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团队概况
(一)历史沿革
自十九世纪末开始,一批有远见的法律人意识到,以教条分析和封闭式逻辑推导为中心的传统法学研究无法回答、甚至常常回避真实世界中法律制度需要处理的各类错综复杂的社会经济问题。而用社会科学(尤其是经济学和社会学)的方法研究法律问题,有助于克服传统法学研究封闭性和教条化的缺陷,并为相关应用对策研究提供更丰富的参考视角和更稳固的技术支撑。
自二十世纪中叶以来,法律经济分析在北美法学界逐渐发展为主流的法学研究范式。而从长远来看,法律经济分析及相关交叉学科研究在中国学界也会全面进入部门法领域,以其在创新性和实用性两个方面的优势取代法教义学目前的主导地位。目前,以桑本谦教授、戴昕教授和李晟教授为学术带头人和骨干的中国海洋大学法律经济学研究团队,已凭借高质量的学术成果,在国内法学界形成了重要且广泛的学术影响力。
(二)团队定位
1.推动法学研究的方法升级和范式转变,赋予法学研究社会科学的想象力。
2.理论成果在学术品质上达到国内领先、追踪国际前沿。
3.丰富法律对策研究的方法和视角,为我国法治建设提供更高品质的应用对策成果。
4.尝试探索法律教育模式创新,拓展课程结构的内容和视野。
二、团队成员
本团队以我校繁荣工程特聘教授桑本谦为学术带头人,成员知识结构全面,视野开阔,功底扎实,具有很强的学术创新能力,是目前国内法学界知名的高水平法律交叉学科研究团队。
桑本谦,山东济南人,中国海洋大学“繁荣工程”第二层次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法学博士,法学院院长。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法学学科评议组成员,东南大学法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法学会法理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行为法学会法理学会副会长,青岛市仲裁委委员。主要研究领域为法理学、法律经济学和刑事法律制度。在《中国社会科学》《中国法学》《法学研究》《中外法学》等权威或核心刊物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学术随笔30余篇,多次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或摘编;出版学术专著《理论法学的迷雾:以轰动案例为素材》和《私人之间的监控与惩罚:一个经济学的进路》;主持国家级项目1项,国家级重大项目子课题2项,省部级项目多项;获教育部第六届高校科研优秀成果三等奖1项,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其学术作品涉及法理学、刑法、合同法、侵权法、行政法、诉讼法、婚姻法等多个领域,是国内法学界为数不多的能够在法学一级学科范围内从事跨学科研究的学者。
李晟,湖南娄底人,中国海洋大学“青年英才工程”第一层次教授,法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法学博士。曾先后入选天津市“131”人才工程、中央政法委“双千计划”,曾任《北大法律评论》主编。主要研究领域包括法律社会学、人工智能法学、军事宪制等。累计在《中外法学》《法学家》《法商研究》《学术月刊》等刊物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CSSCI核心刊物论文19篇,出版译著3本。主持国家社科重大项目子课题与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各一项。中国科技法学会人工智能法专业委员会委员,中信改革发展研究院研究员,山东省法学会军民融合法治研究会副会长。
朱苏力,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北京大学法学院天元讲席教授,现兼任中国海洋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曾长期担任北京大学法学院院长。主要研究领域为法学理论、法律经济学、法律社会学、司法制度等方向。先后在《中国社会科学》发表论文9篇,在《法学研究》《中国法学》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百余篇,出版《大国宪制》《法律与文学》《制度是如何形成的》《送法下乡》《法治及其本土资源》等个人独著、文集和译著20余种。
熊秉元,浙江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法律与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现兼任中国海洋大学名师工程讲席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法律经济学。著有《正义的成本》《正义的效益》等专著20余种,曾在《American Law and Eocnomics Review》《Journal of Institutional and Theoretical Economics》《Review of Law and Economics》《European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几十篇,在《读书》《南方周末》等报刊开设专栏,发表百万字以上评论,被誉为华人经济学界“四侠”之一。
