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队建设 | 传记与小说研究团队:“女子论说”的近代际遇学术沙龙成功举办

时间:2025-03-31浏览:10

3月26日下午,中国海洋大学“传记与小说”研究团队“会文”学术沙龙第36期“‘女子论说’的近代际遇”成功举行。本期沙龙由团队成员黄湘金教授主讲,传记与小说研究团队负责人熊明教授,团队成员薛海燕教授、张治教授、刘秀玉教授、马宏伟副教授以及来自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的30余位师生与会。

黄湘金聚焦“‘女子论说’的近代际遇”,分别从“女子论说”的兴起、与女性社会的互动以及教学实践三个方面展开本次讲座。第一部分以晚清报章中“女子论说”的突破为起点,指出报刊的勃兴打破了传统闺阁写作的桎梏,使女性得以介入公共议题,标志着女性从私域向公共领域的跨越。第二部分聚焦“女子论说”与社会的复杂互动。进入民国后,“女子论说”表面呈现“内缩”态势——政治激进性消退,主题转向家政改良与职业探索,但这种“回撤”体现着教育制度化的深层变革。民初女校通过课程将反缠足、卫生知识等议题日常化,以平和姿态实现观念渗透,使进步思想内化为女性“人生常识”。第三部分进一步聚焦教学实践中的矛盾。尽管女校写作训练效仿科举程式,重“文法”轻思辨,但议题选择(如反缠足、家政革新)却成为隐性启蒙工具,悄然传递现代观念。最后,黄湘金总结认为,近代“女子论说”历经双重轨迹:晚清借报刊突破文体限制,民初因教育普及滑向程式化,其教学虽未提升文学造诣,却重构了女性意识,成为社会变革的隐性推力。这一过程既凸显女性介入公共领域的努力,亦暴露传统与现代转型的深层张力,为理解近代性别意识嬗变提供了独特视角。

随后,团队其他成员和与会师生进行了细致深入的研论。薛海燕围绕“报章体与小说的跨文体实践”提出见解,强调政论书写与新民体的交融为文学转型提供了独特视角。刘秀玉聚焦“文体转型的内在张力”,与在场师生展开热议,追问五四后女性作家如何挣脱程式化论说训练的束缚,在批判性话语权重构中平衡传统表达与现代诉求。马宏伟进一步探讨女性作家早期程式化论说训练与其后期创作路径的关联,与黄湘金深入辨析文体规训与思想解放的辩证关系。张治对黄湘金从“议题渗透”视角剖析文本如何潜移默化重塑女性主体意识的研究路径表示高度认同。熊明总结指出,黄湘金以“小切口”深耕原始文献,通过细读报刊、文集等材料揭示观念重构的微观机制,其研究方法凸显长期史料积累对学术纵深的奠基意义。

本次沙龙为“传记与小说研究”团队“会文”系列学术沙龙的第三十六期,讲座持续四小时左右,参会人员围绕主讲报告进行了热烈而深入的讨论,取得了良好效果。


供稿:传记与小说研究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