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机构概况

海洋是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地。青岛,作为我国最重要的海洋城市之一,明确将建设全球现代引领型海洋城市作为关键战略目标。在这个过程中,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对海洋资源开发与海洋环境保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海洋环境与海洋资源密不可分,互为依托,海洋环境是海洋资源的载体,而海洋资源的开发则是海洋环境价值的重要体现。青岛市的海洋资源不仅是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推动全市经济转型升级的新动力源。海洋环境与资源战略研究涉及多学科领域交叉,既涵盖了海洋生态学、环境科学、资源经济学等基础理论研究的重大科学问题,同时也直面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求。

20244月,青岛市科学技术局认定以中国海洋大学为依托单位建设的海洋环境与资源科技创新战略研究基地,同年6月份青岛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授予青岛社科研究智库培育基地-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环境与资源战略研究中心名称。中心依托中国海洋大学在海洋与社会科学等领域的综合优势,融合海洋科学、环境科学、生命科学、工程以及经济管理等学科,打造一支海洋环境与资源战略研究的多学科、高水平研究团队,培养高水平的海洋交叉学科人才,建成该领域的高端智库,对于深化海洋科学研究、推动科技创新、提升海洋经济质量和效益具有重要意义。中心的建设将有助于深化海洋科学研究,推动科技创新,提升海洋经济的质量和效益。

此外,中心的建立将为青岛市乃至全国在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海洋环境保护等领域的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为政府和企业的决策提供前沿的研究成果。中心的多学科整合方式不仅将推动青岛市的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还将为全国范围内的海洋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二、机构研究方向

海洋环境与资源战略研究中心的主要研究方向涵盖以下四个领域:

海洋环境与生物资源:评估和监测海洋生物资源的多样性和可持续性,通过先进的生物技术和生态学方法,研究生物资源的利用与保护策略。特别关注海洋生物的保护生物学、资源可持续利用技术,以及海洋生物技术的新发展,如海洋生物药物和生物活性物质的开发。

海洋环境与空间资源:聚焦于海洋空间规划与管理,探索高效利用海洋空间资源的策略,包括对海洋空间利用的环境影响评估、海洋空间资源合理配置以及可持续海上活动的规划设计。

海洋环境与绿色能源:致力于海洋绿色能源,特别是海上风能、波浪能和潮汐能的开发利用,包括能源获取技术的优化、环境影响评估以及相关政策的制定支持。

海洋环境与海底资源:深入探讨深海矿物资源的勘探与开发技术,研究如何平衡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重点是可持续开发策略、生态影响的最小化以及国际法律和政策的适用。

三、机构主要成员及研究成果

张瑛,中心负责人,教授,博士生导师,海洋发展研究院高级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海洋环境与生物资源。教学方面,近年来先后主持2021年度校级研究生教改项目、2022年度山东省本科重点教改项目、2023年度山东省研究生教改项目(面上),致力于推动管理学科教学方法和课程体系的创新与提升。学术成就方面,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山东省社科规划、山东省软科学、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会等项目16项,参与教育部科技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7项。研究成果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身份在《Nature Communications》《Economic Analysis and Policy》《Marine Policy》等国际顶尖学术期刊发表,在海洋产业发展、海洋资源管理、海洋环境保护等重要领域发表CSSCISSCISCI学术论文30余篇、教学论文5篇,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认定的《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资源科学》等权威期刊上发表论文。相关研究成果荣获2019年度山东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022年度山东软科学优秀科技成果奖二等奖、2023年度山东软科学优秀科技成果奖三等奖,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决策参考。 


陈戈,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教育部“****特聘教授。先后受聘担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海洋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863计划地球观测与导航领域专家组成员,海洋环境监测技术主题专家组成员,教育部海洋科学教指委秘书长,科技委信息学部委员等。陈戈教授在遥感、海洋、大气和信息四大领域重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220余篇,被260余种国际SCI期刊和权威出版物广泛引用。受聘担任新一代海洋科学卫星首席科学家;应邀担任国际知名期刊《IEEE-JSTARS》副主编、国内主流期刊《遥感学报》副主编。

 

史宏达,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带头人,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教授,山东省海洋工程重点实验室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海洋可再生能源利用及实用化技术开发,港口、海岸及近海工程,海洋环境水动力学,港口物流。创建了我国首个海洋能利用技术二级学科硕、博学位授权点,所授课程《港口规划与布置》获评首批国家级线下一流课程。带领团队编制了我国海洋能战略发展规划,研发了组合型振荡浮子波能发电装置、越浪式波能发电装置、海洋能多能互补智能供电系统等。主持科研项目50余项,发表高水平论文150余篇,形成技术专利40余项,编写专著和教材6部,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山东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第二十一届中国专利奖等。

