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避效应与地方治理优化研究》
作者:杨志军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年3月
该书由“中国海洋大学一流大学建设专项经费”资助出版。
一、基本内容
整体研究内容共有十章,如下分布。
第一章是导论,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研究缘起与研究问题,在研究缘起上提出两个重要问题:一是“托克维尔困境”与“转型危机”;二是围绕国家治理现代化情境目标和任务以及传统中国社会超稳定结构,提出一个科学严谨的研究问题。第二部分为研究框架与研究内容,设计并建立整体研究框架,显示内在关系逻辑,明确研究主题。第三部分为研究方法与研究创新,介绍本书采用的几种方法以及可能存在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是邻避效应引发非常规政策变迁的研究文献综述,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总结邻避效应研究的几种解释路径,然后每个加以针对性的归类陈述;第二部分是政策过程变迁研究,总结出五个方面,有政策范式、交替循环模型、间断—平衡模型、倡议联盟框架、多源流框架,然后聚焦常规政策变迁与非常规政策变迁。第三部分是邻避效应策略手法,农村、反大坝、城市邻避分别有不同的体现。第四部分是从社会运动结果来考察邻避效应,最后是述评。
第三章是邻避效应引发非常规政策变迁的意涵本质认识,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界定并解释邻避效应引发非常规政策变迁的特定意涵是行动而非运动;第二部分是对邻避效应引发非常规政策变迁的若干解释,包括对邻避效应行动的四个特征解释,具体为:突发性、临机性、即时性和消极性,概括为“四性合一”;同时对非常规政策变迁作四个内涵方面的解释。第三部分是对邻避效应引发非常规政策变迁的历史制度主义分析,具体为邻避效应的三阶段划分,然后从历史制度主义对非常规政策变迁进行四维度解释。
第四章是邻避效应引发非常规政策变迁的整体过程解释,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选择邻避效应作为研究典型,指出这种行动是一种消极改变政策结果的行为;第二部分是基于框架理论分别形成三种框架,对邻避效应进行具体分析;第三部分是基于策略性框架对邻避效应引发政府回应进行分析,其中从“意愿—能力—结果”三维策略性框架解释出发,划分出四种政府回应类型,然后把所有的邻避效应案例放置其中加以解释。
第五章是邻避效应引发非常规政策变迁的影响因素探析,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研究模型与变量假设,第二部分是案例选取与操作化,第三部分是多变量组合与影响路径,第四部分是运动式环保专项行动的特殊影响路径。从中国情境下选取40个已有明确结果(停建、迁建、改建与缓建)的案例并提出变量假设,运用fs-QCA方法对邻避效应引发非常规政策变迁的影响因素进行论证,得到六大关键性因素和四条主要路径,明确了因素之间相互交织、相互缠绕、同频共振催动非常规政策变迁的动力源泉,为消解和治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第六章是邻避效应引发非常规政策变迁的个案机理阐释。主要介绍调研方法、对象及过程,G市发生的两起事件:H区反垃圾焚烧发电事件和W区反生活垃圾填埋场事件。研究指出,H区反垃圾焚烧事件作为一种特殊政府回应的非常规政策变迁,特征是时机性抗议与连坐性机制。而W区反生活垃圾填埋场事件则是作为公众议程设置的非常规政策变迁,以公众议程设置为特色的W区反生活垃圾填埋场事件体现了非常规政策变迁的社会动员性,解决了一般的注意力分配无法引起地方政府重视并加以解决的问题,使得非常规政策变迁成为可能。
第七章是邻避效应引发非常规政策变迁的风险感知纠偏。首先通过风险感知理论与邻避效应提出风险感知偏差;而后在“事件—过程”视角下分析邻避效应的风险感知偏差表现;再次从“结构—功能”视角分析邻避效应的风险感知偏差根源,分为凝闭型决策机制与风险感知偏差的形成、演进和后果;最后是风险感知偏差纠正的风险沟通策略,主要为双向互动是风险沟通的基础,信息公开与即时更新是风险沟通的本质,政策营销转化为百姓理解的语言是风险沟通的关键,利益相关者积极、有效、有序参与是风险沟通的出路四大方面。
第八章是对邻避效应引发非常规政策变迁的基层治理消解,共分为四个部分。首先提出“嵌入式吸纳”消解策略作为基层治理内涵,而后从国家、地方和社会三个方面对此进行解读,再次从基层治理过程展示“嵌入式吸纳”的设计环节,最后阐述社区共治体系作为基层治理基础。“嵌入式吸纳”将邻避效应视为一种“连续统”危机治理过程,在自上而下和由内而外双重维度建立互联互通的治理体系。同时将社区共治作为消解方略的实践基础,实现政府治理与环保主义的和谐共生。
第九章是对邻避效应引发非常规政策变迁的地方治理优化,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探讨邻避效应引发非常规政策变迁的行动主义问题。第二部分分析邻避效应引发非常规政策变迁的地方主义问题。第三部分从邻避效应行动和地方政府行为两方面出来,来探寻邻避效应引发非常规政策变迁的地方治理优化策略。这个策略就是建立健全“协商型地方治理模式”,采取五个方面的办法:改革地方政府治理作风模式;改进社会民众文化心理意识;提高地方政府应急管理能力;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信息技术;建立邻避设施社区回馈机制。
第十章为余论:治理现代化目标下提升地方政府治理能力。
二、主要观点
在学术观点上,本书提出:第一,邻避效应引发非常规政策变迁不是简单的政策终结、政策失败,而是一种地方政府消极的政策改变行为,短期属于突发性的间断—平衡式政策改变,但长期来看属于渐进理性的制度变迁范畴;第二,“嵌入式吸纳”的基层治理方略、协商型地方治理和互动式国家治理模式构建,其目标指向是要消解社会矛盾风险,建立社会稳定结构,实现常规政策变迁,确保地方治理有效性与正当性的调适,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区域性制度基础。
学术价值:邻避效应的机理是社会学,后果是政策改变的政策学,其本质是一个研究地方及国家治理的政治学问题。本书在两个方面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第一,选择邻避效应带来非常规政策变迁的微观视角,将宏观格局与微观行动有机结合,提出非常规政策变迁的机制性解释,将社会学分析和公共政策分析整合进公共管理的研究视阈,为夯实当代中国政治科学和公共管理研究的基础作出努力;第二,将邻避效应热门问题与地方治理现代化视角结合起来予以科学化和系统化研究,用以达到地方治理新格局,为地方治理领域的研究补充新的内容。
应用价值:国家治理的根基在地方,地方治理的关键是公共治理,其本质是要通过消解地方治理问题增进合法性基础。第一,将邻避效应引发非常规政策变迁的因果分析方法和结论拓展到地方治理实践的普遍过程,平衡处于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利益冲突,为探索在央地关系和政社关系中的地方治理现代化提供经验借鉴。第二,建立健全“嵌入式吸纳”的基层治理方略、协商型地方治理和互动式国家治理模式,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微观、中观和宏观三方面的优化策略的改进建议。
三、创新之处
本书的基本思路遵循三个递进式的问题探究:
(1)结构基础:邻避效应是在什么样的既定政治过程和现有政府结构里面呈现出来的?
