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6日下午,海洋治理青岛论坛(第1期)视频会议在线上成功召开。本次会议的主题为海洋法前沿问题研究。会议由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发展研究院海洋治理与中国研究团队主办,邀请自然资源部海洋发展战略研究所吴继陆研究员,厦门大学法学院、南海研究院施余兵教授,武汉大学法学院、国际法研究所罗国强教授做专题报告。来自自然资源部海洋发展战略研究所、厦门大学、武汉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海南大学以及中国海洋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近百名师生通过线上方式参加会议。会议由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发展研究院海洋治理与中国团队负责人金永明教授主持。
吴继陆研究员以“国际海洋划界法律新发展及存在的问题”为主题进行了报告。吴继陆研究员先简要介绍了国际海洋划界的新发展与特点,分别为:《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生效后争端解决机制多样化,但海洋划界相关案例并未有明显增加;海洋划界争端越来越多地与领土等其他问题相连;海洋划界法理2009年以来已经较为稳定并得到普遍运用。随后,吴继陆研究员重点对海洋划界争端中的六个方面新问题新挑战进行了分析,包括:海洋划界争端的界定、默示协议与事实边界、200海里外大陆架划界及其影响、不成比例检验、划界前单方面活动的合法性以及复杂争端的多种解决方式及程序组合使用问题。
施余兵教授的报告主要围绕BBNJ国际协定谈判中的环境影响评价问题展开。施教授的报告主要分为四个部分,分别为:BBNJ的概述、BBNJ所涉环境影响评价议题的国际谈判进展、BBNJ谈判中各国对环境影响评价议题的主要分歧及评析、未来展望。报告者特别结合自身的与会谈判经历,分析了“不损害”原则、环境影响评估的“国际化”问题,以及针对“战略环境评估”纳入新协定的理据等内容展开了详细的分析和论证,并展望了新执行协定的未来工作。
罗国强教授结合南海仲裁案,分享了对《联合国海洋法公约》附件七仲裁庭管辖权的扩张倾向问题的看法。罗教授认为,《联合国海洋法公约》附件七(《仲裁》)的本意是国际海洋法法庭的备用程序,附件七仲裁庭扩张管辖权的迹象非常明显,将对国际海洋争端的解决产生重要影响。仲裁的本质属性是契约性,目前的附件七仲裁已经背离该属性,实质上已非仲裁,仲裁庭的做法加剧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争端解决机制的混乱,有损缔约国的长远利益与国际社会的和平稳定。为此,报告者建议我们应就《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暴露的问题进行指正并对海洋法制度的完善进行研究。
报告结束后,三位专题报告者与参会的师生进行了互动,并回答了老师和同学们提出的问题。最后,金永明教授对本次会议做了总结,海洋治理青岛论坛(第1期)圆满落幕。
《海洋治理青岛论坛》是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发展研究院海洋治理与中国研究团队精心策划和设立的系列会议,旨在就海洋治理的理论和制度进行审视和探讨,为国家建设海洋强国提供学理支撑。今后本研究团队仍将陆续主办多种形式的海洋治理青岛论坛系列会议。欢迎大家继续关注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