戴昕,北京大学法学院长聘副教授,现兼任中国海洋大学名师工程讲席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国海洋大学教授,法学院副院长。主要研究领域为法理学、法律经济学、信息隐私法、网络技术与社会治理等。曾在《中国社会科学》《中外法学》《法商研究》《学术月刊》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20余篇,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复印资料》转载多篇,获山东省社会科学新秀奖、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美国隐私法学者年会最佳论文奖等学术奖励。
丁轶,辽宁大连人,中国海洋大学“青年英才工程”第二层次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法学博士。兼任中国法学会法理学研究会理事、中国法学会立法学研究会理事。主要研究领域为地方法治、央地关系、社会治理、西方政治义务理论。在《中外法学》《法学家》《法学评论》《政治与法律》《哲学动态》《读书》等中外刊物发表文章四十余篇,多次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报刊复印资料》《社会科学文摘》全文转载或摘编。主持国家级课题一项,省部级课题三项。曾获第十三届中国法学青年论坛主题征文一等奖、 第四届孙国华法学理论青年学术成果奖优秀奖、蔡定剑宪法学优秀论文三等奖等奖励荣誉多项。
王越,山东聊城人,中国海洋大学“青年英才工程”第三层次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法学博士,兼任中国法学会刑事执行法学研究会理事。主要研究方向为法律实证分析方法、中国刑法、经济刑法。在《法学研究》《法学家》《法学》《政治与法律》等刊物发表文章多篇,文章被《人大复印资料》转载。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中华博士后面上资助等课题多项。曾获第八届董必武青年法学成果奖一等奖、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中华法学硕博英才奖一等奖等奖励荣誉多项。
赵雷,山东宁阳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法律博士。主要研究领域为法律和社会科学研究、知识产权、卫生法等。在《法律科学》《环球法律评论》《中国法律评论》《法律和社会科学》《山东大学学报》等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论文被《人大复印资料》《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等转载或转摘。主持省社科项目一项,获得山东省及青岛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各一项。
于晓艺,山东青岛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法学博士,兼任法学院法律硕士中心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法律哲学、司法制度。出版著作《最忠诚的反叛者——弗兰克法律现实主义思想研究》,在《法律科学》《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多篇,曾主持国家社科基金等研究项目多项,获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青岛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等学术奖励。
胡伟强,宁夏吴忠人,讲师,硕士生导师,荷兰鹿特丹伊拉斯姆斯大学法律经济学博士。主要研究兴趣是法律经济学,特别是运用跨学科研究方法研究法律制度问题。已在《清华法学》《中国法律评论》《法律和社会科学》《人大法律评论》等法学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承担各级研究课题多项。
王博阳,山东淄博人,在站师资博士后,法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理论法学、法律经济学。已在《法学》《政法论坛》《山东大学学报》《电子知识产权》等学术刊物独立发表学术论文多篇,其中被人大复印资料转载1篇,在研中国法学会法理学研究会青年资助项目、中华博士后面上资助等课题多项。
三、主要研究方向
本团队以法学院法学理论学科团队和法律和社会科学研究中心为依托,团队的基本思路是打破传统的学科界限,采取“以问题为中心”的研究视角,在自主研究的基础上,整合多种学术资源,实现协同创新。
本研究团队在过去两年中主要致力于建设以下五个具体研究研究方向:
1.刑事法律的经济分析 (方向负责人:桑本谦)
刑事法律的经济分析以理性选择为基础,将刑罚制度的合理性目标设置为实现犯罪社会成本最小化,将刑事程序规则的合理性目标设置为错误成本最小化,在此基础上构建有关犯罪行为、程序功能与惩罚效果的解释和预测模型。
2.民法的经济分析 (方向负责人:胡伟强)
该方向运用经济学方法分析侵权、合同、财产等领域各类民事法律制度问题。具体而言,侵权法的经济分析从事故预防、损失分摊、管理费用等角度考察各侵权法律制度的效果。合同法的经济分析通过构建完备合同模型来分析在合同不完备和风险不确定的情况下,如何有效地解释合同条款、填补合同漏洞、以及分配未约定的合同风险。财产法的经济分析通过产权理论和交易成本理论来考察财产权利的配置、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的区分、财产权利的边界、以及采用何种方式来保护财产权等问题。
