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心概况

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成立于2018112日,是中国海洋大学传承创新优秀文化的重要平台。中心以中国古代文史经典研究为重点,海洋文学与文化、传统和地方文化研究为两翼,依托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进行建设,初步形成了五个研究方向。中心科研成员主要由“古代文学与传统文化研究”“传记与小说研究”“海洋文化研究”3个校级重点研究团队“先秦两汉制度变革与文学文献研究团队”1个校级跨学科创新团队“儒家文化与文学关系研究”“古代图像与文学研究”2个山东省高校青年创新团队的相关老师组成。

现有研究人员19名,全部具有博士学位。其中教授6副教授7名,讲师6有博士生导师5名,繁荣工程二层次教授2名、三层次教授和三级教授2名,齐鲁文化英才1名;青年英才三层次副教授2人中心成立以来,出版专著39部,主编出版学术集刊三种24辑;发表论文185篇,1项成果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库,获教育部青年奖1项,获省市级奖24项(其中山东省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3项,二等奖1项目,三等奖2项目;主持完成和在研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17项,省部级项目23项。

二、研究方向

1.古典诗歌与传统文化研究

2.传记与小说研究

3.古代政治制度与文学研究

4.民俗文化与民间文学研究

5.海洋文学文化研究

三、机构主要成员及研究成果

刘怀荣,中国海洋大学,繁荣工程二层次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古代文学学科负责人、“古代文学与传统文化”重点研究团队负责人,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校学术委员会委员。兼任国家一级学会乐府学会副会长、青岛古典文学研究会会长,《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编委、学术集刊《古典文学研究》《青岛文化研究》主编。

主要研究方向为魏晋南北朝唐代文学、中国诗歌与诗学、中国传统文化。出版《中国古典诗学原型研究》《赋比兴与中国诗学研究》《魏晋南北朝乐府制度与歌诗研究》《魏晋南北朝大文学史》《魏晋南北朝歌诗研究》等学术著作30余部,主编出版《崂山文化研究丛书》第一辑、第二辑(13部,360余万字)。书稿《魏晋南北朝歌诗研究》入选2019年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在《文学评论》《文学遗产》《文艺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学报》《清华大学学报》《文史哲》等刊物发表论文180余篇。其中40余篇次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文学理论》《文化研究》《文学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文艺报》等刊物转载。

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 项,教育部一般项目4 项、后期资助重点项目1 项,科技部高端外国专家引进计划项目1项,在研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项;获教育部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2次、山东省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4次,二等奖3次,全国优秀社科普及作品奖2次。  

山东省高校首届教学名师(2004)、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007)、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008)、山东省首批高等学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首席专家(2012),山东省第一届、第二届本科教育中国语言文学类(含艺术理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山东省学科评议组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人文社科三组”成员。

主持项目情况

1.魏晋南北朝乐府歌诗表演及文体综论,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批准号:20AZW006),在研。   

2.赋比兴与中国诗学体系研究,2001年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编号01CZW005);

3.魏晋南北朝歌诗研究,2006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编号:06BZW029);

4.中国早期文化与诗歌研究,2011年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编号:11FZW046);

5.中国古典诗歌与神话时代的民族传统,国家教委社科“九五”规划项目(编号:96JAP750.11-44014);

6.魏晋南北朝乐府制度与歌诗研究,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子课题(编号:02JAZJD770020);

7.中国神话与诗歌研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编号:NCET-07-0471);

8.中国早期文化与唐诗研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编号:NCET-07-0471);

9.魏晋南北朝大文学史,2010年教育部后期资助重点项目(编号:10JHQ009);

10.“中国古典文学及其海外传播”科技部项目(编号:G2021151002L2021-2022

代表性著作

1.魏晋南北朝乐府制度与歌诗研究(修订本,32.3万字),上海古籍出版社2023年版。

2.魏晋南北朝歌诗研究(45万字),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

3.中国传统文化导论(主编,50万字),吉林大学出版社2021年版;

4.《崂山文化研究丛书》第二辑(主编,6部,160万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0年版;

5.《儒家思想与传统文化研究》(26万字),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20年11月版;

6.《崂山文化研究丛书》第二辑(第一主编,6部,160余万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0年10月版;

7.《沈鸿烈研究》(31.9万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0年10月版;

8.《历代诗咏青岛总汇》(57.5万字),山东人民出版社2020年5月版;

