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团队简况
团队核心定位为国家极地与海洋战略核心智库,就极地与海洋问题向有关部门提供权威性的政策咨询和最新的动态分析,提出具有决策影响力的咨询报告。本团队负责人是刘惠荣教授,国际法、国际政治两位学科带头人分别是刘惠荣教授和郭培清教授,核心成员有董跃教授、孙凯教授、陈奕彤副教授、曹亚伟副教授、王金鹏副教授等。
二、详细介绍
(一)团队概况
2007年俄罗斯在北冰洋底插旗之后,国家开始重视北极治理及国家战略研究,当时在国内设立了第一个研究北极战略问题的重大课题,刘惠荣教授承担了其中的北极国际法律环境的课题,郭培清教授参与了国家海洋局《北极问题研究》的编纂工作。在此基础上,我校在2009年正式设立了“极地法律与政治研究所”,依托原法政学院法学和政治学两个一级学科,开展南北极的国际法和国际关系的理论研究、应用研究和交叉研究。自2011年始,研究团队应形势发展之需,将研究领域拓展到公海与国际海底区域,在学校确定十大重点研究团队之时,将团队名称定为“极地与深远海问题” 研究团队。2017年初,团队正式申报教育部“国别与区域研究基地”,研究所按教育部要求更名为“中国海洋大学极地研究中心”,2020年极地研究中心接受教育部评估,被评为高水平建设单位备案中心Ⅰ类(378个备案中心中有16个评为Ⅰ类)。
本团队在中国极地社会科学研究上领风气之先,完成了一系列引领性工作,包括:(1)2003年,郭培清教授在国内第一个开始系统研究北极国际关系问题;(2)2007年,刘惠荣教授主持国内第一个全面研究北极国际法律制度的课题,郭培清教授主持国家社科基金第一个关于南极国际问题研究的课题;(3)2008年,刘惠荣教授主持国家社科基金第一个关于北极法学研究的课题;刘惠荣教授指导的国内第一个以极地法作为专门研究方向的博士研究生高威毕业;(4)2009年,郭培清教授出版国内第一部专门研究北极航道的社科专著《北极航道的国际关系问题研究》;团队与《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合作,建立国内第一个极地社科研究的专栏“极地问题研究”,持续至今;(5)2011年,刘惠荣受极地办委托承担我国南极活动与环境保护立法研拟项目,开启了持续为国家南极立法提供研究服务的历程,海大团队现已成为国家南北极活动立法工作核心科研支撑团队;刘惠荣教授、董跃教授出版国内第一部全面研究北极法律问题的专著《海洋法视角下的北极法律问题研究》,获教育部优秀社科成果奖;(6)2012年,郭培清教授为主在国家海洋局有关部门支持下策划创办了国内第一个中俄民间北极沟通论坛“中俄北极论坛”,至今已举办十一届;(7)2013年,依托本团队,学校成为国内第一家、亚洲第二家加盟北极大学联盟的高校,陈奕彤(时为博士生,现为我校副教授)遴选为北极大学联盟管理者委员会成员,是该国际学术组织管理层唯一一名中国人;(8)2013年,刘惠荣获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培育项目,自2014年以来,学校成为国内唯一一个承担极地方面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北极地区发展报告》的主持单位,每年召开北极蓝皮书发布会,向新闻媒体、社会各界公开发布北极研究最新成果;至今出版8卷,并且于2016年开始被社科文献出版社列为蓝皮书出版;(9)2015年,成为国家《海洋基本法》起草工作的核心科研支撑团队;(10)2015年,郭培清教授主持建立国内第一个极地方面的专门网站“国际极地与海洋门户”,网址为www.polaroceanportal.com,同时建立微信公众号平台;(11)2013年、2017年,刘惠荣教授先后参加中国北极科学考察队和南极科学考察队,成为国内高校文科唯一一位先后从事过南北极实地科考的研究人员;团队持续派出研究人员入选国家极地考察队,迄今已有刘惠荣、郭培清、董跃、曹亚伟4名成员参加过中国南北极科学考察;(12)2017年,成为国内第一个开办面向全国优秀本科生的“极地问题夏令营”的团队,2018年,与俄罗斯合作,创建了国内第一个以研究生为主的“北极夏令营”,每年派出学生赴俄罗斯北极地区访问并开展学术交流;(13)2021年11月,依托刘惠荣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创建国内首个极地法律数据库,该数据库为广大极地管理与研究者提供便利的法律法规数据检索服务。
(二)团队定位
1.国家极地与海洋战略核心智库,就极地与海洋问题向有关部门提供权威性的政策咨询和最新的动态分析,提出具有决策影响力的咨询报告;
2.国家极地与海洋制度(立法、战略、规划、政策等)研拟的核心支持团队;
3.国家极地与海洋管理事业的人才培养高地,打造以培养“海洋通”“极地通”为目标的立体化专业培养机制;
4.国际一流的以极地与海洋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为重心的跨学科研究中心,开展国际法、国际关系、海洋工程与技术、海洋科学特别是极地科学的交叉研究;
5.极地与海洋问题的国际学术交流中心。巩固国际极地学术交流桥头堡的地位,不断强化和拓展与涉极地国家的高校、智库以及原住民等非政府组织的交往,发挥民间外交及智库影响力;
6.学校双一流建设及教育部基地海洋发展研究院的支撑平台之一,支持法学学科成为国内一流学科。
(三)研究方向
