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团队简况
海洋文化研究团队是学校文科重点研究团队,也是海洋发展研究院的主要科研支撑力量。团队主要成员20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8人,讲师5人。自成立以来,团队在海洋文化理论、海洋文化史、中外海洋文化交流史、岛屿和海疆问题、海洋文化遗产、海洋文化当代发展等领域持续深耕,成为国内一流的海洋文化研究力量,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力。
二、详细介绍
(一)团队概况
海洋文化研究团队在全国高校中最早开始海洋文化综合研究与学科建设,1996年在《中国海洋大学学报》开设“海洋文化研究”专栏,1997年创建全国首家海洋文化研究与人才培养机构——海洋文化研究所,创所所长为曲金良教授。进入21世纪以来,海洋文化研究已经成为学界特别是沿海地区高校和人文社科界的学术热点。近年来,随着国家“海洋强国”战略和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与实施,全国海洋文化意识普遍提高,海洋文化热点问题不断成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年度项目指南的选题,全国性、地方性高校海洋文化研究机构、学术团体不断涌现,不同范围、不同层次、不同专题的海洋文化论坛、研讨会频繁举办。本团队积极引领中国海洋文化研究,推动中国海洋文化学科建设,促进海洋文化研究领域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在学界独树一帜。
中国海洋文化研究回顾与前瞻学术研讨会
目前,海洋文化研究所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海洋发展研究院的主要支撑机构之一。本团队主要依托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负责人是修斌教授,主要成员包括赵成国、马树华、卜键、方堃、纪丽珍、王海涛、杨秀英、朱建君、刘爽、陈杰、何沛东、高乐华、万晋、李尹、卞秀瑜、王新艳、陈琳琳、胡岩涛、钟钦武,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8人,讲师5人(包括博士生导师3人、硕士生导师17人),全部获有国内外名校博士学位。
“东亚海洋民俗文化与青岛乡村振兴”学术研讨会调研现场
中国海洋文化研究与发展研讨会及成果发布会
(二)团队定位
1.海洋文化研究的国家一流团队
与学校“世界一流大学(A类)”建设相适应,团队注重高质量建设和发展,通过海洋文化研究所内外暨学院内外力量的整合,充分利用学校一流大学建设项目的支持条件,努力促进青年学者更快更多脱颖而出,又注重对校外(国内外)高水平学者的智力引进,使团队的规模和层次稳步提升,在学界的领先地位不断巩固。
2.海洋文化研究成果的汇集地
目前海洋文化研究团队是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海洋发展研究院以及学校一流大学建设海洋发展学科群的重要构成部分。团队承担了包括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在内的多项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同时进行系统的海洋文化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推出了一系列高质量、高水平研究成果,为国家“海洋强国”建设、“一带一路”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提供海洋文化学理支撑,为国家和地方政府部门提供决策参考。
3.海洋文化研究国际交流中心
持续维护并拓展与韩国、日本、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和我国台湾地区高校、学术机构建立的合作交流关系,围绕海洋文化领域的重要学术问题和现实问题加强国际海洋文化学术合作,努力建设代表国家水平的海洋文化研究国际交流中心,为推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海洋命运共同体建设提供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
4.海洋文化研究高层次人才培养平台
依托团队科研力量建设的人才培养模式包括三个层次:一是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点海洋文化与文学方向,二是具有海洋文化特色的中国史一级学科硕士点和文物专业硕士点,三是首创本科“海洋历史文化”微专业,成为国内唯一贯通了本科、硕士和博士的海洋历史文化人才培养的学术团队。
(三)研究方向
1.海洋文化理论研究
团队研究成果带动了全国海洋文化理论的建设发展,引领了全国多家涉海高校海洋文化课程的开设,深化了对海洋文化理论与实践的认识。研究领域包括基础理论和专门理论,着眼于中国海洋文化理论体系建设,并应用于国家海洋强国战略、“一带一路”倡议、生态文明建设。
2.中国海洋文化史研究
研究团队高度重视史、论结合,深化中国海洋文化史的研究,同时在海洋文化遗产研究、海域交流史研究、海洋历史文献研究、海洋盐业史研究、海洋考古与文物研究、海港城市青岛历史与城市文化研究等方面都有系列成果,同时涵盖海洋文明起源、海疆史与海洋经略、港口城市与海洋社会文化生活史、口述史等研究领域。
3.中外海洋文化交流史研究
重视中外航海与文化交流即海上丝绸之路研究,对于日本海洋文化、韩国海洋文化的研究也有多年积淀,开辟了中国海洋文化研究的“环中国海”视域,探索领域包括亚洲-太平洋岛国和岛屿地区社会文化研究、海洋和平战略对策研究等。
4.岛屿与海疆研究
立足于岛屿文化及岛屿海洋争端与权益维护,团队对舟山群岛、庙岛群岛、无居民海岛、琉球群岛等进行过多次实地考察研究,关于渤海湾、莱州湾、舟山群岛、长岛、庙岛群岛等地民俗文化多有研究创获,并通过与外国学者的合作研究在海外产生影响,钓鱼岛问题的研究成果获国家领导人重要批示,关于琉球群岛问题、海疆问题的系列研究成果受到学界重视。
5.海洋文化当代发展研究
关注和推进海洋文化的当代发展繁荣,是海洋文化研究面向国家海洋发展、文化繁荣的学术追求。团队在海洋文化建设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海洋社会文化发展、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海洋文化遗产保护、海洋文化资源分类普查与价值评估、海洋文化产业发展等当代应用领域均开展了深入研究。
(四)标志性成果介绍
《中国海洋文化史长编》(5卷本)
《中国海洋文化史长编》分“先秦秦汉卷”“魏晋南北朝隋唐卷”“宋元卷”“明清卷”“近代卷”凡5卷,系统钩稽阐述了中国海洋文化发展史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经济文化、社会文化及其海外影响与中外文化海路传播等内容,既展示了中国海洋文化发展历史极其丰富多彩的面貌,又展示了我国学界不同学科、视角的已有相关研究积累,是学界和社会各界了解和进一步深化研究中国海洋文化的工具书性质的参考文献。
《中国海洋文化发展报告》系列
是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蓝皮书)的系列成果。该系列报告集中反映了我国海洋文化相关各界,对海洋文化观念、海洋文化历史、海洋文化产业等领域的基本面貌、存在问题、对策措施等。其中,2013年卷获教育部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2016-2020卷为五年期中长时段报告,集中体现了中国“十三五”期间海洋文化发展的总体面貌,反映了新时代中国文化发展在海洋领域的新成就。报告的出版发行,在服务国家“海洋强国”和“文化强国”战略、助力中国海洋文化的学术研究、促进全社会普及海洋知识、弘扬海洋文化精神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中国海洋文化专题
