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队建设 | 传记与小说研究团队:“‘中兴’叙事与经典生成:南宋‘中兴四将’图、传的抉择与互文”学术沙龙成功举办

时间:2025-04-15浏览:10

 

49日下午,传记与小说研究团队“会文”学术沙龙第37“‘中兴’叙事与经典生成:南宋‘中兴四将’图、传的抉择与互文”成功举行。本期沙龙由宋昭博士主讲,传记与小说研究团队负责人熊明教授,团队成员薛海燕教授、张治教授、刘秀玉教授、马宏伟副教授等来自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的30余位师生参与了本次学术交流活动。

宋昭博士以南宋“中兴四将”图传为核心,从五个维度系统剖析“中兴”叙事的历史建构与经典化逻辑。首先,聚焦“中兴”叙事的生成机制,溯源汉代“”语义至南宋政权合法性转向。宋昭指出,高宗赵构借《皇太后告天下手书》确立血缘正统,并通过《中兴瑞应图》等艺术作品将个人流亡比附晋文公国,强化“天命所归”的政治神话。其次,在图文选择逻辑中,对比刘松年《中兴四将图》与章颢《中兴四将传》的差异:图像侧重“安内”功臣刘光世、张俊,文本突出抗金将领刘锜、岳飞,折射南宋“守内虚外”国策与士人理想的矛盾。接着,针对建炎政权的合法性困境,她深入剖析孟太后垂帘、历史类比(如光武帝中兴)及天命论述三重策略,揭示“中兴”叙事弥合皇权裂痕的功能。随后,她详细梳理宋元明清对“四将”的接受史:明代题跋批判张俊附逆,清代钱泳直言“张刘不足道”,而岳飞升华为忠义符号,成为民族情感载体。最后,宋昭博士反思学界对文本与图像的割裂研究,呼吁跨媒介互文性分析,揭示政治、艺术与集体记忆的复杂关联。

研讨环节中,师生围绕讲座内容展开多角度探讨,现场交流深入且富有建设性。薛海燕教授分析图像与文本的功能差异,指出宫廷画院选择“安内”将领或因其直观性更契合政权宣传需求,而文本侧重抗金将领可能反映士人阶层的政治理想,并以民间图像为例探讨与官方叙事的互动关系。张治教授聚焦岳飞形象的经典化,认为其从南宋“四将”到明清民族英雄的转变或与特定历史情境下的民族意识相关,建议结合文本与图像的协同效应分析集体记忆的建构逻辑。刘秀玉教授以岳飞姿态为例,探讨历史真实与艺术表达的平衡,强调需兼顾考据与符号分析,避免后世阐释脱离原初语境。马宏伟副教授建议横向对比水浒英雄等叙事机制,延伸至民间文学考察官方历史的转化规律。熊明教授总结认为,研究通过文献与图像互证,为理解权力与历史书写提供了新视角,并肯定跨媒介研究的方法论意义,鼓励团队持续深耕。

本次沙龙为“传记与小说研究”团队“会文”系列学术沙龙的第三十期,讲座持续小时左右,参会人员围绕主讲报告进行了热烈而深入的讨论,取得了良好效果。

供稿:传记与小说研究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