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机构概况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与极地法律研究肇始于21世纪初,于2009年正式组建极地与深远海问题研究团队,2013年起入列中国海洋大学文科重点团队。2017年经教育部批准,成为极地领域首个国别与区域重点研究基地,并定名为中国海洋大学极地研究中心2020年通过教育部评估,被列为高水平建设单位备案中心I2025年正式获批成为中国海洋大学校级研究机构,定名为海洋与极地法研究中心。在中心主任刘惠荣教授带领下,团队形成了以中青年学者为骨干的研究梯队,持续深耕极地与深远海国际法领域,现已成为我国极地海洋法律研究的领军力量。 

二、机构的研究方向

中心以谋海济国、培养海洋强国建设人才为己任,聚焦全球海洋治理与极地治理前沿法律问题,以全球海洋治理与海洋法治、海洋权益与涉外法治建设、极地治理与极地法律制度、极地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四大领域为重点方向开展社会科学理论与应用研究。

(一)全球海洋治理与海洋法治

聚焦《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框架下的国际规则演进,重点研究全球海洋治理与国际海洋法前沿理论及实践问题。着重开展国家管辖范围外海域法律规制与全球治理机制创新研究,核心攻关方向包括《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框架下的深海采矿规章制定、海洋遗传资源惠益分享等BBNJ国际协定关键议题。研究团队深度参与相关领域国际立法进程,长期我国参与BBNJ国际协定谈判提供支撑,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系列学术成果。

(二)海洋权益与涉外法治建设

本方向立足国家海洋权益维护战略需求,研究领域涵盖海洋划界规则体系、海洋争端解决机制及海洋资源开发法律框架等核心议题,重点关注我国海洋基本法立法进程、海警法实施机制以及海洋领域涉外法治人才培养体系构建。本方向旨在通过多维路径提升我国在国际海洋事务中的制度性话语权,推动海洋领域涉外法治体系建设,为维护国家海洋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提供系统性法律保障。

)极地治理与极地法律制度

本方向聚焦极地法律体系的系统性研究,涵盖南极条约体系、北极区域性国际法框架、南极条约协商国国内立法实践及北极国家专门立法等核心领域。通过规范分析、实证研究及比较法方法,系统考察法律制度的实施效能与现存法律争议,深度解析北极治理机制与南极条约体系演化趋势,探索中国参与极地治理的规则建构路径。具体研究维度包括国际极地立法议程及我国参与策略、典型国家极地立法比较研究国内极地事务法律保障体系构建研究。

)极地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

本方向聚焦极地战略资源开发可持续利用的法律保障研究,着力构建资源开发-环境保护-权益保障的协同机制研究体系,形成具有政策指导价值的理论成果。研究体系包含三个维度:第一,战略资源开发维度:涵盖北极航道法律地位与航行权属研究,北极能源开发国际合作机制研究,极地矿产资源开发法律规制研究。第二,环境保护维度:涵盖北极相关环境保护公约体系解构、南极海洋生物资源养护公约实施评估、公海渔业资源管理机制创新等研究方向第三,权益保障维度:重点开展北极原住民传统知识保护、极地旅游活动规制等研究。

三、机构的主要成员及研究成果

(一)机构主要成员

刘惠荣,海洋与极地法研究中心负责人,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国际法与国际海洋法,主要研究领域为极地战略及法律、国际海洋法问题。中国海洋法学会常务理事。参加了第4次北极科学考察和第33次南极科学考察。2019年入选山东省“十大法治人物”和山东省“法学领军人物”。2007年以来发表极地与海洋法领域论文60余篇;出版极地领域著作6部,主编《北极地区发展报告》10部;主持极地领域项目30余项,包括国家社科重大专项、重点项目及一般项目各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课题1项,教育部、国家海洋局、国家发改委、中国法学会、司法部以及其他省部级项目10余项。参与国家南极立法、海洋基本法立法等立法起草、专题论证研究。向有关部门提出的专家建议被采纳,如对策建议报告“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不应忽视北极航线”被教育部社科司“专家建议”采纳;海洋法视角下北极法律问题研究》(与董跃合著第七届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三等奖以及山东省社科优秀成果奖三等奖;北极蓝皮书:北极地区发展报告两卷分获总报告二等奖及单项报告奖;指导学生撰写极地研究毕业论文52篇。

