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机构概括

青岛文化遗产中心成立于20246月,依托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建立,是青岛市社科研究智库培育基地之一。团队共有成员7人,其中高级职称4人,中级职称3人,年龄结构合理,发展潜力大。此外,团队成员学科背景涉及历史学、考古学、民俗学、新闻传播学、文化产业管理等,较好体现出跨学科优势,具备文献史料与实地调研相结合、理论提升与案例分析相结合、体系构建与实践策划相结合等多种研究方法融会贯通的能力,既可以深入挖掘文化遗产的历史内涵、也可以充分发挥文化遗产的当代价值。

本团队成员共主持完成文化遗产相关的国家社科2项,省社科规划项目4项,市社科规划项目5项,完成青岛市崂山区委托项目“青岛市崂山文化”调研(共20个社区)等。同时,本团队与国内外十余个博物馆、各科研单位、国内近十个考古单位、青岛市各社区等方面都有紧密联系,方便开展务实合作,对青岛市文化遗产研究的国际化、理论化与价值可转化性等方面有积极促进作用。

二、机构研究方向

本研究中心将以青岛地区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为依托,结合国内外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的最新研究成果,设定如下研究方向:

1.深化文化遗产基础理论的研究

充分发挥本研究中心的科研实力,重视史、论结合,在对青岛市各类文化遗产系统把握的基础上,建立起完善的青岛文化遗产体系,同时深入研究典型案例,挖掘和阐释其在历史演变、地域特色、东亚海域交流、区域社会发展等方面的价值,丰富和深化国内对文化遗产研究的理论与认识,在生产性保护”“遗产化等理论基础上,进一步充实大遗产观的研究成果,尤其在海洋文化遗产理论体系建设方面做出创新性贡献。 

2.重视文化遗产与区域

社会融合发展的研究

除基础理论研究外,本研究中心还将发挥团队成员对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方面的研究专长,通过构建数字化管理和展示平台的研究,探索文化遗产在文化城市、乡村振兴、文化旅游、生态建设等领域的融合发展路径,推动青岛市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与可持续发展。

3.提升文化遗产与公众参与的研究

文化遗产的主体是社区,目标是公众参与与可持续发展。所以能否调动社区公众的参与积极性是衡量某地文化遗产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准,同时也是文化遗产与区域社会共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本研究中心将通过结合青岛市各类文化遗产的不同内涵和发展特点,研究公众参与文化遗产保护发展的路径与机制,提升其文化遗产保护意识与行动力。 

三、机构主要成员及研究成果

团队负责人:王新艳,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副教授,兼任青岛民间文艺家协会第六届理事会理事,副秘书长,《中国海洋社会学研究》(2017-2021)连续5卷的执行编辑,《海大日本研究》第六辑副主编等,现为中国社会学会会员、山东省民俗学会会员、日本现代民俗学研究学会会员等,主要从事文化遗产、海洋民俗、近现代区域社会史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围绕山东省及国家海洋民俗发展、青岛市区域文化与地方发展关系、青岛市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承与发展等内容在《民俗研究》《当代财经》《比较民俗研究》(日本)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篇,出版译著1部(《青岛棉纺织业档案史料选译》),主持山东省社科、市社科等各层次课题9项,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海外藏珍稀中国民俗文献与文物资料整理、研究暨数据库建设”等各类项目20余项。获得青岛市社科成果奖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优秀科研成果奖1项。


陈永生,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副教授。兼任以色列希伯来大学考古研究所联合博士生导师、国际期刊Journal of Chinese Writing Systems编委、“世界象形文字”微信公众号主持人等,主要研究方向为古文字遗产。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古汉字与其他自源古文字的差异研究”(2024—2027)、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汉字与古埃及古埃及文字比较研究”(2013-2019)等。出版专著《汉字与圣书字表词方式比较研究》《古埃及圣书字导读》(译著)2部。在《语言与符号》《符号与传媒》《汉字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近20篇,获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1项、青岛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 

 

何沛东,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副教授,兼任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数字人文专业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海洋历史地理。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中国旧方志海图的整理与研究”、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清代浙闽粤三省地方志中海洋史料的整理与研究”。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清史地图集”、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20世纪以来方志学的现代转型”、海南省社会科学重点项目“南海航海史”等。在《地理学报》《地理研究》《地理科学》《历史地理》《自然科学史研究》《海洋史研究》《中国地方志》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清代方志舆图的海防描绘——以〈嘉兴府志·海防图〉为例》(《海洋史研究》第12辑)一文入选“2018年度中国历史学研究十大热点”。

 

陈杰,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讲师,兼任山东省文化产业品牌研究基地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化遗产、文物学。现已出版《文化产业政策与法规》、《唐宋瓷器装饰艺术研究》两本专著,先后在各类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先后主持省文化艺术科学重点课题、市级、校级课题多项,作为子课题负责人和主要参加者参与了全国社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研究,并作为主要成员参加了山东省蓝色经济区文化产业规划和青岛市、东营市、广西北海市等多项文化产业规划的编制。

 

俞鸣奇,博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海洋文化遗产与民俗。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日本藏近代黄渤海渔业调查资料搜集、整理与研究”1项目,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在《非文字資料研究》《Journal of Marine and Island Cultures》等杂志发表论文 数篇。

 

 

 

 

 

吴倩,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化遗产数字化。主山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专项“需求导向视角下“云游齐鲁”智慧文旅平台建设路径与保障体系研究”1项。在《西南民族大学学报》《文化创意产业》《中国海洋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图书馆论坛》等CSSCI期刊上发表论文十余篇。

 




钟钦武,博士,讲师,兼任山东省历史学会红色文化研究专业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方向为红色文化遗产。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1项、山东省社科基金项目1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近代社会组织和国家基层治理文献整理与研究”。在《中国经济史评论》《苏区研究》《党史研究与教学》《山东社会科学》《史学月刊》《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等CSSCI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

 

 

四、总体发展规划

第一阶段(1年):基础建设及青岛市文化遗产普查整理阶段

本阶段完善研究中心的组织架构,建立国内外相关机构的合作关系,统筹研究力量,制定研究规划。同时以课题组的形式,从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等三大类十二小类入手,分区展开调研,深入挖掘各类青岛文化遗产的历史内涵与现实价值。编制一套《青岛市文化遗产调查报告书》,初步形成科研成果产出,同时每年提交至少1篇咨政报告。

第二阶段(2-3年):编著集刊及开展系统研究阶段

每年编著集刊《青岛文化遗产》,以书代刊。通过集刊的编制,打造一批具有影响力的科研项目与论文,建立较为完整的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体系,中心成员以青岛文化遗产为研究对象积极申报高层次科研项目,三年内举办一次高层次国际学术会议,提升研究中心及青岛文化遗产研究在国内外的知名度与影响力,进而以学术促进青岛文化遗产的发展。

第三阶段(3年及以上):文化遗产研究常态化发展阶段

从工作内容、成果形式等方面进入常态化发展模式,每年提交1-2篇咨政报告、发表2篇高水平研究论文,出版一期《青岛文化遗产》,主持或协助策划至少一次文化遗产展陈,完成至少3次文化遗产调研活动;每三年举办一次高层次学术会议;持续申请国家社科、省部级科研项目。将本研究中心发展成为国内文化遗产研究的重要基地,引领青岛乃至全国文化遗产研究领域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为相关政策指定提供参考,为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贡献“青岛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