(2)行为机理:邻避效应是如何影响政府决策以及如何导致公共政策变迁的?
(3)策略治理:通往政府与社会双向互动、动态平衡社会稳定结构的治理之路在哪里?
因应这样的研究思路,本书综合采用以下研究方法:
(1)综合使用一手数据(访谈、现场观察等)和二手数据(政策文本、报刊网络等),建立邻避效应案例数据库。
(2)采用框塑和策略性框架两个理论,有效、系统地处理多案例比较研究数据,坚持“事件—过程”路径分析,采取框塑等理论,抓住四性合一特征,旨在探究其行为机理。
(3)拓展个案研究,将本书的研究结论同其他领域社会矛盾化解的实证研究结论整合,在内涵、过程和标准三个方面就治理行动改进、策略升级予以高度概括,谋求建立“嵌入式吸纳”的基层治理方略、协商型地方治理和互动式国家治理模式的优化策略,为实现地方治理现代化找到实践基础,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注入动力。
此外,在研究取向上,整合“社会运动”“公共政策过程”和“地方治理”研究,确保研究的系统性和整体性。在分析框架上,首先对国家治理作宏观上的制度化解释,其次对邻避效应进行因果机制分析,最后对基层治理方略、协商型地方治理的策略进行探讨,达到消解社会矛盾风险、改变非常规政策变迁格局的目标。
四、社会影响
由邻避症候群引发的邻避效应是世界普遍现象,也是各国政府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重大问题。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邻避效应给我国地方政府高效治理和稳定治理带来巨大隐忧,一方面,地方政府为了实现辖区范围内的高效治理,采取封闭决策,邻避设施及项目所带来的社会恐慌加剧了民意对政策体制的不满情绪,加重了民众对地方政府的不信任,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冲突事件;另一方面,地方政府为了制止邻避效应的发生和发展,也采取了及时和主动的应对措施,使得邻避效应没有上升到中央层面,使得国家治理权威损耗较小。究其机理,邻避效应带来地方治理问题属于一种过程“间断”,这种治理间断主要是“一闹就停”、“一闹就改”、“一闹就缓”、“一闹就迁”,表现为官方公布停工(停建)、改建、缓建、移址等处罚型、责令型、道歉型、变更型决策改变,是一种“非常规政策变迁”,具有突发性、临机性、即时性和消极性四大特性。这种非常规政策变迁本质并不是一种简单的政策终结或政策失败,而是一种政策停滞和延缓,过程的“间断—均衡”、形式的“诉求—回应”和结果的“冲击—改变”共同形成地方治理被动强制路径。本书运用多案例和个案研究、定性比较分析(QCA)等方法,坚持“事件—过程”路径分析,采取框塑、策略性框架等理论,以邻避效应为分析对象,抓住“四性合一”特征,旨在探究地方政府改变原初决策、产生非常规政策变迁行为机理,揭示地方政府治理能力损耗的深刻动因,谋求建立“嵌入式吸纳”基层治理、协商型地方治理模式等优化策略,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注入动力。
作者简介
杨志军,汉族,湖北省荆州市公安县人,博士,中国海洋大学国际事务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青年英才工程”第一层次人才;兼任复旦大学国务学院“大都市治理”特聘研究员,贵州基层社会治理创新高端智库研究员。从事政策过程与政策变迁、国家治理与地方治理现代化、公共行政改革与发展研究工作。在Proceedings of 2013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ublic Administration、《中国行政管理》、《公共管理学报》、《公共行政评论》、《社会科学》、《南京社会科学》等境内外重要刊物公开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其中CSSCI核心期刊论文50余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14篇,入选2019年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公共管理38人名单。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等各类项目20余项。曾获中国行政管理学会优秀论文奖、公共管理国际会议最佳荣誉论文奖、教育部博士研究生学术新人奖、上海市发展改革决策咨询研究成果三等奖等各级各类奖励及荣誉称号10余项。担任《中国行政管理》《公共管理学报》《公共行政评论》《公共管理与政策评论》《甘肃行政学院学报》等期刊外审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