          

董跃中国海洋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校文科处处长,校新质生产力涌现研究中心主任,泰山学者特聘专家。山东省法学会海洋法研究会会长,中国海洋法学会常务理事,青岛市法治政府建设研究会会长。系我国南极立法、海洋基本法、海警法立法起草小组成员,为我国参与BBNJ等国际谈判提供支撑,参与《中国的北极政策》白皮书等重要文件编写,曾参加我国第8次北极科考及第34次南极科考。主要研究领域为海洋立法、极地与深远海的战略问题和法律问题研究。合计在极地法律与政治问题、海洋立法等领域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发表论文40余篇,近5年以来发表论文17篇,其中核心期刊10篇,3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30余篇咨政建议报告被省部级以上部门采纳或获得领导肯定性批示。       

       

陈奕彤,中国海洋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校研究生院副院长。主持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等多个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近十余年来在国际法与海洋法领域发表论文20余篇于CSSCI/SCI等中英文核心期刊,出版专著1部,提交咨政建议多篇被国家和省部级有关部门采纳。获山东省法学优秀成果奖、全国优秀皮书报告奖等奖项,参与研发创建了国内首个极地法律法规数据库(多语种)。曾任职国际组织“北极大学联盟”管理者委员会理事,作为中国外交代表团专家成员连续三年参与南极条约协商会议等政府间谈判工作。经外交部批准,2024年当选为联合国第三次全球海洋评估专家库成员。任《Marine Development》国际期刊执行编辑,以及多个中外知名国际学术期刊审稿人。 


曹亚伟,中国海洋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国际法。曾参加我国第35次南极科学考察。近年来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主持南极立法相关支撑研究课题2项,主持国际深远海相关课题3项,参与国家海洋局、科技部等多项极地领域相关课题研究,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多篇。尤其侧重对南极法、极地开发与极地投资法方面的研究,多项研究成果获得相关部门采纳。

 



王金鹏,中国海洋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海洋法、国际环境法和极地法。围绕国家管辖范围外海洋保护区法律制度、深海资源勘探开发与环境保护规则制定、跨界环境损害责任等问题在中文核心期刊或SSCI/SCI期刊发表论文近20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重大项目子课题各一项及多项省部级课题。撰写的咨询报告多次获省部级以上领导批示,获教育部专报采用,被全国人大环资委、自然资源部、公安部等主管部门采纳。长期为主管部门参与BBNJ协定谈判提供支撑,深度参与大洋事务管理局课题研究与培训。获聘中国海洋法学会理事、全国海洋科技名词编写委员会委员、山东省法学会海洋法研究会常务理事。

                         

于敏娜,中国海洋大学法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国际海洋法、极地法和国际争端解决。在中外文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主持山东省社科规划专项、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项目、博士后面上资助项目等多项研究课题,撰写的咨询报告多次获得省部级以上实务部门采纳。

 

 



张志军,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发展研究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极地与深远海国际法问题。在CSSCI/SSCI/SCI期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主持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等研究课题,多篇对策建议被全国人大立法采纳或被省部级专报采用。

                          

 



齐雪薇,师资博士后。研究方向为国际法与极地法。发表CSSCI论文2篇,SCI论文1篇。获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1项,青岛市博士后面上项目资助1项。获省部级领导批示2项。参与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新时期我国极地活动的国际法保障和立法研究”,参与国家社科基金、国家海洋局等多项极地领域相关课题研究。

 

 

 

