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队建设 | 传记与小说研究团队:“会文”学术沙龙第34期“从史体到文体—传记体的文体化与传记文的兴起”成功举行

时间:2025-03-10浏览:10

3月5日下午,传记与小说研究团队“会文”学术沙龙第34期“从史体到文体——传记体的文体化与传记文的兴起—以《张巡中丞传》《<张中丞传>后叙》为中心的考察”成功举行。本期沙龙由团队负责人熊明教授主讲,团队成员张治教授、刘秀玉教授、薛海燕教授、马宏伟副教授等来自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等校内外40余位师生参加。熊明教授分别从作为事件的张巡守城与《张巡中丞传》的撰作、《张巡中丞传》的书写策略及其品格、《<张中丞传>后叙》的写作及其意旨、《<张中丞传>后叙》的文章化取径与传记文的生成、韩愈柳宗元的传记体文体实践以及传记体从史体到文体的拓展及其意义六个方面展开本次讲座。


首先,熊明教授在讲座中围绕张巡其人、张巡守城事件等六个方面详细介绍了张巡守城这一历史事件以及《张巡中丞传》的撰写背景。在此基础上,熊明教授将《张巡中丞传》的书写策略及其品格归纳出三个特点:一是持论一破一立,立场鲜明;二是叙事尚真实、尚详密;三是显扬张巡的“忠”与“功”。其次,熊明教授通过对《<张中丞传>后叙》创作背景的详细分析,指出韩愈在传中表达了反对藩镇割据、支持中央集权的态度,旨在为宪宗平藩、削藩提供舆论支持。在此基础上,熊明教授总结认为《<张中丞传>后叙》兼具杂传属性与传记文特征,呈现由史体而文体的显著特征。最后,熊明教授通过对韩愈柳宗元的传记体文体实践进行列举与分析,总结了传记体从史体到文体的拓展及其意义。

随后,团队其他成员和与会师生进行了细致深入的讨论。薛海燕教授指出熊明教授关于韩愈作传的政治因由的阐述让她深受启发,联想到唐传奇的生成也与当时的士风与政治事件有关,肯定了熊明教授这种跨学科的视野与场域研究;张治教授围绕韩愈《<张中丞传>后叙》中为不平事而鸣的思想意义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刘秀玉教授围绕杂传与传记文如何准确用英文翻译与区分、韩愈《<张中丞传>后叙》可否作为传记文的起点等问题与熊明教授展开讨论;马宏伟副教授从现当代文学以及非虚构写作角度出发围绕新历史主义视域下真实人物的文学建构问题提出自己的思考。此外还有三位学生分别就传记文的特点与评判标准、传记文与传奇小说的界限以及后题与题跋的区别等问题与熊明教授进行讨论与交流。本次沙龙为传记与小说研究团队“会文”系列学术沙龙的第34期。讲座持续三小时左右,参会人员围绕主讲报告进行了热烈而深入地讨论,取得了良好效果。

供稿:传记与小说研究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