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机构概况

中国海洋大学“数智化教育评价与教育大数据研究团队”是由来自教育学、心理学、数据科学、计算机科学等多个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组成跨学科创新研究团队。团队以人工智能赋能教育评价为主攻方向,长期致力于教育督导与评价、教育数据挖掘与学习分析、教育评价数智化转型等方向研究,旨在通过跨学科合作,重点开展数据驱动的教育政策、管理、教学、评价研究,积极推动教育评价的创新性发展以及教育评价领域的数智化转型,为教育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本团队建设主要依托基础教学中心教育系,自2011年起初步建立,2024年被学校认定为跨学科创新A类团队。团队负责人为王海涛教授,团队核心成员共8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4人,讲师2人。

二、研究方向

1.数智化教育政策与评价研究

本团队通过深入挖掘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在教育政策制定和评价中的应用潜力,致力于构建一个科学、全面且智能化的教育政策与评价体系。通过整合各类教育数据资源,运用先进的数据分析和模型预测技术,对教育政策的实施效果、教育质量的提升情况等方面进行精准评价,并为政策制定提供数据支撑和科学依据。通过数智化教育政策与评价体系的建立,我们旨在为教育决策提供有力支持,推动教育质量的持续提升,并促进教育政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

2.教育数据挖掘与学习分析研究

在教育数据挖掘方面,团队将充分利用数据挖掘、机器学习等先进技术,从海量的教育数据中提炼出有价值的信息和知识揭示教育现象背后的规律,支持教育决策的优化和教学过程的改进。通过深入研究教育数据的特性和挖掘方法,提高数据挖掘的准确性和效率。同时,本研究团队密切关注学习分析领域的最新进展,积极探索如何通过学习行为分析、情感计算等前沿技术,为每个学生量身定制学习计划,为学生提供更加个性化、精准的学习建议和指导。此外,我们还将关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因素,通过情感计算技术识别学生的情绪状态,为教师提供情感支持的建议,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三、主要成员及研究成果

王海涛,中国海洋大学教育系主任、基础教学中心副主任,教授。中国海洋大学教育评估与质量监测中心副主任,中国海洋大学海洋文化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兼任: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信息化教学指导专委会委员,教育部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教学创新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山东省人民政府督学。

近年来,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十三五规划课题1项、国家社科重大专项子课题1项,主持完成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3项,主持完成省级教改重点项目1项,省级研究生项目2项,主持完成市厅级课题10余项,出版学术著作2部,出版《齐鲁海韵》《我们与海洋共成长》中小学海洋文化教育系列丛书2套(10本),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多篇文章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转载,每年有多篇政策咨询报告被政府采纳。


陈凯泉,中国海洋大学基础教学中心教育系教授,兼任全国教育技术协会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教育部学位中心和CSSCI期刊论文评审专家、青岛市人民政府特约督学。

近年来主持或参与二十余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课题,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独立出版专著《基于ESCIENCE范式的科研组织重构》。发表中外文学术成果七十余项,其中《人工智能视域下的信息素养内涵转型及AI教育目标定位》在2022年获得山东省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以第一作者在科学出版社出版专著《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的理论与方法》。曾获2018年度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2018、2022连续两届获得山东省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李刚生,中国海洋大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近年来,主要从事人工智能教育、教育测量与评价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围绕教育评价,基于增值评价理念,以教育大数据为支撑,创新教育评价模型,提出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导向的学校效能评价模型与方法,该评价方法被多个地区应用于学校考核评价,获得教育界相关学者、领导和校长的一致好评。以此为基础,近年来获得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山东省社科基金等多项基金资助,并发表SCI、SSCI、CSSCI等论文多篇。



于晓丹,北京师范大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博士,现为中国海洋大学教育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海洋大学教育评估与质量监测中心副主任兼研究部主任,青岛市家庭教育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学龄儿童脑智发育队列研究专家委员会委员。

近年来主持或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等项目,作为项目骨干参与国家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中国学龄儿童脑智发育队列研究”项目,担任Quarterly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Psychological Reports等SSCI期刊审稿人,发表SCI、SSCI、CSSCI等论文多篇。


刘世玉,中国海洋大学教育系副教授,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哲学博士,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博士后。研究方向包括思维与推理、课堂互动等。主持国家社科基金1项,完成教育部人文社科1项,主持和参与其它各类课题多项。在《Thinking Skills and Creativity》《全球教育展望》等国内外知名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出版专著1部,多次在国内外重要学术会议做报告。





王鑫宁,博士/副教授,一直从事教育教学评价,教育大数据分析与预测、智能信息处理,高性能计算与大数据,机器学习,海洋智能探测等方面的交叉研究,近五年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发表高水平SCI论文、中国计算机学会(CCF)推荐会议论文10余篇,担任国际期刊IEEE Sensors Journal、IEEE Journal of Selected Topics in Applied Earth Observations and Remote Sensing、IEEE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 Letters、Neurocomputing、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Networks and Learning Systems等的审稿人,主持参与省部级各类项目3项,紧密围绕教育大数据与学情预测展开科研工作,授权国家发明专利4项:《一种基于多层门控神经网络的学情预测方法》、《一种基于大数据的学情预测方法》、《一种学生成绩单批量自助打印终端》、《一种用于学情大数据处理的装置》。参与教研教改类项目2项,2022年海军首届“金海豚”杯算法挑战赛“蛛丝马迹”科目中,获得优秀奖,参加人工智能类比赛《全国大数据与决策算法挑战赛》、《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算法算例大赛》并取得了良好成绩。构建了基于多源大数据的学情预测模型,涵盖10万余名学生个人信息,授权软件著作权1项。基于大数据分析,编写《本科新生关键能力入学调查报告》等多份调研报告。


