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世界读书日”当天,传记与小说研究团队“会文”学术沙龙第38期“2024年外国作家传记重要中译本评论”学术讲座在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320室成功举行。本期沙龙由团队成员张治教授主讲,团队负责人熊明教授,团队成员薛海燕教授、刘秀玉教授、马宏伟副教授等30余位师生参与了本次学术交流活动。张治教授以近年出版的西方作家传记中译本为核心,结合中国传记研究现状,系统探讨了传记文学的学术价值、翻译困境与研究方法。
讲座伊始,张治教授聚焦西方传记研究的新趋势,指出女性视角、边缘群体叙事与跨学科方法成为近年亮点。他以菲奥娜·麦卡锡(Fiona MacCarthy)的《拜伦传》为例,强调该书突破传统浪漫诗人形象,首次披露拜伦的双性恋身份及其晚年支持希腊独立战争的复杂经历,并审视其个人生活的道德复杂性。与此同时,张治对比了汉弗莱·卡朋特(Humphrey Carpenter)的《托尔金传》,剖析《魔戒》创作与二战政治语境的关联,揭示作者如何将语言学兴趣融入中土世界的虚构史。此外,近年中译本的技术规范亦引发关注,例如卡朋特的《奥登传》附带的主题索引为研究者提供便利,反观中国翻译过来的传记多缺乏此类工具,不利于进行深层次的学术剖析。随后,讲座转向中国作家传记研究的反思与突破。张治将艾朗诺(Ronald Egan)的《苏轼人生中的言象行》与林语堂的《苏东坡传》进行对比,认为前者通过“言、象、行”框架重构苏轼的政治哲学,打破生平罗列的窠臼;牟复礼(Frederick W. Mote)的《高启传》则以元末明初文人为镜,借西方汉学视角批判朱元璋的暴政,凸显知识分子的悲剧性。张治特别指出,中国作家传记需警惕“以作品定生平”的简化倾向,并以鲁迅研究为例,肯定王晓明《无法直面的人生》通过挖掘史料矛盾,还原鲁迅“言行不一”的复杂面向,为传记写作开辟新路径。
在讨论环节,师生围绕传记的学术价值展开热议。针对学生“如何选择权威传记版本”的提问,张治建议综合考量史料丰富性、论述穿透力与译者功底,例如研究托尔金需以卡朋特的授权版为基,而与苏轼的其他传记相比,林语堂的《苏东坡传》胜在文学性。另有学生追问“传记中的过度阐释如何辨析”,张治强调需区分事实与推测,如麦卡锡的《拜伦传》虽引用新史料,但其对拜伦“东方旅行动机”的单一化解读需结合时代语境批判看待。讲座尾声,张治总结称传记既是“史料汇编”亦是“思想实验”,西方多元叙事为中国研究提供启示,而中国学者亟需融汇传统考据与现代阐释方法。
本次沙龙为“传记与小说研究”团队“会文”系列学术沙龙的第三十八期,讲座持续三小时左右,参会人员围绕主讲报告进行了热烈而深入的讨论。此次讲座不仅梳理了传记研究的前沿动态,更启发了师生对方法论与跨文化视野的深层思考,为学术探索开辟多元路径,取得了良好效果。
供稿:传记与小说研究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