团队研究方向的设计思路遵循了习近平总书记对于极地工作的重要指示,即要“认识极地、保护极地、利用极地”,可以概括为“地缘与战略、法律与治理、保护与利用、安全和军事”四大方面,在这四方面基础上,对于国际法和国际关系的基础理论也有所贡献。近年来,本团队配合外交部及自然资源部的相关工作,也将一定的研究力量放到了深海问题研究上。
极地地缘政治研究是“认识极地”的最重要的路径之一,是对极地运行秩序的凝练,是从国际关系角度分析极地问题的出发点。而极地战略又是一国综合考虑后对于极地事务领域采取的基本立场、政策和举措。郭培清教授、孙凯教授长期开展该领域研究。包括以下几个子方向:(1)极地地缘政治和全球格局;(2)相关国家极地战略和政策;(3)极地国际合作、极地外交、中国极地战略与外交政策。
系统梳理、研究极地法律体系,包括南极专有的国际法体系、适用于北极的国际法体系、南极条约协商国的国内南极专题立法以及各国与北极相关的立法等。考察法律的运行情况并分析牵涉的法律问题。在此基础上,分析北极治理和南极治理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找出中国参与极地治理的有效路径。并对于中国参与国际极地立法以及在国内进行专题立法提出对策建议。刘惠荣教授、董跃教授深耕极地立法,孙凯教授、陈奕彤等青年骨干主攻极地治理。主要包括以下子方向:(1)极地国际法律体系研究;(2)相关国家极地专题立法;(3)极地治理体系及中国参与;(4)中国参与极地国际立法议程及国内极地立法。
极地的开发和利用是极地研究的落脚点,也是国家最为关注的应用研究方向之一。中心成员的研究基本覆盖到了极地开发、利用的各个方面。刘惠荣教授、郭培清教授主攻航道问题研究,董跃教授主攻资源开发问题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子方向:(1)北极航线开发利用问题;(2)北极考察活动及资源合作开发利用问题;(3)北极环境保护与公海渔业规制问题;(4)南极生物资源勘探与利用问题;(5)南极环境保护及南极海洋保护区;(6)“冰上丝绸之路”专题研究。
极地安全是近年来逐渐兴起的极地研究新热点,既包括传统安全,也包括非传统安全,这方面的学术领军人物是郭培清教授。团队成员关注的问题主要有两个:(1)极地与全球安全问题;(2)相关国家极地(重点是北极)军事力量活动和配备情况。
国家管辖范围外的公海与国际海底区域的相关法律和政治问题已成为近年来团队的研究新热点,团队主要为国家参与国际立法议程“国家管辖范围外海洋生物多样性国际文本预备谈判”提供支持,团队开展了BBNJ磋商中的重要议题国家管辖范围外海洋活动环境影响评价、划区管理工具、海洋遗传资源等方面的研究,为磋商谈判提供了有效支持。
主要是通过极地和深海方面的研究,反哺国际法和国际政治基础理论。在基础理论上提出一些新的理论和方法。
(四)标志性成果介绍
“极地法律与政策数据库”(Polar Law and Policy Database,PLPD)由中心发起建立,在2021年建成,目前已经正式运行。并获得刘惠荣教授主持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极地科技与国际治理支撑体系研究”课题(项目号:2019YFC1408204)项目资助,主要提供极地国际法律与政治研究相关的各类官方文件。
建设本数据库的目的是为广大极地领域研究者提供便利的法律法规数据检索服务,希望支持对南北极法律和政策的演变及国别研究。获取各国关键法律与政策文件,对充分了解各国极地利益或兴趣,认知南极事务的发展过程和未来趋势有很大帮助。除支持南北极政策国别研究或比较法研究外,立法者或相关从业者也可通过该数据库查阅其他国家相关立法及政策信息,以供考虑国际间合作协调,或规避法律风险。另外,现有的极地法律与政策资料以英文为主,但涉及多个语种,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中国研究者的检索,本数据库致力于建立第一个支持中文检索的极地法律与政策数据库,以资料齐备、分类科学、展示直观地为广大极地事务的管理者、研究者和从业者提供便利的“一站式”法律法规数据检索和下载服务,并且希望将这个公共产品长期维护下去,在团队的努力下继续更新和完善。数据库建立自2020年10月启动,于2021年10月通过第三方检测机构的技术测试,于同年11月上线试运营。
团队一直坚持与极地领域相关国家机关紧密合作,同步支持相关工作的运行模式。中心之所以发轫,就是依托于2007年承担国家海洋局针对俄罗斯北冰洋底插旗的战略研究课题。在后续发展的过程中,始终保持着与我国负责极地和深海事务的主管机构的全方位合作,在国家极地立法、战略规划拟定、规范性文件起草、外交谈判立场研判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
最主要的合作伙伴就是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双方已经保持了近20年的合作关系。近年来,我们配合极地办完成了以下重要工作:(1)极地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中制度建设及国际合作部分的撰写。(2)系列南极立法研拟工作。(3)机构调整后,极地事务相关规范性文件的整理及修订工作。(4)对参与南极海洋生物资源养护公约委员会会议的支撑工作;担任《南极海洋生物资源养护公约》第40届缔约方大会(CCAMLR-40)和南极条约协商会议(ATCM-44)中国代表团成员,参与谈判和提供咨询。参与南极环境保护委员会会间工作组,撰写《落实应对气候变化工作计划》英文工作文件,经自然资源部和外交部会商同意,由中国外交代表团向ATCM44(第44届南极条约协商会议)全文提交该文件。“在会议讨论中,该文件推动了会议同意切实落实现有《应对气候变化工作计划》,有力促进了我方立场主张转变为会议决定”。(5)对于一些重大战略事件对于极地事务影响的专题分析,例如乌克兰危机、BBNJ谈判等;针对中国应对日本福岛核污染水排放提出法律策略建议,山东省委办公厅上报中办信息采用。(6)受托完成年度的专题课题研究,最近两年一共受托3个课题,合计60万经费。最近两年有关极地的14份咨政报告,有近半数是通过极地办呈报的,其中多份得到了时任自然资源部部长和副部长的肯定性批示。