 

董云伟,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中国海洋大学筑峰人才工程特聘教授。致力于海洋生态学和养殖生态学研究,将外部环境的物理过程和机体内部的生物过程有效融合,重点研究潮间带贝类和典型水产动物对复杂环境条件的响应特征、时空规律及适应机制,准确评估和预测海洋生物地理分布格局动态变化。发表学术论文140余篇,核心成果发表于PNASGlobal Change BiologyProceedings of Royal Society BFunctional Ecology等期刊,文章累计被引5600余次。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获得中国海洋湖沼学会张福绥贝类学奖青年创新奖和中国动物学会长隆奖新星奖;研究成果获得2022年海洋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入选2021中国海洋与湖沼十大科学进展。

 

王栋,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中国海洋大学“筑峰人才工程”二层次教授,海底建设与保护山东省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主要从事海洋岩土工程设计理论与海洋地质灾害评估方面的研究工作,服务海洋油气、风电和水合物开发。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1项、澳大利亚国家级科研基金2项,负责中海油、中石化、中国电建集团、FugroExxonMobil等单位委托的攻关项目30余项。发表SCI论文90余篇,研究成果被ISO等国际权威规范采用。获海洋工程科学技术二等奖(1/10)、青岛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6)、茅以升土力学及岩土工程青年奖等奖项。

 

刘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青岛市海洋可再生能源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为海洋可再生能源开发与利用,从事波浪能、潮流能装置与波浪、潮流相互作用的水动力学分析,能量传递、转换与过程耦合的研究。近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青年项目、中韩合作项目各1项,主持山东省自主创新成果转化重大专项项目2项。在波浪能研发领域取得多项原创性成果,振荡水柱、聚波越浪与机械液压装置的研究成果均已在工程实践中获得应用,并取得良好成果。发表高水平论文40余篇,各项专利、软件著作权十余项。


于方杰,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教授,中国海洋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部海洋技术学院副院长青岛市海洋大数据工程实验室副主任,青岛市海洋大数据发展促进会副理事长。主要研究方向为卫星立体遥感与真实性检验,海洋大数据与智能分析。近年来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科研仪器研制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崂山实验室科技创新项目等多项,研究成果获得2024年度海洋工程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023年度海洋工程科学技术奖一等奖,青岛市2018年度2019年度、2020年度大数据优秀学术成果奖。

 

磊,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省泰山学者青年专家,青岛市海洋地球物理勘探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高分辨率海洋地震勘探,二氧化碳地质封存地球物理监测技术。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区域联合基金重点支持项目、面上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深地专项子课题、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十余项,已发表论文70余篇,其中SCI收录50余篇,含第一作者/通讯作者4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十余项。个人获自然资源部自然资源青年科技奖,山东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青岛市青年科技奖,刘光鼎地球物理青年科学技术奖等奖项。


刘乐乐,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省泰山学者青年专家,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入选自然资源部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工程,中国海洋大学青年英才工程一层次教授。主要从事天然气水合物等海底能源资源开发岩土力学与渗流力学研究,研究成果入选2020年度我国十大海洋科技进展(我国海洋学会)、我国海洋与湖沼十大科技进展(我国海洋与湖沼学会),服务水合物试采工程。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0项。发表期刊论文91篇,其中SCI论文47篇,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29项,部分实现转化。出版学术专著2部,出版的科普专著获科技部“2019年全国优秀科普作品


刘春龙,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省泰山学者青年专家,中国海洋大学青年英才工程一层次教授。在入侵生态学、宏观生态学和渔业资源生态学等领域,围绕着生物入侵的影响、机制和风险预测开展了系统的研究。已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身份在PNASEcology Letters以及Ecology等杂志上发表文章15篇。目前担任Diversity and DistributionsIntegrative ZoologyAquatic Invasions期刊编委,以及Science40余种期刊的审稿人。


 

刘大海,教授,博士生导师,自然资源部海岸带科学与综合管理重点实验室学带头人聚焦陆海统筹和陆海治理体系,以定量化、空间化为主线,以海洋碳汇为对象,开展海洋空间分析与规划20年,主笔我国首部综合性海洋碳汇核算行业标准《海洋碳汇核算方法》,立项海洋碳汇分类学标准《海洋碳汇分类及代码》,实质性支撑国家海洋与海岸带立法、规划与区划。在Nature子刊、Catena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等期刊发表论文200余篇,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专项等项目30余项,出版著作40余部,授权发明专利10项。获评国家高层次人才计划拔尖人才、自然资源科学技术奖青年科技奖自然资源部首批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山东省青年五四奖章,研究成果获海洋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海洋工程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等省部级奖励20余次。

 