《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是国家级大型文化出版工程,是重大基础性、标志性文献汇典,而中国海洋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海洋文化专题的设立,既是丰富中国大百科全书内涵的创新之举,也能为推进海洋文化研究、服务海洋强国建设和海上丝路建设注入新的动力。本专题共收录400余个条目,30余万字,从海洋历史、海洋社会、海洋民俗、海洋文学、海洋艺术、海洋交通、跨海交流、中国海疆、中国海防等方面,较为全面、系统地整理和总结了中国海洋文化的历史、现状和研究成果,填补了学界空白。
(五)团队未来发展目标或方向
紧紧围绕海洋强国战略,以建设和繁荣中国海洋文化为己任,进一步完善团队运行机制,强化队伍建设,强化学术创新,不断推出更多高水平科研成果。继续坚持学理研究与服务社会的有机结合,坚持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的有机结合,推进中国海洋文化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形成海洋文化研究的海大学派,不断巩固团队在国内海洋文化教育研究领域的领先地位,提升团队在国际的影响力,为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复兴伟业贡献智慧和力量。
(六)团队负责人及成员简介
团队负责人
修斌,博士,中国海洋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院长,日本研究中心主任。担任中国海外交通史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常务理事、中华日本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日本史学会常务理事等学术兼职。主要从事中日关系史、中日文化交流史、海洋历史文化、海洋战略问题等方面的研究。出版专著《日本海洋战略研究》、主编《中国海洋文化发展报告》(20160-2020)、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中国海洋文化专题、参撰《琉球史论》。
团队成员
赵成国,博士,中国海洋大学教授、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国家文化和旅游研究基地副主任、海洋文化研究所副所长;研究方向为海洋历史与文化,东北亚关系史;主持和参与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海洋人文社科类课题,主编《中国海洋文化史长编(宋元卷)》,《中国渤海湾民俗研究》(合著),《中国舟山群岛岛屿民俗研究》(合著);在《世界历史》《岛屿文化》等国内外刊物发表论文数十篇。
马树华,博士,中国海洋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历史文化系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海洋史、城市史、文化史等。兼任中国史学会城市史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海外交通史研究会理事。主持各级各类项目10余项,在《史学月刊》《城市史研究》《光明日报》等发表论文20余篇,出版专著及教材6部。获教育部人文社科二等奖、山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山东省高校人文社科一等奖、山东省社科二三等奖、青岛市社科一等奖等。
方堃,历史学硕士,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发展研究院高级研究员,青岛市市政府特聘专家。曾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事学术研究所长期从事海军史、战略理论、海上安全和海疆史方向的研究工作。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和国别史等研究专项《中国海疆通史(多卷本)》。
卜键,博士,研究员,文史学者,专栏作家。中国海洋大学国家文化与旅游研究基地主任、特聘研究员,原国家清史办主任、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北京文史馆馆员。已出版学术专著《库页岛往事》《国之大臣——王鼎与嘉道两朝政治》《清风之华:王杰与乾嘉两朝政治》等20余种,发表论文与文章三百余篇,主持《清史·边政志》,主编《清代教育档案文献》等。
纪丽真,博士,海洋文化研究所研究员、海洋发展研究院研究员,编审,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海洋经济历史与文化研究、海洋文献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省部级等项目多项。出版《山东盐业史》《明清山东盐业研究》等专著,发表《近代青岛港对日本和朝鲜海盐输出问题研究》《方志所见明清时期山东海洋渔业资源研究》等论文多篇。曾获青岛市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山东省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奖。
王海涛,教育学博士,中国海洋大学教授。现任基础教学中心副主任兼教育系主任,海洋文化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山东省大中小学海洋文化教育指导中心副主任。兼任国家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信息化教学专委会委员,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教学创新专委会副理事长。主持或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家社科重大专项子课题、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中国海洋发展中心课题多项,主要从事海洋文化教育政策、课程开发等方向研究。
刘爽,博士,中国海洋大学教授,海洋发展研究院研究员,英国剑桥大学、西班牙马德里自治大学访问学者。主要研究方向为海洋文化和文学、跨文化传播。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等国家级课题3项,主持完成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1项。出版学术专著《西班牙黄金世纪海洋文化研究》及译著3部,在《南开学报》《当代外语研究》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
朱建君,博士,中国海洋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海洋发展研究院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海洋文化、中外关系史等。代表性成果有《殖民地经历与中国近代民族主义:德占青岛(1897-1914)》《海参之链—“海上丝绸之路”上的中澳早期交通》《海洋文化的生态转向与话语表达》《海洋节庆生态关怀下的整体自洽:问题与对策》《试论我国海洋休闲文化与海洋休闲业的再构建——以青岛为例》等。主持和参与国家级、省级课题数项,曾获全国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等。