吴连海,男,山东青岛,讲师,博士,中国海洋大学基础教学中心教育系教师,主要从事教育心理学方面研究。在科研方面,先后主持了青岛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山东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项目等十余项科研项目,涵盖短视频沉迷、青少年心理发展、近岸海域环境污染等多个领域。同时,参与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和国家海洋局相关部门项目。在论文发表上,发表了多篇CSSCI、SCI来源期刊论文,还有论文荣获山东省高校心理健康优秀论文一等奖。在专著出版方面,独著了《海洋环境心理及其政策启示》,并作为主编出版了《家庭教育 —— 给孩子成长的力量》,参与合著了《生命全程视角下发展心理学研究》。在课程教学领域,每年为本科生和研究生开设多门课程,如《大学生职业发展与规划》《大学生健康身心维护》等,并参与多个课程的教学工作。


边存灵,天津大学计算机应用技术博士,现为中国海洋大学教育系讲师。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教育人工智能、计算机视觉、大模型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以第一作者在IEEE Transactions on Image Processing、Computer Vision and Image Understanding、ACM Multimedia等国际高水平期刊和会议上发表多篇论文,并担任国际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Multimedia,Knowledge-Based Systems等的审稿人。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1项,教育部人文与社会科学青年基金1项,山东省自然科学青年基金1项,并作为主要成员参与科技部“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等多项课题。


四、总体发展规划

(一)建设思路

1.研究思路

1) 理论与方法创新。机构将深入研究数智化教育评价与教育大数据的理论基础和方法体系,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教育评价模式和技术路径。同时,关注国际前沿动态,引进和消化先进理念和技术,推动理论与方法创新。

2)技术与应用结合。机构将注重技术与应用的结合,针对教育评价中的实际问题,开展应用导向的研究。通过数据挖掘、机器学习等技术手段,从海量教育数据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和知识,支持教育决策和教学优化。同时,关注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可行性和效果评估,确保研究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3)跨学科合作与交流。机构将积极推动跨学科合作与交流,构建跨学科研究平台,促进不同学科领域之间的知识共享和合作研究。通过定期召开跨学科研讨会、组织联合攻关项目等方式,加强机构成员之间的沟通与协作,提升研究效率和创新能力。

2.机构建设思路

1)加强机构内部交流与合作:定期组织机构内部的学术交流和研讨活动,促进机构成员之间的思想碰撞和知识共享。

2)拓展国际合作与交流: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会议和研讨会,与国际知名学者和研究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引进先进的研究理念和技术方法。

3)加强与实践界的联系:与教育行政部门、学校、企业等实践界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为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支持。

4)建立跨学科研究平台:搭建跨学科研究平台,整合机构成员的学科优势,加强人才培养与引进,吸引和培养优秀人才,为机构的长远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二)未来规划

1.科研项目规划。机构将围绕主攻方向,规划一系列科研项目,包括国家社科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等。通过项目实施,推动理论与方法创新和技术应用结合,提升机构的研究水平和创新能力。

2.人才培养与引进。机构将重视人才培养与引进工作,通过招聘优秀青年学者等方式,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加入机构。同时,为机构成员提供丰富的学术交流和培训机会,提升他们的学术水平和创新能力。

3.学术交流与合作。机构将积极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活动,包括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组织跨学科研讨会等。通过学术交流与合作,拓宽研究视野,引进先进理念和技术,提升机构的国际影响力。

4.成果转化与应用。机构将重视研究成果的转化与应用工作,通过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推广示范项目等方式,推动研究成果在教育领域的实际应用。同时,关注市场需求和技术发展趋势,不断优化和完善技术产品,提升市场竞争力。

(三)具体研究成果与展望

1.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机构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通过构建多维度、多层次的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实现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精准评价。该成果已应用于多所学校和地区的教育评价实践中,有效提升了教育评价的科学性和公平性。

2.教育质量监测。在教育质量监测方面,机构开发了基于大数据的教育质量监测平台,实现了对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的实时监测和评估。通过该平台,教育管理者可以及时了解教育质量状况,发现存在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该成果为提升教育质量提供了有力支持。

3.教育评价行业大模型。机构在教育评价行业大模型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构建了基于深度学习的教育评价模型。该模型能够自动从海量教育数据中提取特征并生成评价结果,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泛化能力。该成果为教育评价领域的智能化转型提供了重要支撑。

4.学习分析与视觉分析。在学习分析与视觉分析方面,机构利用数据挖掘和机器学习技术,对学生学习行为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开发了基于视觉分析的学习支持系统。该系统能够实时监测学生的学习状态并提供个性化的学习建议和资源推荐,有效提升了学习效果和学习体验。

数智化教育评价与教育大数据研究是教育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本机构将紧密围绕国家教育发展战略需求,通过跨学科合作与创新研究,推动教育评价领域的变革和发展。我们相信,在全体机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机构一定能够在数智化教育评价与教育大数据研究领域取得更加显著的成果和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