其他的合作伙伴还包括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虽然这两年与之在南极立法上的合作密切度较之前下降,但还是对于一些关键问题的解决例如涉军事的条款是否应当纳入等进行了咨询服务,此外就是对于《海洋环境保护法》的修订提出了建议并得到了采纳,其中也包括对于极地环境保护内容的建议。
和外交部条约法律司近年的合作主要集中在对于BBNJ谈判的支撑上,相关议程和极地事务紧密相关,中心主要负责环境影响评价部分的法律问题的一些论证工作。每次政府间谈判之前,总要就案文的立场、具体主张和理据提出系统性的建议以及论证。
(五)团队未来发展目标或方向
1.探索形成极地和海洋社科方面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框架及基础。在前期研究基础上,不断开展理论创新,系统总结已有成果,以文库及系列教材为标志,探索形成极地问题方面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框架及基础。
(六)团队负责人及成员简介
1.刘惠荣,团队负责人,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国际法,主要研究领域为极地与国际海洋法。发表极地相关学术论文60余篇,著作6部,主编《北极地区发展报告》8卷;主持极地领域国家社科重大专项、重点及一般项目各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1项,教育部及其他省部级项目20余项。参与国家极地与海洋重要立法研拟。极地研究成果获教育部社科优秀成果奖三等奖以及山东省社科优秀成果奖三等奖;指导学生极地研究毕业论文24篇。
2.郭培清,学科带头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国际关系,擅长领域为极地战略、政治与外交,系我国最早从事北极问题研究的学者之一。2012年与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大学学者联合发起“中俄北极论坛”,2015年创办国际极地与海洋门户网站,2018年联合圣彼得堡国立大学、俄罗斯北方(北极)联邦大学创办国际北极夏令营。2004年以来发表极地研究相关论文近百篇,出版极地研究专著2部,主持极地领域项目30余项,其中国家社科重大专项、重点项目各1项。提交的关于极地的对策研究报告多次被中央有关机构采纳。极地研究成果获得省部级奖励3次,市级奖励4次。指导学生撰写极地研究毕业论文15篇。
3.董跃,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山东省法学会海洋法研究会副会长,山东省委法律专家,上合示范区国际仲裁院院长。研究领域为海洋立法,极地及深海法律问题。2009年以来发表极地研究学术论文近40篇,出版极地研究著作3部,主持涉极地国家级及省部级项目40多项。参加了国家第8次北极科学考察和第34次南极科学考察。参与国家极地领域多部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文件的起草和论证工作。20多篇对策建议报告被“成果要报”“教育部专报”等重要咨政平台采纳,并获得省部级以上领导批示。极地研究成果获得省部级奖励3次,市级奖励3次。指导学生撰写极地主题毕业论文30多篇。
4.孙凯,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泰山学者青年专家,研究方向为国际关系,擅长领域为北极治理与外交。2012年以来发表北极相关中英文学术论文50多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泰山学者基金等科研项目10多项。2017-2018学年度作为富布赖特研究学者赴美国达特茅斯学院北极研究所进行学术研究。主要研究成果获得山东省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山东省高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等。指导学生撰写极地研究毕业论文10余篇。
5.陈奕彤,博士,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极地法、海洋法、气候变化法。发表中英文论文2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1部。主持国家社科、教育部等多个极地和海洋领域的国家级和省部级研究课题,作为国际会议召集人主办过多场国际学术会议并做主题发言20余次。2014-2017年代表中国海洋大学任职国际学术组织“北极大学联盟”管理者委员会成员。2021-2023年连续担任中国外交代表团注册专家,参与南极条约协商会议、南极海洋生物资源养护委员会等政府间国际谈判工作。