李志刚,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海洋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中国海洋大学创新创业研究中心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企业战略管理、创业创新管理、裂变创业与裂变式发展等。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课题,在《管理世界》《光明日报》等管理类重要期刊及权威媒体发表论文70余篇,出版《商业设计》《权力的博弈》《裂变型创业》《中国企业裂变式发展研究》等学术著作6部。获第二十六届全国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一等奖、山东省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青岛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青岛市创业就业工作先进个人等奖项。

 

王举颖,副教授,中国海洋大学营销与电子商务系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企业经营管理、金融与投资管理、国际商务管理等。近年来主持省部级课题3项、市厅级课题4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累计出版专著1部和教材2部,在《Sustainability》、《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中国科技论坛》等国内外期刊及学术会议发表论文10余篇。其中,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2篇、人大复印资料索引6被引用累计超过70余次。

 


陈雨生,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与渔业经济发展。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山东省自科科学基金、山东省社科规划、山东省软科学等课题多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省部级课题20项。近年来发表中英文论文90余篇,其中CSSCI论文40余篇,英文期刊论文20余篇以第一获奖人获得山东省高校优秀科研成果奖二等奖1次、三等奖3次,获得山东省软科学二等奖1次。担任《农业经济问题》《农业技术经济》《Frontiers In Sustainable Food Systems》等中英文期刊审稿人。

 

李大海,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发展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海洋经济、海洋科技管理。主持国家社基金项目、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软科学项目)重点项目、山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等课题10余项,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项目等课题8项,参与编写国家和地方海洋经济、海洋科技规划12项,在《中国农村经济》《农业经济问题》《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科版)》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8篇。主笔的研究专报先后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农业部、山东省、青岛市主要领导批示,并为有关部门采用。

 

张力,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山东省泰山学者青年专家,主要从事南大洋跨尺度海气相互作用及其气候效应的研究,研究方向包括中纬度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对南极气候的影响、 热带海气相互作用及热带遥相关影响南极海冰变化的归因及气候效应。研究成果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Climate Dynamics等国际权威期刊。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青年项目、国家博士后创新人才计划,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青年科学家)子任务。作为研究骨干参与了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科院先导专项(B类)、工程院咨询研究项目等6项。

 

李姝,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海气系统年际-年代际变率特征、机理及可预测性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并作为骨干参与多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以第一作者在Nature Climate Change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Climate Dynamics等国际权威杂志上发表重要研究成果,相关研究成果入选2019年度中国海洋与湖沼十大科技进展。担任Geosystems and Geoenvironment编委,兼任Journal of climate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等期刊审稿人。

 

高乐华,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发展研究院研究员中国生态经济学学会海洋生态经济专业委员会理事主要研究方向为海洋生态与经济、海洋文化与旅游。近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山东省社科规划项目等课题研究,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出版《中国海洋生态经济系统多主体协同治理研究》《中国文化产业经济前沿问题研究》《中国海洋生态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研究》和《中国海洋生态文化(上、下卷)》专著。研究成果获得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青岛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等奖项。

 

史磊,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农业经济理论与政策、海洋生态环境治理。近年来主持山东省社会科学基金、青岛市社会科学规划、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中心青年项目等作为研究骨干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等多项课题

 




胡利莎,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海洋生态学研究,在生态调查、群落结构分析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代表性成果,在iScienceDiversity and DistributionsEcological Applications等相关领域期刊发表SCI论文10余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山东省青年基金项目、中国海洋大学青年英才工程项目。作为项目骨干参与崂山实验室科技创新项目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等多项课题研究。研究成果获得2023年度青岛市自然科学奖一等奖(4/4)、2022年度海洋科学技术一等奖(9/9)、2022年度山东省海洋科技创新奖一等奖(6/9)。

 

戚昕,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青岛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中国海洋大学青年英才工程项目等多项课题。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等课题研究。近年来,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在Food Quality and PreferenceAppetiteFoods等中科院一、二区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被引用累计超过400余次,出版英文学术专著1部。担任Waste ManagementFood and Energy Security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lanning and Management等国际期刊审稿人。

四、总体发展规划

短期规划:围绕海洋环境保护、资源可持续利用绿色能源开发等核心领域开展前沿研究,整合海洋科学、生态学、经济管理等领域资源,争取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鼓励支持青年学者开展创新性研究,组织举办国内有影响力的海洋环境与资源领域学术会议,提升团队整体科研能力。

中期规划:在海洋环境保护、海洋资源可持续开发、海洋经济等领域取得标志性成果,建立多学科交叉的研究平台,打造具有影响力的学术品牌,培养该领域具有全球视野的复合交叉人才,深化国内国际合作,建设成为国家级海洋环境与资源领域智库,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