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机构概况
中国海洋大学日本研究中心成立于2010年3月,中心主任是修斌教授。中心依托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建设,以中国海洋大学文科院系研究人员为主体,并联合校内外、国内外研究力量,形成跨学科的日本研究团队,搭建起日本研究的综合性学术平台。在高起点整体推进的同时,突出“海洋”和“地域”特色,“海洋”是日研中心的重点和特色,尤其在日本海洋战略研究、中日海洋关系研究、钓鱼岛和琉球群岛研究、东亚海域交流研究领域成果突出,影响力日增,是目前国内研究海洋日本问题的重镇之一,并于2016年首批入选中国智库索引(CTTI)的智库,在中国海洋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进程和海洋人文社会科学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中心聚焦日本海洋问题和中日海洋关系,承担了国家社科基金、省部级以上课题20余项,提出了一批富有建设性的对策建议报告。以修斌、赵成国、曲金良、管颖、宋宁而等为主要成员的研究团队,围绕日本海洋战略、东亚海洋历史与文化遗产、钓鱼岛问题、琉球群岛问题、日台关系、日本与朝鲜半岛、日本与南海等,持续开展课题研究,不断推出研究专著、学术论文、资政报告,有的报告得到国家领导人的重要批示和有关部门的采纳,为上级决策发挥了积极作用。中心研究人员多次作为专家应邀参加国内有关部委、军方、院校召开的研讨会、举办讲座,服务国家战
略和区域社会发展。作为综合性的日本研究机构,中心研究人员在日本海洋问题研究、日本文学及翻译、日本历史、中日文化交流等方面取得了诸多标志性成果。如修斌著有《日本海洋战略研究》、参撰《琉球史论》,林少华翻译村上春树等日本著名作家作品近百部,撰有《为了灵魂的自由——村上春树文学世界》、《林少华看村上——村上文学35年》等著作;朱自强领衔译介日本畅销儿童文学作品《活宝三人组》等多种儿童书、图画书,著有《日本儿童文学导论》等专著;李庆祥《中日非语言交际研究》、修德健《汉日口译基础》等的日语语言及文化著作;牛月明《中日文论互动研究——以“象”根词的考察为中心》;聂友军《日本学研究的“异域之眼”》;宋宁而、姜春洁《濑户内海的海民群体》及译作《世界权力的转移》(阎学通著,日文版);黄英《宫泽贤治的乌托邦研究》和冲绳作家作品研究;张小玲《夏目石与近代日本的文化身份建构》《历史文化视域下日本当代代表作家的中国观研究》;郭晓丽的译著《堕落论》等。
中心与国内外学术交流频繁,与日本10余家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起稳定的协议交流关系,先后邀请数十位中日著名学者来校做演讲、学术报告、专题课程,主办或参与主办了“中国的日本研究高端论坛”、“中国琉球历史关系国际学术研讨会”(主办第12届、第17届)、“东海安全形势与中日关系讨论会”、“中日关系的新动向研讨会”、“第二届日本学论坛”等。近年来,中心的学者也多次参加各种国际学术会议,如东亚日本研究者协议会年会、东亚文化交涉学会年会、东亚岛屿海洋论坛、东亚海港城市研究机构国际会议、新潟大学环东亚教育研究网络会议、东亚海洋历史文化研讨会等。为推进国际学术交流,日本研究中心与海洋文化研究所共同倡议中、日、韩10余所高校科研机构的20余位学者签署《共建东亚海洋历史文化学术网络意向书》。中心研究人员先后访问了日本多家主要海洋研究智库、大学的涉海和其他人文社科研究机构、日本政府的研究部门、韩国的海洋战略和岛屿文化研究机构,接待或参与接待日本外务省、海上自卫队、松下政经塾、日本外务省国际问题研究所、东洋文库、东亚共同体协议会、中日韩三国合作机制秘书处,以及国内的中国社科院日本研究所、中日关系史学会等学术组织的访问考察团,相互沟通学术信息,深化合作。同时,以中心为窗口推动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外国语学院与日本神户大学、新潟大学、琉球大学、神奈川大学、关西大学等签订交流合作协议或备忘录,推动学者互访交流及学生交换留学,目前已合计派出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在内的学生40余人赴日交换留学。
二、研究方向
1.日本历史和中日关系史研究。无论是日本学研究,还是作为区域国别的日本研究,历史是基础。该方向主要围绕日本历史、中日关系史、中日文化交流史开展研究,其中也包括当下日本政治、社会和中日关系研究。
2.中日海洋问题和岛屿问题研究。在海洋问题上,中日间的交集和交涉多样而复杂。围绕日本海洋战略、海洋政策、钓鱼岛问题、琉球群岛问题、东海问题以及其他海域的相关历史和现实问题开展研究。这也是本中心的特色研究方向。
3.日本语言文学及翻译研究。语言文学和翻译既是日本学的基础,也是海大日本研究的优势。通过日本语言文学研究也促进了教学和培养人才。村上春树等日本经典作家文学翻译在国内有重要影响。
4.中日比较思想与比较文化研究。包括近代中日概念史、欧美日本学研究、中日民俗文化研究、典籍交流研究、比较文学研究等。
5.山东和青岛与日本关系的研究。包括历史上日本与山东、青岛关系研究,东方海上丝绸之路研究,当代中日韩及东北亚区域合作问题研究等。
三、主要成员及研究成果
修斌:中心主任。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院长。担任中国海外交通史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常务理事、中华日本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日本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中日关系史学会理事、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会理事等学术兼职。主要从事中日关系史、中日文化交流史、海洋历史文化、海洋战略问题研究。出版专著《日本海洋战略研究》、主编《海大日本研究》、编著《中日关系多维透视》、《中国海洋文化发展报告》(2016-2020)、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中国海洋文化专题(网络版)、参撰《琉球史论》等,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主持完成研究报告10余部。
赵成国: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早稻田大学、木浦大学等访问学者。中国日本史学会理事、中外关系史学会理事等。主要研究方向为日本史、东北亚关系史。著有《中国渤海湾民俗研究》《中国舟山群岛岛屿民俗研究》《中国海洋文化史长编宋元卷》等,发表日本或东北亚研究相关学术论文近30篇,主持和参与撰写研究报告多部。
