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3日,由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发展研究院主办、区域海洋经济发展规划与管理研究团队承办的“深远海养殖与青岛国家深远海绿色养殖试验区建设”学术研讨会在中国海洋大学行知楼432会议室召开。
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青岛海洋发展局、山东省社科院海洋经济文化研究院、中国农业大学烟台研究院、新华社国家高端智库海洋中心、山东东方海洋科技有限公司等单位企业的有关专家领导出席。
中国海洋大学董双林教授为研讨会做主旨演讲。董双林教授指出渔业对全球的经济发展以及人类食品安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而渔业在未来发展中将面临缺水、少地、排污三大制约因素,特别是在环保背景下的排污和能源的制约,将对水产养殖造成巨大冲击。董教授基于水产养殖的政策环境,将未来水产养殖发展的三大重要方向归纳为:减量增收、提质增效、空间拓展,提出要利用海洋自净能力实现养殖业从近岸的港湾走向离岸深远海养殖的发展路径。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张立斌研究员围绕现代化海洋牧场构建与产业融合发展展开发言。他认为海洋牧场的建设必须与自然共建、与渔民共建、坚持生态保护优先,自然修复为主,最主要的是坚持“能保护的不要修复,能修复的不要重建”的理念。同时,海洋牧场的建设,不仅仅是一个新的模式,更是一种新的业态。在海洋牧场建设过程中要坚持理念、技术、设备的现代化,尤其是管理的现代化。要坚持生态、精准、智能融合发展理念,最终拓展产业发展空间,发展融合模式,居民融合模式,实现功能多元。
中国海洋大学水产学院董云伟教授结合气候变化对深远海养殖的影响,指出深远海养殖是一种全新的尝试,要将深远海养殖、粮食生产系统和气候变化综合起来考虑。水产养殖正走向深远海,温度、盐度、海流以及台风、风暴潮等气候变化的问题是必须要考虑的。气候变化会影响到很多方面,包括温度、降雨、极端事件、风暴潮、台风等,但同时气候变化使得养殖区域大大扩充,不管全球还是区域,深远海养殖的机遇增加,对于固氮固碳等生态方面的改善、生产力的增加提供了很大优势,同时也带来了很多挑战,对海洋监测系统的智能化、机械化、监测预警的要求增高。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发展研究院李大海副教授做了题为:内外联动实施深远海养殖开发的可行性的发言,认为我国渔业进口和出口的差距在迅速地缩小,在不久的将来,中国将成为水产品的净进口国。中国渔业的变化不仅对我国,而且对世界渔业的发展将产生重要的影响。他以吉林珲春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为例,提出利用图们江和日本海优越位置和通航权,内外联动实施深远海养殖开发的可行性,开展鲁吉合作、中朝合作、中俄合作,利用冰上丝绸之路的社会经济价值,打造图们江合作新载体、中高纬度海洋科技创新的新基地,开发利用国际渔业空间的新模式。
中国海洋大学秦宏教授、徐敬俊教授、梁铄副教授、于会娟副教授分别对各位专家报告进行点评。中国农业大学烟台研究院刘峰教授、青岛市海洋发展局桑淑屏处长、新华社国家高端智库海洋中心高鹤航主任、东方海洋科技有限公司江鑫总经理就各位专家的报告做补充发言。
最后,海洋发展研究院韩立民副院长做总结发言。韩立民教授首先感谢各位专家的精彩报告,表示此次研讨会取得了超出预期效果,与会的每个人都收获颇丰。随后他指出从近海养殖到深远海养殖,不仅是养殖品种的变化,更是以空间转化为载体,从近海到深远海,同时带动整个渔业的技术变革、制度变革和管理模式变革。如果说前五次海水养殖浪潮是以养殖品种的变化为主要特征,那么此次以近海到深远海养殖空间转化为主要特征的变革,可以将它看作是海水养殖的第六次浪潮。我们要把握住第六次养殖浪潮,在浪潮中“逐浪前行”。
供稿:区域海洋经济发展规划与管理研究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