9.魏晋南北朝大文学史(全三册,164万字),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年版;

10.《中国早期文化与诗歌研究》(36.4万字),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

11.唐诗宋词名篇导读38.6万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12.周汉诗学与文学思想研究32万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代表性论文

1.《艺术创新与道统阐扬:论<元和圣德诗>的典范价值》,《四川大学学报》2024年第5期

2.《韩愈诗歌衰疾书写及其诗史意义》,刘怀荣、陈岩琪,《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21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21年第4期全文转载;《文学研究文摘》2021年第2期主体转载(3000字);《高校文科学术文摘》2021年第4期整体栏目推介;

3.《中国文化的早期生成及特质》,《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21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文化研究》2021年第9期全文转载;  

4.《韩愈的人生困境及思想突破》,《光明日报·文学遗产》 2021年10 月 18日13版;多家媒体和网站全文转载;

5.汉唐诗文中的琴瑟寓意,《光明日报·文学遗产》 2020年9月7日13版;多家媒体和网站全文转载;

6. 《梁武帝制礼作乐与歌诗之关系》,《中原文化研究》2019年第6期 ;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20年第6期全文转载;收入陈元锋主编《制度与文学论文集》,山东人民出版社2021年12月版;

7.《魏晋南北朝大文学史的发展与特质》,《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19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19年9期全文转载;收入刘跃进等主编《中文学史文学新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1年11月版 

8.“诗可以怨”与“发愤著书”说》,《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19年第2期;《新华文摘》2019年第16期论点摘编;《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19年第4期“学术评论”栏目主体转载;

9.《阮籍<咏怀诗>的生命思考》,《光明日报·文学遗产》2018年6月11 日13版;

10.<俳歌辞>的发展源流及表演方式》,《文学遗产》2016年1期;

11.20世纪以来赋比兴研究述评》《文学遗产》2008年第3期;

12.《论邺下后期宴集活动对建安诗歌的影响》,《文学遗产》2005年第2期;《新华文摘》2005年第17期摘要转载;

13.《魏晋南朝艺人与乐府歌诗考论》,《文艺研究》2012年第10期;

14.《先秦进谏制度与怨刺诗及<诗>教之关系》,《文学评论》2011年第3期;

15.先秦祖道仪式与《诗经》别情诗考论清华大学学报2013年第5期

16.《从演唱方式看清商曲辞艺术特点的形成》,《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5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9年第1期全文转载;

17.《魏晋乐府官署演变考》,《社会科学战线》2002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3年第1期全文转载;

18.《黄孝纾先生诗文创作与治学特点》,《文史哲》2011年第5期;

19.《黄孝纾先生生平、创作与学术成就述略》,《文史哲》2008年4期;

20.《西晋故事体歌诗与后代说唱文学关系考论》,《文史哲》2005年第2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5年第3期要转载;

21.《从魏晋风度到盛唐精神:以文人个性与玄儒关系的演变为核心》,《文史哲》2002年第6期;

22.《采桑主题的文化渊源与历史演变》,《文史哲》1995年第2期;

23.《论殷璠“兴象”说》,《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7年第4期。

重要获奖

1. 刘怀荣《魏晋南北朝歌诗研究》入选2019年度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

2. 刘怀荣《先秦进谏制度与怨刺诗及<>教之关系》(论文),获2015年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三等奖

3. 刘怀荣《中国古代歌诗研究——从诗经到元曲的艺术生产史》(排第三)2009年教育部中国高校优秀成果三等奖(排名第三);获2006年北京市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排名第三)

4. 刘怀荣等《魏晋南北朝大文学史》,获2023年山东省第36届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

5. 刘怀荣《魏晋南北朝歌诗研究》获2021年山东省第35届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

6. 刘怀荣《魏晋南北朝乐府制度与歌诗研究》获2012年山东省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

7. 刘怀荣《赋比兴与中国诗学研究》获2009年山东省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

8. 刘怀荣《先秦进谏制度与怨刺诗及<>教之关系》,获2013年山东省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

9. 刘怀荣《崂山道教与<崂山志>研究》(排第二),获山东省2013年山东省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第二)

10. 刘怀荣《论邺下后期宴集活动队建安诗歌的影响》,获山东省2007年山东省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