(二)机构代表性研究成果

近20年来,中心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专项、重点以及一般项目10余项,承担省部级项目40余项,接受全国人大环资委、外交部条法司、自然资源部及其多个下属司局、科技部、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等部门委托开展涉海立法、政策研拟课题100余项,为国家《海洋基本法》《南极活动与环境保护》《海警法》《国家安全法》等立法以及我国参与BBNJ谈判、南极ATCM会议等国际规则谈判提供了研究支撑。团队连续主持出版《北极地区发展报告》10卷,创建国内第一个极地法律法规数据库,连续主办极地问题夏令营、极地与海洋法研究生学术论坛,培养了大批优秀管理人才,已成为我国极地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一面旗帜。代表性成果有:

1.《北极蓝皮书:北极地区发展报告》是我国首部由高校完成的年度北极事务动态跟踪与回顾成果,自2014年首卷发布以来已连续出版10卷。作为中国海洋大学极地与深远海问题研究团队的重要学术品牌,《北极蓝皮书》在国内外影响广泛,多次被主流媒体报道。2024628日,在由自然资源部、新华社和中国国家博物馆共同举办的“冰路征程——中国极地考察40周年成就展”上,2014卷蓝皮书作为重要社科成果展出,成为展览亮点之一。

2.“极地法律与政策数据库”(PLPD由中心于2021年建成,获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助,是首个支持中文检索的极地法律政策数据库。该库整合了33个国家、8个国际机构自1911年以来的官方文件,涵盖19种语言(含17种小语种),旨在为研究者提供南北极法律政策演变及国别研究的“一站式”支持。核心功能包括:1)多语种文件名检索;2)发布者/时间检索;3)可视化地图国别检索;4)文件类型分类检索(9个细分领域);57大热点主题检索(含近3万字中文简介)。特别突破现有英文资料壁垒,实现全库中文检索功能。数据库部署于青岛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超算平台,具备44PB存储和全天候运维保障。自202010月启动建设,202111月上线试运营,持续进行系统优化与内容更新。访问地址为http://plpd.qnlm.ac/plpd33/index,面向极地事务管理者、研究者及从业者提供免费公共服务,团队承诺长期维护这一科研基础设施。

四、总体发展规划

随着百年变局加速演进,新的国内外形势对海洋与极地法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心围绕学校第十一次党代会确定的建设目标,努力实现学校“双一流”建设为海洋与极地法研究提出的目标任务,以期在我国海洋强国建设和涉外法治建设实践中形成  海大经验、展现海大精神、贡献海大力量、助力海大学派。

(一)继续中国极地与海洋法领域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研究

团队前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不断开展理论创新,系统总结已有成果,以文库及系列教材为标志,形成极地问题方面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框架及基础探索构建具有中国学术主体性的极地海洋法律理论范式

(二)聚焦全球海洋治理理论体系建构研究

以新时代海洋强国战略为引领,聚焦全球海洋治理理论体系建构与国家战略决策支撑能力提升,着力实现理论研究-政策供给-国际话语的三维突破。以刘惠荣教授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专项抓手,系统开展全球海洋治理的基本理论创新研究,力争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标志性学术成果,为建构海大极地研究学派奠定理论基础。

(三)加强资政服务能力建设,强化与对口国家机关合作

以构建具有海大标识度的极地治理决策支持范式为目标,系统提升极地领域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智力供给水平。为相关国家机关在极地立法、战略规划、国际谈判等重点领域提供全方位、精准化的智力支撑,最终形成服务国家的“海大经验”。

加强极地治理国际学术共同体建构提升话语传播能力

依托教育部国别与区域重点研究基地“中国海洋大学极地研究中心”这一核心平台,持续深化与北极国家、南极门户国家等全球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关系,通过系统化的学术外交与制度性学术交流,推动中国极地研究范式与学术话语的国际传播,打造具有多元影响力和长期生命力的全球极地治理学术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