6.曹亚伟,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国际法、国际经济法。曾参加我国第35次南极科学考察。近年来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主持南极立法相关支撑研究课题2项,主持国际深远海相关课题3项,获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山东省第三十五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参与原国家海洋局、科技部等多项极地领域相关课题研究,在《法学论坛》《政治与法律》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多篇。
7.王金鹏,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国际法,主要研究领域为海洋法、国际环境法、极地法、涉外法治等。曾赴比利时根特大学、荷兰海牙国际法学院等科研机构联合培养或研修。近年来围绕生物多样性治理、深海资源开发、国家管辖范围外区域相关法律制度、跨界环境损害等法律问题在中英文核心期刊发表多篇论文,承担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山东省社科项目等多个研究课题,向全国人大常委会、自然资源部等有关部门提交的对策建议被采纳。
8.董利民,博士,讲师,师资博士后,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极地法律与政治、国际海洋法、海洋争端解决。近年来主持山东省自科青年基金项目、福建省社科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山东省委外事办课题、青岛市博士后应用项目各1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研究专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我国南海岛礁所涉重大现实问题及其对策研究”等项目,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多篇。
9.于敏娜,博士,讲师,师资博士后。研究方向为国际法、海事海商法。近年来赴新加坡、德国、波兰、瑞典、瑞士等国家的高校、科研院所和国际组织交流访问,在《学术界》《河北法学》等中英文核心期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作为副主编出版英文著作一部,受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山东省委外事工作委员会等基金资助,从事北极治理、国际争端解决、渔业法、海商法理论和实践课题研究,受国防联合培育项目资助,承担海洋法课题研究,并参与极地相关立法修法工作。
10.张亮,博士,讲师,师资博士后,研究方向为国际关系。近年来,在《New Media & Society》《台湾研究集刊》《国际论坛》《亚太安全与海洋研究》等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主持包括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全国高等教育研究会课题等在内的各类课题十余项,撰写的多篇研究报告获得厅局级以上单位采用和批示。
11.李小涵,博士,科研博士后。研究方向为国际法与极地。近2年发表英文SCI论文2篇,出版南极研究专著1部。获青岛市博士后面上项目资助,参与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新时期我国极地活动的国际法保障和立法研究”,参与发改委、原国家海洋局等多项极地领域相关课题研究。
12.张佳佳,博士,讲师,师资博士后。研究方向为北极治理、全球治理、中国外交。近5年发表论文6篇,其中3篇发表在CSSCI期刊。近年来,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1项、山东省社科规划研究青年项目1项、青岛市社科规划项目1项及青岛市博士后应用项目资助1项。
13.张志军,博士,讲师,师资博士后。主要研究领域为全球海洋治理、极地与深远海国际法问题。近年来,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多篇,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1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项目1项。
14.齐雪薇,博士,讲师,师资博士后。研究方向为国际法,主要研究领域为极地与深远海国际法问题。近三年来发表海大人文核心期刊论文4篇,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研究专项2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