熊明,字伯亮,号耕烟堂,四川南充人,文学博士,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致力于中国古代小说、中国古代传记的整理研究。2009年(美国)华盛顿大学(西雅图)亚洲语言文学系访问学者。2018年浙江大学人文高等研究院驻访学者。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古代杂传叙录、整理与研究”(2020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太平广记》与汉唐小说研究”(2013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汉魏六朝杂传辑校与研究”(2007年)、教育部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汉魏六朝杂传叙录”(2019年)、“唐人小说与民俗意象研究”(2011年)、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直接资助项目“唐五代杂传记辑校”(2020)与省社科基金项目“域外汉学与建构中国文学的世界话语权研究”(2010年)、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专项项目“《太平广记》编纂思想研究”(2015)等的研究工作。著有《〈太平广记〉与汉唐小说研究》(中华书局2021年)、《唐人小说与民俗意象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2015年)、《中国古代小说史论》(中国文联出版社2018年)、《汉魏六朝杂传集》(全四册,中华书局2017年)、《唐诗的兴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年)、《汉魏六朝杂传研究》(中华书局2014年)、《初唐封建制度的变革与初盛唐文学》(辽海出版社2012年)、《杂传与小说:汉魏六朝杂传研究》(辽海出版社2004年初版,2017年第二版)等专著。主编《中国古代文学家族》(辽海出版社2015)等著作,参与编写《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辽海出版社2006)、《唐宋传奇鉴赏辞典》(新世纪出版社2007)等多部教材、辞典。在《文学遗产》、《文艺研究》、《文献》等国内外刊物发表《诗味 情味 趣味:论唐人小说中民俗意象的运用及其影响》、《试论唐人小说中的女神形象》等学术论文百余篇,多篇论文先后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中国民间文学年鉴》等全文转载、摘要或题解。科研成果获全国优秀古籍图书奖二等奖、省人民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等奖励,学术专著获得国家古籍整理出版专项经费、上海市文化发展基金、人文在线出版基金等出版资助。坚持文学创作,诗歌、散文作品见诸各类文学刊物,出版诗集《这样的你》(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等。

主持项目情况

1.(2020年度)267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古代杂传叙录、整理与研究(编号:20&ZD267)

2.(2020年度)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直接资助项目:唐五代杂传记辑校(编号:2047)

3.(2019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汉魏六朝杂传叙录(编号:19YJA751045)

4.(2013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太平广记》与汉唐小说研究(编号:13BZW064)

5.(2011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唐人小说与民俗意向研究(编号:11YJA751079)

6.(2007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汉魏六朝杂传考辑与研究(编号:07BZW022)

代表性著作

1.《汉魏六朝杂传集》(修订本),中华书局2017年初版,2025年5月增订本

2.《汉魏六朝杂传叙录》,中华书局2024年2月,

3.《汉魏六朝杂传研究》(修订版),中华书局,2022年10月

4.《〈太平广记〉与汉唐小说研究》,中华书局,2021年7月

5.《唐人小说与民俗意象研究》(增订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年11月

6.《中国古代小说史论》,中国文联出版社,2018年1月

7.《唐诗的兴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年7月

代表性论文

1.从史体到文体:传记体的文体化与传记文的兴起——以《张巡中丞传》《张中丞传后叙》为中心的考察,《清华大学学报》2024年第5期(P110-122);

2.杂传与君子形象建构,《光明日报》文学遗产,2024年3月25日第13版

3.从《益部耆旧传》到《三国志》:陈寿的“天下”建构与三国文学谱系整理,《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23年第第12期(P150-160

4.中国古代杂传与小说文体互构的发生及其面相,《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3年第5期(P213-223《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24年第1期,学术卡片摘要,P157《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24年第2期,P55-56

5.中国古代杂传的文学属性及其价值重估,《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3年第4期(P1-11);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2023年第11期(P31-42全文转载

6.传记视阈下的汉末魏晋南北朝乡贤与乡村治理,《光明日报》国学2023年6月10日第11版

7.汉魏六朝时期女性传记的书写范式及其文体面相,《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22年第第10期,P162-170《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23年第1期,学术卡片摘要,P215

8.唐人小说音乐书写的维度及其审美意义,《澳门理工学报》2022年第3期P137-148

9.史通偏记小说考论,《中国典籍与文化》2022年第3期(P32-41)

10.宋元间〈太平广记〉的传播与小说思潮的转向,《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5期(P160-170

