浙江大学人文高等研究院驻访学者。先后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项,一般项目2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3项,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直接资助项目1项,省级人文社科项目4项。出版专著7部,主编、参编2部,另有文学作品诗集1部。发表论文百余篇。先后获得全国优秀古籍图书奖1项,省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
黄湘金,北京大学文学博士,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青年英才工程”第一层次)、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明代至近代的文学与文化研究,专注于清末民初的女子教育、女性文学领域的研究。迄今为止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2项,发表论文30余篇。出版专著《史事与传奇:清末民初小说内外的女学生》,主编大型史料集《近代女学生教育文献汇存》。2019年入选山东省“泰山学者”(青年专家)人才工程。2020年获得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
薛海燕,山东大学文学博士,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美国耶鲁大学东亚研究中心访问学者。中国《红楼梦》学会理事、中国近代文学学会理事、山东省近代文学学会常务理事、青岛市古典文学学会副会长、南社与柳亚子研究会秘书长。研究重点为明清小说和近代女性小说。主持完成国家社科重大项目子课题2项,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项,山东省社科规划重点项目1项及省市级项目多项。已出版学术专著4部,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
刘秀玉,文学博士,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中美富布赖特访问学者,美国纽约大学、华盛顿大学访问学者,山东省外国文学学会理事。主要从事英美文学、比较文学研究。主持完成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现代性视域下的英国戏剧研究”等课题多项,发表《论英国戏剧现代性演进的四个美学维度》等论文30余篇。专著《贝克特戏剧研究》入选教育部“社科文库”,获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已再版。
张治,北京大学文学博士,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兴趣包括中国近现代文学,同时涉及西方古典学术史、近代翻译文学和中西学术比较,近年从事钱锺书手稿集研究。出版《蜗耕集》《中西因缘:近现代文学视野中的西方“经典”》《异域与新学:晚清海外旅行写作研究》《蚁占集》《文学的异与同》5部著作;发表学术论文、随笔、书评上百篇。另有学术译著2部,编著多部,其中《中国科幻文学大系》(晚清卷)获“国家出版基金项目”支持出版。
马宏伟,武汉大学文学博士,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硕士生导师。山东省比较文学学会会员,青岛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主要研究领域为中西文学比较,文学人类学,史传叙事研究。承担山东省社科项目1项,山东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项目1项,校青年专项基金项目1项。先后在《世界宗教文化》(B级)、《世界文学评论》等各类刊物发表论文10余篇,部分被人大复印资料转载。
柳卓霞,上海大学文学博士。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讲师,中国古代文学硕士生导师。山东省古典文学学会会员,青岛市古典文学学会会员。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古代诗歌、中国古代传记文学。承担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研究后期资助项目1项,参与国家社科项目2项,其中项目成果《中国文学叙事传统研究》(中华书局出版)收录入2012年“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围绕史传叙事和新唐书先后在各类刊物发表论文1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