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海策论”专题学术沙龙第六场举办

时间:2024-10-31浏览:10

10月30日上午,“问海策论”专题学术沙龙第六场在马克思主义学院会议室举办。本次沙龙围绕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开展人文社科领域原创性、引领性关键问题研究等内容进行专题研讨。管理学院王娟副教授和文科处轮值召集人席静副处长共同主持会议。

首先,席静领学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接着,她向参会教师介绍了文科处关于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的一系列重点工作安排,包括在文科处微信公众号发布海大文科科研工作者对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学习心得体会、设立“原创性、引领性海洋科技攻关”文科重大专项、组织学术研讨会、设立文理交叉研究论坛、筹备发表专题论文等。她指出要准确领悟、深刻把握总书记重要回信的丰富内涵,对核心概念进行学理化、体系化、全面化阐释。

随后,与会教师深入交流学习心得体会,并且围绕研讨主题、结合各自学科领域,为学校文科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

外国语学院任东升和高玉霞两位老师从翻译学角度发表各自学习心得。任东升重点关注了回信中“引领性、培养、调整机制”的英文翻译,他认为翻译应服务国家现实需求,为更复杂的涉海问题提供语言支撑。高玉霞以其讲授的涉海翻译课为切入点,提出要加强文理交叉,注重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养。

马克思主义学院万晋和曹晟旻两位老师分别谈了学习感悟。万晋结合团队总体国家安全观的研究方向,认为不管是应用研究还是基础研究,都应该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曹晟旻提出了从比较视角和文本分析角度对总书记回信精神的阐释思路。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李萌羽、段晓琳、朱建君、何沛东四位老师结合海洋文化、海洋历史研究方向发表了心得体会。李萌羽表示要立足现有的外国文学研究,加强跨学科交流合作,深耕海洋文化研究。段晓琳提出要聚焦海洋儿童文学研究,加快原创性理论构建与学术成果转化。朱建君认为应在文理交叉背景之下,用历史学的方法梳理中国海洋强国史。何沛东认为培养胸怀蓝色梦想的海洋人才要将海洋历史文化融入海洋法教学体系中。

国际事务与公共管理学院杨振姣老师认为新起点意味着新征程,学校有着得天独厚的文理交叉的基础和优势,要整合各学科资源,推动文理交叉做大做强。

外国语学院陈颖和张慧两位老师从话语体系建构角度阐释观点。陈颖认为建构中国自主的话语体系首先要融入国际话语体系,提升国际传播力。外语作为工具可以承担重要的辅助作用,与其他学科融合发展。张慧立足自己的研究课题“海洋强国形象的话语建构及海外传播优化研究”,研究如何建构中国特色海洋话语体系,提升国际海洋话语权。

法学院于晓艺老师认为回信不仅指出了“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推进的“海大版本”,而且提供了“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实施的“海洋路径”,更呈现出高等学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事实表达。

经济学院李雪梅、马克思主义学院张坤珵、外国语学院陈胜男三位老师作为交叉研究的代表分别发言。李雪梅和张坤珵两位老师分享了他们在交叉研究方面的经验与心得,并指出了未来深耕的文理交叉研究方向——气候变化与海洋环境。陈胜男提出了在跨学科交叉研究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与挑战,希望学校能够搭建跨学科交流平台,帮助教师在校内实现跨学科交流与合作。

基础教学中心刘世玉老师从教育学角度出发,指出未来研究方向不仅要做好中小学的海洋教育,同样要做好高等学校的海洋教育,更好地服务于创新拔尖人才培养。

最后,席静作总结发言。她表示,本次学术沙龙达到了预期效果,与会教师各抒己见、互相启发,掀起了一场人文与社科的思想碰撞,也为学校文科科研管理工作提供了新思路。后续,文科处将围绕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开展一系列务实有效的举措,以实际行动为建设教育强国、海洋强国的伟大事业作出更大贡献。

来自管理学院、经济学院、外国语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法学院、国际事务与公共管理学院、基础教学中心、马克思主义学院等单位的30余名教师参加会议。

通讯员:宋素素 徐文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