11.明清时期〈太平广记〉的抄刻流传与小说面向,《明清小说研究》2021年第4期(P249-268)

12.琴与嵇康文学形象的生成,《贵州社会科学》2021年第7期(P101-110

重要获奖

1.(2020年)《汉魏六朝杂传集》(全四册),山东省第三十四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编号:019)(时间:2020.10,授予单位: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委员会)

2.(2024年)《汉魏六朝杂传叙录》,第六届中国传记文学学会优秀传记作品理论研究类优秀作品奖。2024年度中华书局双十佳图书古籍学术类“十佳”图书。

3. (2023年)《汉魏六朝杂传研究》(修订版),青岛市第三十七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编号:016)(时间:2023年11月,授予单位:青岛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选委员会)

4.(2022年)《〈太平广记〉与汉唐小说研究》,青岛市第三十六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编号:017)(时间:2022年12月,授予单位:青岛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选委员会)

5.(2021年)《唐人小说与民俗意象研究》(增订版),青岛市第三十五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编号:016)(时间:2021年12月,授予单位:青岛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选委员会)

6.(2018年)《汉魏六朝杂传集》(全四册),2017年度中华书局双十佳图书古籍学术类“十佳”图书,2017年度全国优秀古籍图书奖二等奖(时间:2018.9,授予单位:中国出版协会、古籍出版工作委员会)

 

韦春喜,男,文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博士后,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三级教授,博士生导师、齐鲁文化英才(第六批),担任山东省高等学校“儒家文化与文学关系研究”青年创新团队学术带头人、中国海洋大学“先秦两汉制度变革与文学文献研究”跨学科创新团队(培育A类)首席专家,兼任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文学制度分会副会长、中国辞赋学会理事、山东省古典文学学会副会长、黄河口书法研究院高级研究员等。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与传统文化研究工作,尤其侧重于中国古代政治文化制度与文学、思想文化与文学、中国古代文体、古代诗歌等方面的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一般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山东省研究生导师能力提升项目等多项。已出版专著2部、主编1部、参著(编)5部;在《文学遗产》《文史哲》等期刊发表《秦代文书行政制度与公文关系刍议》《汉代对策文刍议》《论汉代人才培养、选拔对<诗经>的影响》等论文50余篇。其中,多篇被《文学研究文摘》、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转载或摘录。相关成果获教育部第七届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1项,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青岛市社会科学一等奖2项,山东省高校优秀科研成果奖5项,其他市厅级奖励多项。擅长书法,主持完成山东省名校工程“书法艺术与书写训练”课程建设。

主持项目情况

1.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文书行政制度视域下的秦汉公牍文研究”(21AZW004

2.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汉代仕进制度视域下的汉代文学研究”(13BZW044

3.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宋型文化视域下的宋代咏史诗研究” 10YJC751093

4.中国博士后面上资助项目“汉代选士制度与文学”等多项科研项目。(20100480417

5.山东省高等学校青创科技支持计划项目“儒学转向与汉、宋、明文学新变研究”(2020RWC004

代表性著作:

1.《宋型文化视域下的宋代咏史诗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22年版。

2.《宋前咏史诗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3.《儒文之间:中国古代儒学与文学研究》(主编),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24年版

代表性论文:

1.《公孙弘与<举贤良文学对策>若干问题的考察》,《文学遗产》2019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20年第3期全文转载《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20年第2期摘要。

2.《秦代文书行政制度与公文关系刍议》,《文学遗产》2018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18年第8期全文转载《文学研究文摘》2018年第3期转载3000字;《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18年第3期摘要。

3.《汉代对策文刍议》,《文学遗产》2012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13年第4期全文转载。

4.《论汉代人才培养、选拔对<诗经>的影响》,《文学遗产》2011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12年第4期全文转载《汉代文学研究与文化研究》(赵敏俐主编,商务印书馆2018年版)全文收录。

5.《宋代〈春秋〉学对史论体咏史诗的影响》,《社会科学战线》2022年第2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22年第3期摘要。

6.《汉代将军幕府文学集团形成的深层原因探析》,《湖南大学学报》2022年第3期。

7.《汉代赋选与大赋文本特征》,《中山大学学报》2020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20年第11期全文转载《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20年第5期主体内容转载。

