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条件完美的允准条件》
吴炳章 撰写
刊于《外语教学与研究》2015年第3期
《外语教学与研究》属于《中国海洋大学核心期刊目录(2019版)》A级期刊。该成果荣获山东省第三十四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一、成果简介
推理是人类智慧的主要特征之一。从数理逻辑的视角看,人类思维活动的推理有时是有瑕疵的。例如从“如果P那么Q”推理出“如果not-P那么not-Q”,或者“如果Q那么P”都是日常心理活动中常见的推理谬误,但是人们都接受了这类“否定前提”和“肯定结论”的谬误。学界将基于“如果P那么Q”的规则推导出“如果not-P那么not-Q”的现象称为条件完美。条件完美固然是逻辑谬误,但是更深层的原因是什么,学界没有共识。
二、主要内容
关于“条件完美”的研究,学界有逻辑学、心理学、语义学、语用学等不同的理论路径。逻辑语义学强调可能世界、重视语义的组合性原则,无论是侧重句法的条件的逻辑结构研究,还是侧重意义的内涵逻辑研究,或者是侧重语篇结构动态的语篇表征研究,运用到自然语言的分析时,各种理论学说的局限性暴露无遗。
论文《条件完美的允准条件》从语言学,尤其是认知语言学和语用学的视角,阐释了“条件完美”得以发生的限制性因素,拓展了研究对象的广度和深度,同时提高了研究的理论高度。主要表现在:本研究聚焦自然语言现象,放眼语言使用的四个维度:语言本体(语义学和句法学)、认知语言学、社会语言学和语用学。本研究将条件完美看作是语言使用的“常见”现象,是因为语言使用的双方(说话人和受话人)受制于各自对当下利益格局的影响。条件完美受制于“结论”成真所蕴含的道德义务和现实后果。利益相关者最容易对推理进行完美化解读。
三、本研究的创新点和研究价值
本研究澄清了发生条件完美的基础条件:条件完美只能发生在真正假设条件句中,言语行为条件句、自然事理条件句不会发生条件完美;阐释了条件完美发生的认知基础:条件完美的认知基础是前提和结论之间的图形-背景配置,由此确定了前提和结论的相关性,从而排除了逻辑推理中有效、但不合常情的推理图式,即“假前提蕴含真结论”;界定了条件完美的当事人相关性制约:前提和结论的对价关系、说话人的诺承性、听话人趋利避害的心理都是直接影响条件完美发生的因素。
本研究在两个方面丰富了前人的研究。在语用学研究中,继承和发展了新格赖斯语用学思想。经典语用学方案用量级含义(Scalar Implicature)解释条件完美,或者用经济原则——用较少的形式表达较多的信息——来解释条件完美。这些策略利益格局中失去了解释力。本研究将语言使用和社会结构或者社会关系相关联,将个人的“利益”偏好纳入分析格局,从更加宏观的视野洞察人类的决策行为。
在认知科学和认知心理学领域,本研究为条件推理的研究提供了语言学视角。解读条件推理的语言表达形式时,人们自动投射到两个不同的知识域。一是社会生活域,二是知识推理域。前者不容易发生条件完美,原因是社会生活中,突显的是行为的适切性,具有规范特征,而后者则是在利益格局中做出的决策。利益取舍影响对前提的解读,相应地会发生条件完美。
本研究从人、社会、文化和具体的活动情形等方面对比分析条件句的认知内容,将条件句研究推向新的理论高度和研究深度。本研究的实践意义在于,有助于解析各种应用场景下的效用结构和行为策略。
四、教师简介
吴炳章
外国语学院副教授
吴炳章,博士,国际语用学(比利时安特卫普大学)访问学者,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山东省社科规划研究项目等多项。曾获山东省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青岛市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三等奖等多项。在Language and Linguistics Compass、《外语教学与研究》、《现代外语》、《世界汉语教学》、《外语研究》、《外语教学》等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2篇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