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机构概况
总体国家安全观研究中心依托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研究中心9名成员交叉融合马克思主义理论、国家安全学、政治学、法学、海洋科学等多学科知识,构建起一支专业的跨学科研究团队,精准锚定国家安全领域的前沿理论与复杂现实问题展开深度研究。研究中心定期开展学术交流活动,不断提升研究水平。凭借良好的科研基础,研究中心在国家安全领域成果丰硕,主持十余项国家安全方向的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基金等项目,在《世界经济与政治》《中国软科学》等期刊发表百余篇高质量学术论文,完成多项研究报告,在推动国家安全领域的理论发展与实践应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研究方向
(1)马克思主义国家安全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第一,新时代国家安全基本理论问题研究。研究总体国家安全观理论内涵,梳理我国国家安全体系发展历程、现状特征、核心内容与目标取向,分析新时代健全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第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国家安全影响因素分析。运用系统论方法,剖析国内外安全形势变化带来的挑战,综合分析国家安全关键影响因素的作用效果。
第三,总体国家安全观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发展马克思主义国家安全理论作出了重大原创性贡献。
(2)国家安全风险的监测预警
第一,国家安全风险理论梳理。构建国家安全风险的理论研究体系,科学界定国家安全风险内涵,总结国内外风险评估经验教训,辨析中国国家安全风险的现状,厘清国家安全风险影响因素。
第二,中国国家安全风险防控及应对策略。借鉴发达国家经验,结合中国国情、国家安全风险特征,分析防控措施效果与风险趋势,建立健全风险防控机制。
第三,国家海洋安全风险防控。健全国家海洋安全制度体系,防控重大风险,分析海洋安全风险监测、预警与应对机制等。
三、主要成员及研究成果
郭新昌,中国海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中国海洋大学军事教学部主任,中国指挥与控制学会国防教育专业委员会一届委员会常务委员(2019)、山东省高等学校首届军事教学指导委员会副秘书长(2020)、山东省国防教育师资库专家(2021)等职务,2020年被评为山东省学校国防教育工作先进个人。研究方向为国家安全、总体国家安全观、海洋强国等。主持并结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教育部项目2项。在《中国软科学》等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获中国军事科学学会战略分会、全国普通高校国防教育科研论文比赛、东升课程教学卓越奖等多项科研与教学成果奖励。
主要研究成果:《中日钓鱼岛海空危机测度研究》,《中日海空危机管控预警机制分析》,《中日海上危机管理机制探析》等。
秦立志,中国海洋大学“青年英才工程”岗位暨国际事务与公共管理学院政治学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1989年7月出生,2018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国务学院获博士学位。兼任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发展研究院研究员,中国海洋大学公共安全与风险治理研究所研究员,山东省社科理论重点研究基地“经略海洋研究基地”研究员,大外交智库特约高级研究员。担任《世界经济与政治》《国际政治科学》《国际安全研究》《太平洋学报》《日本研究》《国家安全论坛》《孙子兵法研究》《Marine Development》等期刊匿名审稿人。主要研究方向为国际关系理论、地缘政治学、帝国史、大国崛起战略。著有《崛起大国战略转型的动力机制与历史启示——体系变革与战略塑造》,获批公安部、教育部、国安委等省部级咨政报告采纳十余篇。为中国网(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领导,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管理)、国际在线(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主办)等国家重点新闻网站撰写了近40篇媒体评论。有多篇评论获得了新华网、全网转载。曾接受《南方日报》、英国《金融时报》、FT中文网的专访。主要研究成果:《安全困境、战略自主与风险偏好的惯性探究》,《战略不确定性、威胁预期与大国互动进程中的安全困境》,《战略文化、安全困境与俄国应对地缘政治风险的决策偏好》,《窗口预期与崛起国应对战略透支风险的启示》,《德意志第二帝国的海权战略与英德冲突的根源》等。
万晋,中国海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历史学博士,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城市社会史、海洋史。主持并结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项目、全国高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直接资助项目、青岛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等,参与多项省部级、国家级项目,发表CSSCI期刊论文数篇。主要研究成果:《拱卫与制衡:安史乱后洛阳及其周边的军事动向》,《唐宋之际的城市:“变革”还是“延续”》,《历史教学(下半月刊)》,《城居的日常:唐代城市日常生活相关研究述评——兼论在城市史研究中探讨日常生活的路径》等。
李壮,中国海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社会学博士,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2020年至今于中国海洋大学法学院从事法学师资博士后研究。研究方向为基层党建与乡村治理、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主持基金项目:2023年度国家社会学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基层党建引领乡村产业振兴的体制机制研究》;2021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党建优势嵌入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机理与路径研究》;2015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青年项目《提升村级协商议事组织规范性与操作性的案例研究》等。撰写咨政报告:2023年《关于建立多元协同的农村社区养老服务模式的建议》被青岛市农业农村局采纳;2021年《关于完善防止耕地非粮化的政策建议》入选2023年省政协会议《民生连线》;2020年《山东省扶贫车间转型发展的问题与对策》获得山东省委相关领导批示和采纳;2018年《以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完善脱贫攻坚势在必行》获得中央农办领导批示和采纳。主要研究成果:《中国共产党贫困治理的百年历程与经验启示》,《乡村振兴中村企双向借力模式及其共富效应》,《营造政治势能:县级政府部门横向协同的非正式策略》,《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中国政策试点的研究述评与展望——基于CSSCI数据库的分析》,《贫困治理的结构性矛盾:理解脱贫阻滞困境的一个新视角》,《论精准扶贫中驻村工作队的双重联结与双轨治理》,《中国国家治理体系的内在紧张与自我调适》等。