8.《秦汉之际士子的皇权、皇帝印象与游离心态略论》,《孔子研究》2020年第5期。

9.《汉初藩国文学集团形成的深层原因》,《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20年第4期

10.《南宋理学史学观与史论诗》,《文史哲》2012年第6期。

重要获奖:

1.第七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

2.山东省第三十四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3.山东省第二十八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4.山东省第三十五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5.山东省第二十七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6.山东省第二十六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李扬,北京师范大学文学硕士(1986),香港大学哲学博士(1994)。研究方向为中国历代民间文学与民俗文化。历任编辑(1986)、讲师(1989)、副教授(1994)、教授(1997)、教授三级(2008—),博士生导师,现任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民俗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学(China Studies)项目负责人。美国民俗学会(AFS)终身会员、国际民间叙事研究会(ISFNR)会员,中美富布赖特学者(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中国民俗学会常务理事,青岛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曾任中国民俗学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审查机构专家组成员。

主持国社科重大项目子课题、山东省首届高校百门精品课程等多个项目。出版《中国民间故事形态研究》《民间文学研究新视野》《西方民俗学译论集》《新编美国民俗学概论》《消失的搭车客:美国都市传说及其意义》《都市传说百科全书》《作家文学与民间文学》《故事形态学研究新进展》《文学的方式》《人与兽:一部视觉的历史》等专著、译著、编著十余部。专著《中国民间故事形态研究》入选“中华民族文化经典学术著作数据库”和“国社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在《民俗研究》《民族文学研究》《文化遗产》《比较民俗学》等国内外刊物发表学术文章数十篇。先后获首届国家“山花奖”“山东省首届民间文艺奖学术著作一等奖”“山东省民俗学会优秀成果一等奖”“首届青岛市百名优秀引进人才”“中国海洋大学教学名师”“青岛市高校教学名师”“山东省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等奖项。


纪丽真,博士,教授,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硕士生导师,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发展研究院研究员,兼任四川省哲学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国盐文化中心研究员。主要从事海洋经济历史、海洋文化史等相关领域的研究与教学。主持并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明清山东盐业与地方社会”(18BZS135),以及级项目多项。出版专著《山东盐业史》(山东人民出版社)、《明清山东盐业研究》(齐鲁书社)等。在CSSCI等期刊上发表《明清山东食盐运销网络与地方社会》《近代青岛港对日本和朝鲜海盐输出问题研究》《方志所见明清时期山东海洋渔业资源研究》等论文30多篇。曾获青岛市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山东省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奖三等奖、自然资源部“2019年自然资源优秀科普图书”(之一)等。

主持的代表性项目

1.国家社科基金规划项目一般项目“明清山东盐业与地方社会18BZS135),项目经费20万,已结项

2.“青岛海盐博物馆方案项目”(项目号:20190307),横向项目,经费8万,已结项。

3.“中国古代海盐盐政历史”(项目号:JDZS001),教育部人文社科基地海洋发展研究院项目,经费2万,已结项

4.“山东历代盐业著述考YWHZ18-03),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盐文化研究中心重点项目,项目经费1.5万,已结项。

代表性著作

1.《山东盐业史》,独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9

2.《明清山东盐业研究》,独著,齐鲁书社2009年

3.《海盐传奇》,主编(第一),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17年

4.《中国海洋博物馆》,主编(第二),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22

5.《李襄臣与山东的近现代盐业》(第二作者),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23年

代表性论文

1.明清山东食盐运销网络与地方社会》(一作),盐业史研究2024年第2期C扩

2.海洋强国视域下海洋科普创作的使命与任务》(一作),《科普创作评论》 2022 年第2期

3.《中国海洋历史文献整理与研究的进展》(一作) 《中国海洋文化发展报告(2016-2020)》,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2年版

4.《明清至民国时期山东盐业著述考》,《盐业史研究》2020年第3期C扩

5.金代山东海盐业的管理及缉私问题研究,《盐业史研究》2019年第4期C扩

6.近代青岛港对日本和朝鲜海盐输出问题研究,《理论学刊》2014(6)C刊

7.《清代山东海盐灶课考》,《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科版),2012(4),C刊

8.《清代山东盐课正课考》,《齐鲁学刊》,2009(2),C刊

9.方志所见明清时期山东海洋渔业资源研究,《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6)

10.《青岛地区海盐业研究》,《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1)