3.法律实证研究 (方向负责人:赵雷)
法律实证研究主要通过计量经济学等最新的数量化技术手段来检验各种经济学的理论假说和模型,并对各种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和影响程度予以定量化的研究。
4.法与社会规范研究 (方向负责人:戴昕)
法与社会规范研究借助博弈论、行为经济学、文化人类学等领域的理论工具,分析法律与法律之外的非正式制度对行为和交易的影响,以及不同规范因素之间的互动,由此提出有关法律规制效果的更具现实性和新颖性的解释。这一研究的研究目前已涉及行政规制、刑法、网络法和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等各类传统和当代问题。
5.法律与人工智能 (方向负责人:李晟)
这一研究方向关注人工智能的兴起和扩大应用对当代法律制度带来的挑战和机遇。人工智能的应用将可能根本改变人类个体和群体在进行决策时面临的基本信息成本约束和采取行动时面临的交易成本约束,这使得以现有信息和交易成本状态为基础的法律制度必然需要对其有所应对。
四、团队研究成果
近年来,团队成员取得的研究成果在数量和质量上均十分突出。项目方面,团队成员承担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3项,省部级课题多项。团队成员出版著作《理论法学的迷雾——以轰动案例为素材》、《最忠诚的反叛者:弗兰克法律现实主义思想研究》,译著《军人与国家:军政关系的理论与政治》,并参与了国内《科斯文集》、《非凡的时光:重返美国法学的巅峰时代》等译著的翻译工作。团队成员在《中外法学》、《法商研究》、《法学》、《现代法学》、《法律科学》、《法学评论》、《法制与社会发展》、《学术月刊》、《法律和社会科学》、《Duke Journal of Comparative & International Law》、《Journal of Forensic Psychiatry and Psychology》、《Journal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等高水平刊物发表论文数十篇,论文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复印资料和《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转载转摘多篇。在2017年和2018年,本团队成员(以及团队成员指导的博士生)在法学界最被看重的CLSCI期刊上分别发表论文5篇和3篇,占同年全院在CLSCI期刊上发表论文总数的56%和75%。
学术奖励和社会兼职方面,本团队戴昕教授获得2018年山东省社会科学新秀奖、美国隐私法学者2018年年会最佳论文奖和2015年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并于2019年2月起担任亚洲法律经济学学会管委会委员。于晓艺副教授获得2016年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并当选中国社会学会法律社会学专业委员会理事。桑本谦教授于2018年当选中国法学会法理学研究会常务理事,戴昕教授同年获聘为法理学会理事。李晟教授2017年被聘为重庆大学经略研究院研究员。
学术交流和社会影响方面,近年来来,中心成员经常性受邀参与国际会议和各类全国性高水平学术会议并担任发言人。桑本谦教授多次受邀到北京大学、山东大学、西南政法大学等国内著名高校讲学。戴昕教授多次受邀在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台湾地区中研院法律学研究所、美国乔治敦大学等境内外高校和研究机构讲学,并在2018年12月9日受邀担任由德国大使馆及歌德学院主办德国总统访华期间数字化主题圆桌论坛专家发言人,与德国总统及其随从一行做专题交流。李晟教授多次受邀在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南开大学、华南理工大学、西南政法大学等高校举行学术讲座。此外,团队还邀请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朱苏力、浙江大学“千人计划”教授熊秉元等著名学者到校讲学数十人次。
人才培养方面,本团队成员近年来开设的各类本科生和研究生专业课程均广受好评。本团队研究生培养成绩显著,以团队成员为主申报的“法律和社会科学学科建设及研究生教学培养的研究与实践”获山东省教学成果二等奖。团队近年来培养的研究生在《法学》、《山东大学学报》、《法律方法》、《民商法论丛》、《民间法》、《私法》等CSSCI来源期刊和《中国社会科学报》、《现代法治研究》等知名学术报刊发表论文十余篇,已有多人次获得研究生国家奖学金、省级优秀毕业生和优秀学位论文等奖励,并获批中国法学会法理学研究会青年资助项目1项、中国海洋大学博士生研究成果培育项目1项。近年已有7名硕士生分别考取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中山大学法学院和中国海洋大学法学院法学理论方向博士研究生,2名硕士生赴美攻读凯斯西储大学法学院硕士学位(LLM),2名硕士生赴台湾地区“中央研究院”法律学研究所参加暑期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