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先风”翻译跨学科研究高层论坛在我校成功举办

时间:2022-07-11浏览:459

202279日至10,由中国海洋大学文科处主办,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办的“世纪先风”学术会议——“翻译跨学科研究高层论坛”顺利举行。来自国内外60多所高校科研机构200作为正式代表参加了本次会议,通过腾讯会议线上观看人数达2000余人次



论坛开幕式由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贺爱军教授主持,外国语学院院长杨连瑞教授代表会议承办方致辞,热忱欢迎与会专家和代表,并介绍了外国语学院的学科和专业建设情况尤其是翻译学科的建设情况,学院已经形成国家翻译政策、国家翻译学、翻译地理学、儿童文学翻译多个研究方向,并取得了跨学科翻译研究的标志成果中国海洋大学文科处副处长席静代表主办方致辞,她简要介绍了学校的基本情况,并对本次会议的举办给予充分肯定与支持,指出翻译跨学科研究不仅对接了国家“新文科”建设战略,也昭示了未来学科发展的方向与路径,特色鲜明,意义重大。

大会主旨发言就翻译跨学科研究的必要性、方法论、具体路径等论题展开深入研讨。在当今中国国际传播需求与学科建设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翻译跨学科研究的必要性尤为突出。中国译协常务副会长、中国翻译研究院副院长黄友义先生提出对外翻译与国际传播已经成为时代的使命,要通过翻译讲好中国故事,百年大变局之下中国的国际传播做好服务。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高级翻译学院院长蓝红军教授提出建构跨学科的译学理论,阐明跨学科研究为破除体制束缚进行知识创新而产生,成人类知识生产的必然选择,并着重对当下跨学科译学理论建构提出四点思考。

翻译跨学科研究的方法论同样是本次会议的重要议题。澳门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李德凤教授提出翻译学跨学科研究的双向性以及开展双向研究的具体方法。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李瑞林教授论述了翻译研究的底层逻辑与基本命题。英国利兹大学王斌华教授和香港理工大学顾宠龙博士则阐述了口译研究“外部转向”,建构了连接外向型口译研究与其他学科的双赢对话模式。

与会专家还不同研究视角,为翻译跨学科研究提供了具体路径。《上海翻译》主编、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傅敬民教授从社会学视角切入,探讨了跨学科视域下社会翻译学的研究现状、存在问题和发展前景。中山大学外国语学院王东风教授将新文化运动时期的诗歌翻译置于福柯谱系学框架下进行阐释。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黄忠廉教授哲学视角探究全译“矛”与“盾”。北京语言大学许明教授则从生态效度视角探究口译实证研究。天津理工大学许建忠教授从人地关系论视角出发,重塑了“入乡随俗,因地制宜,共建人类语言文化交流命运共同体”的翻译原则。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任东升教授则阐释了国家翻译实践的理论基础,认为国家翻译实践超越了多种学科知识壁垒,彰显超学科属性。

跨学科视域同样为翻译史研究增添新方法,拓宽路径。北京外国语大学夏登山教授基于对二十五史及其他档案文献的系统考证,考察中国古代翻译史上的文化中心主义。汕头大学文学院侯松副教授翻译学、人类学、翻译地理学的视角,探究元代纪行文献《真腊风土记》中的地理场所空间的创造和重构。江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张汨副教授立足翻译学和口述史学之间的学科关系,阐明翻译口述史的内涵与路径。

主旨发言后,大会进入了分组讨论。会议设置“翻译与文学”“国家翻译与治理”“翻译与地理”“翻译与社会科学”“翻译与信息科学”“翻译跨学科的理论研究”个分论坛各位专家学者、老师学生齐聚云端,共议翻译跨学科研究的内涵、现状、理论与方法、案例实践等。中国海洋大学任东升教授、滕梅教授、贺爱军教授、徐德荣教授、姜春洁教授、李力副教授,鲁东大学于德英教授,六盘水师范学院刘华副教授分别主持分论坛并进行精彩点评,各分论坛的老师和同学认真研讨、深入阐发、新论迭出精彩纷呈。会议闭幕式由贺爱军主持。任东升做总结发言。

翻译跨学科研究响应了交叉学科设置机制的时代需求,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加快知识生产方式变革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构成新文科建设的重要内容。本次论坛启了翻译跨学科研究的系统研讨必将助推我校翻译学科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

  

通讯员:侯莹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