重要获奖

1.曾获青岛市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

2.山东省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奖三等奖

3.自然资源部2019年自然资源优秀科普图书”(之一)

 

薛海燕,女,19743月生。山东菏泽人。文学博士,中国海洋大学文学院教授。19902000年在山东大学连续读本(汉语言文学专业)、硕(古代文学专业元明清方向)、博(古代文学专业近代方向),2000年获文学博士学位。研究重点为近代女性文学(尤其是近代女性小说)及明清小说。完成或在研国家社科、教育部及省市级项目多种。曾获省市社科优秀成果奖、优秀教学成果奖多项。已出版学术专著5部,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是中国《红楼梦》学会理事、中国近代文学学会理事、山东省近代文学学会副会长、青岛市古典文学学会副会长。

主持的代表性项目:

1. 《海上丝路视阈的明清文学与文化研究》(16BZWJ06),2016年山东省社科规划重点项目。已结项。

2. 《南社文献集成与研究》,2016年国家社科重大项目子课题。已结项。

3.《晚晴报刊文献与中国文学转型研究》,2015年国家社科重大项目子课题。已结项。

4.《民初(1912-1919)小说界女性作者群体的生成研究——以报刊业文化生态为视野(10YJC751101),2010年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已结项。

代表性著作:

1. 《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国文学》,上海古籍出版社2021年。

2. 《近代视阈的明清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年。

3.《民初女性小说作家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12月。

4. Co-editor(参编),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剑桥中国文学史),Volume Ⅱ,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9.

5.《近代女性文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9月。

6.《红楼梦:一个诗性的文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11月。

代表性论文:

1.《〈红楼梦〉与清初拟晋唐小说》,《红楼梦学刊》2022年第1期。

2. 〈莺莺传〉中的转折复句及其心理表达趋向——兼论“自传说”》,《励耘学刊》2018年第1期。

3《〈聊斋志异〉与清初山东文化生态——以〈鬼哭〉对谢迁之变的叙述为个案》,《中国文化研究》2011年第4

4《论〈红楼梦〉作为“成长小说”的思想价值及其叙事特征》,《红楼梦学刊》2009.4

5《意淫观与〈红楼梦〉性描写的以诗写小说意义》,《求是学刊》2005年第4期。

6《近代女性小说的兴起》,《东方论坛》2001.1

7《论中国女性小说的起步》,《东方丛刊》2000.1

8《红楼梦女性观与明清女性文化》,《红楼梦学刊》2000.2

9《南社与清末小说形态的变迁》,《明清小说研究》2021年第1

重要获奖:

1.专著《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国文学》获2022年度青岛市社会科学优秀研究成果二等奖。

2.2024年,《红楼梦叙事趣谈》获评山东省一流课程。

3.2005年,获山东省教学成果三等奖。


孙兰,女,山东大学文学博士,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诗歌魏晋南北朝文学。出版专著一部,合著、参编教材多部,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主持并参与国家社科基金、省部级项目多项。



主持项目情况

1.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魏晋南北朝乐府山水书写研究》

2.山东省社科规划研究项目《魏晋南北朝诗歌中的道教山水书写》。

代表性著作:

《谢朓研究》,齐鲁书社2014年版。

代表性论文:

1.《道教视域下的曹魏乐府山水书写》,《乐府学》2022年第24辑

2.<陌上桑>一曰<艳歌罗敷行>释疑》,《光明日报》文学遗产版2024年7月1日。

重要获奖:

1.山东省文化艺术科学优秀成果

2.青岛市社科优秀成果

 

鞠岩,文学博士,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兼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青岛市传统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主要研究方向为唐宋文学。曾获北京市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第八届山东省社会科学学科新秀奖、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在《文艺研究》《文学遗产》《北京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研究》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

 


主持的代表性项目:

1.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唐代中书舍人与文学考论”已结项

2.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资助项目“语言与文体的建构研究”。

代表性著作:

1.《傅璇琮先生学术研究文集》,合编,商务印书馆,2012年。

2.《中国历代海洋诗歌选评》,合著,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14年。

3.《语言·文字·文体研究》,合作主编,齐鲁书社,2018年。

代表性论文:

1.《〈玉海〉卷一二一“直中书郎”考辨》,《中国典籍与文化》2009年第4期。

2.《贾至中书制诰与唐代古文运动》,《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10年第11期全文转载。

