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课堂的定性研究——前景与可能性”学术沙龙顺利举行
9月25日上午10点,二语习得跨学科研究团队举办了第十三场学术沙龙活动。本次讲座由密歇根州立大学教授、美国应用语言学协会会长、TESOL Quarterly主编Peter I. De Costa主讲,题为“Classroom-based Qualitative Research (CBQR): Methodological Prospects and Possibilities”的学术讲座。讲座由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陈颖教授主持,共50余名师生参会。
De Costa教授首先简要回顾了过去五年二语习得领域定性研究的发展趋势,并指出课堂定性研究正受到日益关注。在这一背景下,De Costa教授围绕方法论(methodology)与方法(methods)的区别进行了深入探讨,强调方法论的广泛性及其与理论和学科的密切关系,指出方法论不仅是研究设计的框架,更是理论构建的重要基石。随后,De Costa教授引入了“本体论”和“认识论”的概念,详细比较了后实证主义(post-positivist)与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t)研究范式。后者更注重对现象的深刻理解以及对学习者表现的多维分析,展现了对现实和真理的多元视角,而不仅限于测量和假设检验。这种多元化的理解使研究者能够更全面地把握语言学习的复杂性。接下来,De Costa教授具体介绍了在L2课堂研究中常用的主要定性研究方法,包括个案分析、会话分析、叙事研究、民族志和行动研究。重点讲解了行动研究各个环节(识别问题、规划、行动、观察、反思和改进)是如何系统地开展的,强调在实际教学中开展反思性实践的重要性,以不断优化教学效果并提升学习者的语言能力。
在问答环节,De Costa教授解答了关于发表定性研究论文的技巧以及提高数据可信度等具体问题,进一步加深了参会者对该领域的理解。讲座最后,陈颖教授总结指出,De Costa教授的报告全面概述了近年来二语课堂中定性研究的方法,为如何在二语课堂中开展定性研究明确了方向,并引发了对课堂环境中定性研究相关理论构建的深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