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17日下午,中国海洋大学儿童文学研究团队成员在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学术报告厅召开“儿童文学前沿问题”学术研讨会。共有六位学者进行了主旨发言,儿童文学团队负责人朱自强教授主持研讨会。
研讨会伊始,由徐妍教授作《历史故事的“新编”与中华现代文明的高贵形态——以曹文轩的〈苏武牧羊〉为例》的分享。她认为,曹文轩的《苏武牧羊》是一种历史小说叙述,但其“新编”符合21世纪人类现代文明的主题,体现了身兼文学创作者和研究者的曹文轩对时代敏锐的体悟。选择“羊”的视角不仅是鉴于文类的考虑,更有深刻精准的赋义;苏武的形象则代表着信守“忠恕”的现代文明人,小说本身在文学性里展现了历史性和现实性的同构关系。
王凯博士以其论文《跨界书写与脑文本传递:〈胡桃夹子〉的双重伦理旨向》为纲向听众汇报了其历时数年的关于“儿童脑文本”的研究成果。他首先辨析了“跨界书写”(cross-writing)这一关联概念,依此展开对作者E.T.A.霍夫曼的创作意图及《胡桃夹子》文本生成的分析,引入“脑文本”这一重要研究维度,重新解读作为儿童文学的《胡桃夹子》中投射出的儿童性和社会化过程。分享的后半段,王凯借助精彩的文本细读有力印证了其理论的有效性和与文本的契合度。
徐德荣教授以《五四时期外国儿童文学汉译中的现代性想象研究》为题,爬梳五四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启蒙思想家们通过儿童文学翻译实践来探讨中国现代性问题的思想轨迹。儿童文学翻译维度对于回溯近现代中国如何构建现代性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梁启超、孙毓修、鲁迅、周作人等在儿童文学翻译实践或理论建设方面的开拓性工作,既立足历史现场观照彼时国家、政治、社会、儿童之处境,又无疑穿越时空、积极参与了当代研究者对现代性的想象。他们的意识和意图、激情和坚定,至今仍在鼓励和指导我们推进真正“为儿童”的文学翻译与研究事业。
何卫青副教授发表题为《儿童诗:问题“儿童”》的学术分享。她研究思路清晰,展现出扎实的文学形式论功底。由于看出西方以成人文学文本为根基发展起来的文学理论自带种种矛盾和危机,她有意以“儿童”作为提出问题的角度,进而专门挑出令一向以细致、深入、新奇为追求的以英美新批评为代表的西方文学批评束手无策的“儿童诗”为其解决方案,将“儿童诗”述为“反理论体裁”。从对叙事传统的反抗和对单一媒介文本的局限出发,她试图探索一种新的阅读儿童诗的方法,即重视声音媒介的,突出表演和创造的,以读者为中心的阅读方法。有趣的是,她关于声音想象的理论来自T.S.艾略特,实即以新批评之“矛”攻新批评之“盾”,如此解构最为“致命”。
程诺副教授在《儿童文学与后人类主义》的主题报告中首先谈到她对后人类主义概念的辨析和对后人类主义前史的研究,解释了由世俗人文主义发展所产生的人类中心地位价值感,探讨了儿童文学和后人类主义的关系,挖掘出儿童文学中的后人类主义包含的颠覆人文主义的可能性。在大量文本解读的支撑下,她指出人文主义正在向后人类主义过渡,而儿童文学对于思考后人类主义时有其独特的贡献。
朱自强教授一直以来非常重视对儿童文学研究方法论的求索,去年出版的《儿童文学研究方法论:理论与实践》一著正是他多年思考的结晶。尤其是近年来,他对儿童文学研究向自然科学研究方法借鉴的可能性保持着极为浓厚的兴趣,在本次《关于人文学科借鉴自然科学研究方法的思考》的主题分享中,他从引入科学方法的重要性讲起,随之回顾了他在研究“儿童文学是否古已有之”和“现代文学的起点问题”等儿童文学史核心命题时留下的疑难点,进而提及自然科学方法对他思考这一系列问题所带来的启发,生动展现出新方法在人文学科重大问题解决中发挥的积极而切实的作用。
每场主旨发言结束后,与会者对发言者提出问题,进一步做深入讨论。在自由发言环节中,段晓琳和李莹博士就自己近期进行的科研工作,与大家进行了交流。在四个小时的研讨和交流后,本次学术论坛顺利落下帷幕。
供稿:儿童文学研究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