3.《制举并未促成唐代隐逸风尚》,《文学遗产》2010年第5期。

4.《唐代中书舍人权知贡举的文学史意义》,《社会科学研究》2011年第1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11年第5期全文转载。)

5.《唐代制诰文改革与古文运动之关系》,《文艺研究》2011年第5期。

7.《朴实中的新见》,《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3月30日,总第286期。

8.《经世致用思想对平实文风的影响——从中唐制诰文改革理论说起》,《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年6月5日,总第747期,B01版。

12.《精思劬学,止于至善——傅璇琮先生的学术人生》(第一作者),《儒风大家》2016年第二辑,总第29辑。

13.《李白的故乡月》,《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年9月26日

重要获奖:

1.2012年北京市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

2.2012年山东省第二十六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3.2013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

4.2014年山东省第二十八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5.2014年第八届山东省社会科学学科新秀奖。


李婧(1983—),女,复旦大学文学博士。现任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科研方向为汉魏六朝文学与文论、《文心雕龙》、《昭明文选》、黄侃的文学研究等。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理事,《文心雕龙》学会理事,山东省古典文学学会会员,青岛市古典文学学会会员。先后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黄侃文学研究(13FZW071)”、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宋人著述总目编纂与数据库建设(23BTQ023)”、山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章黄学派与20世纪古典文学”(18DZWJ01)。出版《黄侃文学研究》(2016年)、《〈文心雕龙〉初学集》(2023年)等专著。在《民俗研究》《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等杂志上发表论文三十余篇。获山东省第三十二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2018年)、山东省第十一届高校青年教师教学比赛三等奖(2024年),中国海洋大学第十一届本科教学优秀奖二等奖(2024年)。获中国海洋大学青年教师教学大赛二等奖(2023年)、一等奖(2024年),中国海洋大学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二等奖(2023年)、一等奖(2024年)。在智慧树慕课平台讲授《中华传统文化趣味谈》,选课人数累计达20万人,被评为“人气通识课”,获批国家一流线上课程,并入选学习强国平台。

主持的代表性项目

1.宋人著述总目编纂与数据库建设(23BTQ023),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2023年9月立项,经费20万元。

2.黄侃文学研究(批准号:13FZW071),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经费18万,已结项,出版专著一部,发表CSSCI论文一篇,2013年11月22日立项,2015年7月结项

3.章黄学派与20世纪古典文学研究(18DZWJ01),山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18年8月19日立项,2024年2月21日结项。

代表性著作

1.《黄侃文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年版

2.《文心雕龙初学集》,崇文书局2023年版

代表性论文

1.《雅义丽辞——刘勰评论文章的标准》(海大核心目录C级),《光明日报》文学遗产版,2021年12月6日

2.《黄侃〈六祝斋日記〉佚文及其学术价值》(CSSCI集刊),《古籍研究》2022年第1期P237-243页(总第75辑)

3.“五四”新文学革命对〈文心雕龙〉理论研究的影响——以杨鸿烈《〈文心雕龙〉的研究为例》,《古代文学理论研究》(CSSCI 集刊/海大核心D类),2019年6月01期,第四十八辑

4.《四库底本〈周易洗心〉考论》,《图书馆工作与研究》(海大核心D类),2018年第1期:84-86,90

5.《黄侃对民间俗语的研究》,《民俗研究》,(CSSCI刊/海大核心C类),2015年第3期,80-85页。

重要获奖

1.2018年山东省第三十二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

2.2024年“中华传统文化趣味谈”课程获山东省第十一届高校青年教师教学比赛三等奖

3.2024年6月 中国海洋大学第十一届本科教学优秀奖二等奖

4.“古代社会与生活”课程获2024年度中国海洋大学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

5.“中华传统文化趣味谈”课程获2023年度中国海洋大学青年教师教学大赛一等奖

 

彭敏哲,女,文学博士,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曾任中山大学特聘副研究员,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访问学者。全球汉诗总会理事,中华诗教学会理事。主要研究方向为近代中国文学与文化、性别与图像等。已在《学术月刊》《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社会科学》等刊物发表论文20余篇,部分论文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新华文摘》全文转载。主持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等项目多项。山东省高校“古代图像与文学研究”青年创新团队学术带头人。青岛市哲学社会科学青年人才团队“古代文学与图像关系研究创新团队”学术带头人。出版专著《二十世纪旧体诗词大事编年(1949-1999)》等。论文和专著获青岛市第三十八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青岛市优秀人文社科图书奖等奖项。