杨秀英,博士,中国海洋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海洋历史文献、中国海洋生物史等。主持高校古委会项目“海错录三种整理与研究”、山东省教育厅项目“环渤海古代海洋生物名称考辨J11WE54”等共5项。承担“我国海洋文化当代发展亟需解决的主要问题研究”子课题。在《敦煌研究》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出版专著《陆机研究》1部,参编《中华博物通考·水族卷》。
何沛东,博士,中国海洋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海洋史、历史地理学、方志学。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各一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海南省社会科学重点项目等多项课题,在《地理学报》《地理研究》《地理科学》《历史地理》《自然科学史研究》《海洋史研究》《中国地方志》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20余篇。
李尹,历史学博士,中国海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海洋发展研究院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海洋史、社会经济史。目前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山东省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各一项,已完成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一项。近五年在《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中国经济史研究》《城市史研究》《海洋文明研究》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
万晋,历史学博士,中国海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中国史学科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城市社会史、海洋史。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青年项目、高校古籍整理研究项目各一项,参与各级科研项目多项。出版专著一部,在《河北学刊》《东岳论丛》《历史教学》《中国社会历史评论》《唐史论丛》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
卞秀瑜,历史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外关系史、海洋史、大国海洋战略等。兼任国家领土主权与海洋权益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中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研究会理事。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规划项目和青年项目各1项,参与包括国家社科基金专项工程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攻关项目在内的多项省部级及以上级别课题。在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专著1部,在《江汉论坛》《山西大学学报》等期刊发表十余篇学术论文。
高乐华,博士,中国海洋大学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海洋文化与旅游、海洋生态与经济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山东省社科规划等多项课题,参与国家社科重大项目、国家海洋局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等多项课题,在《FRONTIERS IN MARINE SCIENCE》《改革》《资源科学》等刊物发表论文40余篇,出版专著4部,获山东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1项。
陈杰,博士,中国海洋大学讲师,硕士生导师,历史文化系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是汉唐考古、陶瓷研究、物质文化交流等。现出版专著《唐宋陶瓷装饰艺术研究》《考古图说原始社会、夏、商。西周》两部,教材《文化产业政策与法规》一部,各级别学术论文30余篇。先后主持省文化艺术科学重点课题、市级、校级课题多项,参与国家社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多项,参与山东省蓝色经济区文化产业规划的编制等。
王新艳,博士,讲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海洋民俗文化、海洋文化遗产等。主持山东省社科规划项目1项,青岛市社科规划项目2项,青岛市各类横向项目2项,参与国家社科重大项目子课题、教育部、省市级等各类各级项目15项。在《现代民俗研究》(日本)《比较民俗研究》(日本)《民俗研究》《当代财经》《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等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先后获青岛市社科优秀成果奖二、三等奖、山东省非遗文化研究成果优秀奖等。
陈琳琳,博士,讲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近代中外学术交流史、东亚海域交流史等。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中华日本学会、日本东亚文化交涉学会会员。主持山东省社科项目1项,日本文部省博士论文资助项目1项、校青年教师基金项目1项等课题,参与国家社科项目、日本文部省项目各1项。在国内外权威期刊发表关于国外汉学与近代中国知识分子、近代中日知识分子交流、王国维研究等方面的论文共15篇。
胡岩涛,博士,讲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秦汉史与秦汉考古、历史地理、海洋文化遗产保护。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项目、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山东省社科规划一般项目各1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攻关项目等多项课题。在《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历史地理论丛》《文博》《西北大学学报》《新疆大学学报》等学术期刊发表多篇文章,有的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
钟钦武,历史学博士,中国海洋大学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近代海关史、海洋经济史、社会经济史。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河南省社科基金项目等多项课题。近些年在《史学月刊》《山东社会科学》《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抗日战争研究》《党史研究与教学》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0余篇,其中3篇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