林少华:教授,著名日本文学翻译家、中国日本文学研究会副会长、青岛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海洋大学通识教育讲座教授,主要从事日本文学研究、文学翻译等。翻译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等数十卷村上春树小说以及夏目漱石、芥川龙之介、川端康成、井上靖、东山魁夷等名家作品。获日本文部大臣奖等奖项。
聂友军: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欧美日本学、比较文学与文化相关研究。专著《日本学研究的“异域之眼”》《柳原前光<使清日记>研究与校注》《钱钟书的创作与翻译研究》等,译著《清代中国的男性与女性——〈红楼梦〉中的性别》《中国文学与苏联影响(1956-1960)》(合译),主编《取醇集:日本五山文学研究》,编著《东亚语言与文化》(合著)等。 在《外国文学》《中国比较文学》《当代作家评论》《汉学研究》《日本思想文化研究》《国际韩国学Journal》等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50余篇。主持并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国际合作项目6项。
张小玲: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日本近现代文学、中日比较文学。主持国家级项目2项,教育部项目1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10余篇,著有《夏目漱石与近代日本的文化身份建构》《历史文化视域下日本当代代表作家的中国观研究》等。
姜春洁: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日本近现代史,东亚海洋史。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外译项目等4项,在《世界历史》《史学集刊》等杂志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获青岛市社科奖二等奖2次、三等奖1次。
宋宁而: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中日关系,日本海洋战略与海洋政策。著有《日本濑户内海海民群体》,参编《海洋社会蓝皮书》2015-2023年卷、外译专著《世界权力的转移》(日文)。主持国家、教育部、海洋局等课题近10项,在《史学集刊》《南开学报》《日本学刊》等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
郭晓丽: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主要是日本文学、文学翻译。在《外国文学》《日语学习与研究》杂志发表论文10余篇。获山东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三等奖、笹川杯日本研究论文大赛优秀指导教师奖等。
王新艳: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日海洋民俗文化、海洋文化遗产等。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会员。主持山东省社科规划等项目3项,参与国家社科重大项目子课题、教育部、省市级等各类各级项目15项。在《现代民俗研究》(日本)《民俗研究》《当代财经》《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科版)等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获青岛市社科优秀成果奖二、三等奖、山东省非遗文化研究成果优秀奖等。
陈琳琳:博士,讲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近代中外学术交流史、东亚海域交流史等。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中华日本学会、日本东亚文化交涉学会会员。主持山东省社科项目、青岛市社科项目及国家实验室横向项目等4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日本文部省、省市横向等项目近10项。在《中国诗歌研究》《读书》《国际汉学》等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
四、发展规划
人才引进:未来三年,结合相关学院的学科建设的安排,计划引进中日琉关系史、日本学研究、日语语言文学、东亚海洋问题领域的高层次人才(繁荣、英才)2-3人,青年教师(博士、博士后)3-4人。
队伍建设:进一步发挥学术带头人的引领作用,通过重大课题、重点课题进行有组织科研,围绕国家重大需求和重大学术问题开展研究,促进青年学者快速成长,同时增聘校外专家顾问和兼职研究人员,继续保持在海洋日本问题等优势领域的影响力。
科学研究:申报和承担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相关部委、基金会、海发中心等重大、重点课题,结合“十五五”规划,策划系列著作和译著,发挥传帮带作用,提高青年学者高层次课题申报命中率,增加高水平论文产出20篇以上,各类著作出版6-8部,鼓励参加高水平国家学术研讨会。
学术交流:举办“琉球历史研究高端学术论坛”、“东亚海洋历史文化学术网络”联席会、 “鲁迅与青岛”学术研讨会,并通过海大人文讲坛、海外名师讲堂等平台,邀请日本、韩国及其他国家学者20余人前来讲学和交流。派员参加第20届中琉历史关系国际学术会议等国际学术会议,赴日本访学交流10人次以上。
资政建言:继续发挥和智库作用,根据国家需求和形势需要,从战略、策略、外交、舆情等角度,结合课题研究,向上级有关部门提交专家建议、咨询报告10份以上。
社会服务:在学校和上级有关方面的安排组织下,积极参与中日间民间交流,参与中日民间友好交流活动,举办相关说明会、讲座等,发挥中心作为学校师生交流窗口的作用。
机构建设:进一步完善中心运行机制,继续保持进入CTTI智库和《中国日本研究年鉴》,继续出版《海大日本研究》辑刊。保持在国内日本研究机构中的影响力以及海洋日本问题、中日海洋关系、琉球问题研究的特色和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