代表性项目:

1.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近代图像文献中的女性书写研究”(22CZW039

2.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民国大学旧体诗词结社研究”(19YJC751032

3.广州市哲学社科基金“近代中外画报的粤港澳城市书写研究”(2019GZQN02)

代表性著作:

1.《二十世纪旧体诗词大事编年(1949-1999)》,中山大学出版社2022年。

代表性论文

1.《想象中国与凝视东方:近代西方画报中的中国女性书写》,《社会科学》,2023年第12期。CSSCI

2.《易代之际的遗民园林雅集与文学书写——以水绘园与稊园为中心》,《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2期。(CSSCI)

3.《经典重构与晚明追忆——晚清民国的李香君书写》,《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2期。(CSSCI

4.《闺秀·名媛·学者——民国女性诗词的多元书写》,《学术月刊》2019年第8期,(CSSCI

5.《近代中国女性自画像的形象建构与自我书写》,《社会科学》,2018年第8期。CSSCI)

获奖

1.《想象中国与凝视东方:近代西方画报中的中国女性书写》获得青岛市第三十八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

2.《二十世纪旧体诗词大事编年(1949-1999)》获得2023青岛市优秀人文社科图书奖

3.《桃花夭夭,灼一世芳华:古代蕙心女子的诗情词韵》获得2024年度青岛市十大优秀文学艺术类图书”

四、总体发展规划

(一)近发展规划

人才引进、队伍建设:中心目前没有编制,人才引进及队伍建设主要依托于中国古代文学二级学科和中国史一级学科。

科学研究:出版和发表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中国古代杂传叙录、整理与研究》(编号:20&ZD267)阶段性系列成果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魏晋南北朝乐府歌诗表演及文体综论”(批准号:20AZW006)“文书行政制度视域下的秦汉公牍文研究”(21AZW004)及其他国家级、部省级项目,出版一批研究专著继续出版《蠡海文丛》系列精品著作,打造“蠡海”学术品牌。

学术交流:持续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每年持续主办“古代文学与传统文化”前沿论坛、“传记与小说研究”前沿论坛、“儒家文化与文学关系论坛”青岛文化研究学术研究年会持续举办“蠡海沙龙”,开展校内外师生学术交流。加强与国内外高校和学术机构的合作研究,开辟与海外汉学界交流、合作的新渠道,扩大中心在国际学术界的影响。

社会服务:与青岛古典文学研究会、青岛传统文化研究会等学术团体合作,在传统文化、青岛地方文化传播和普及方面,开设系列讲座和课程,出版相关著作。在海洋文化、青岛文化建设方面,为地方政府提出有价值的建议。

(二)中长期发展目标

1.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古代杂传叙录、整理与研究”(2020年)整理出版传记与小说研究的相关著作和学术资料整理(预计1000余万字),建设传记与小说研究的海大学派。

2.完成“中国海洋文学大系”丛书(全四辑,预计1500余万字),抢占中国海洋文学研究的学术高地,拓展海洋文化研究疆域,开辟古代文学研究的新天地

3.在古代政治制度与文学研究、民俗文化与民间文学研究、图像与文本研究、中医药养生与文学研究等领域进一步探索,产出相关论文和著作,从多方面实现“大文学”研究的新突破继续出版《蠡海文丛》系列精品著作,打造“蠡海”学术品牌。

4.继续办好《古典文学研究》《中国传记评论》《青岛文化研究》三个集刊,争取在入选CSSCI集刊方面取得突破。

5.开设传统文化、古代文学经典、海洋文化与文学系列课程以科研成果反哺教学,有效提升教学水平和质量,在传统文化传承创新和优秀人才培养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

6.持续举办“古代文学与传统文化前沿论坛”“传记与小说前沿论坛”“儒家文化与文学关系论坛”“青岛文化研究学术年会”等学术会议,与国内学术界广泛开展学术交流,提升中心的学术地位。持续举办“蠡海沙龙”,开展校内外师生学术交流

7.加强与欧美、日韩等国家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和作交流,与国外家汉学家建立密切联系,争取在教师、学生互派,学术会议和学术研究合作等方面,取得多方面的突破,将中心建成国内国际知名、在学术界有较大影响的研究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