杨晓昕,中国海洋大学国际事务与公共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国家安全、军民融合、海洋政治。开展基金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军民融合’驱动下国防工业创新的机理、效应及路径研究”;山东省社科规划专项基金,“山东省涉海高技术产业研究”;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国防工业产业链协同创新的机理解析、能力评估及策略设计”等。参编《世界金融反恐研究》,翻译《牛津和平与冲突经济学手册》。主要研究成果:《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建设中的安全风险研究》,《经济全球化、美国秩序主导与海军优先》,《Defense Burden and the Effect of Others: From Neighbors to Allies》,《Defence and Peace Economics》,《军民融合能否影响公司创新与生产行为?——基于军民融合战略的自然实验》等。
刘乔,中国海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形势与政策教研室副主任,法学博士后工作站科研人员。管理学博士。为共青团中央青年讲师团、共青团山东省委青年讲师团骨干成员,青岛市政治学会理事,青岛市“社科大讲堂”社科普及专家组成员,中国海洋大学名师工程建设团队成员。研究方向为基层治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研究。主要研究成果:《大数据助力高校智慧思政课堂构建的路径研究》,《善用“大思政课”增强青岛市高校思想政治沉浸式教学实效性研究》,《沉浸式教学法实践中“大思政课”的善用》等。
俞鸣奇,中国海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毕业于神奈川大学,历史民俗资料学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海洋史,海洋民俗。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发表学术论文数篇。主要研究成果:中国海南島における伝統的な航海術《非文字資料研究》第17号;中国沿岸漁民の知識と利用に関する調査報告 《非文字資料研究に飛び立つ―2017年度海外招聘・派遣事業報告集》第3号;伝統的定位技術と漁民の知識についての研究―中国海南省における定置網漁及び流し網漁を事例に 《非文字資料研究》第17号;《Traditional Positioning Technology and Fishermen’s Marine Knowledge in Fishing Activities—A Case Study of the Stationary Fishing Net and the Gillnet in Yinggehai District 》等。
朱晓月,中国海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工商管理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研究人员。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本、硕、博毕业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国家公派联合培养博士,师从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国政府友谊奖获得者Keith William Hipel院士。研究方向为海洋生态安全、冲突分析、监测预警技术。主持江苏省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2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思政专项一般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江苏省社科重点项目1项,以及中国商用飞机公司、成都飞机工业集团公司、南京市发改委10余项横向课题的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成果:《An enhanced seasonal and self-adaptive multivariate grey convolution model and its application》,《Using a self-adaptive fractional weighted grey model to forecast Jiangsu’s electricity consumption in China 》,《Forecasting air quality in China using novel self-adaptive seasonal grey forecasting models》等。
田士政,中国海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法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研究人员。毕业于中国海洋大学,海洋资源与权益综合管理专业博士。研究方向为海洋安全、海洋防灾减灾、风险评估。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1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思政专项一般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山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项课题的研究工作,发表论文数篇。主要研究成果:《Three-dimensional analyses of China's marine disaster management policies (1990–2022): With implications for carbon neutrality》《Assessing storm surge compound disasters risk: a case study of the coastal area of Qingdao》《Data-driven decision-making of marin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in island county of China》《Oil Spill Risk Assessment of Offshore Pipeline in the Bohai Sea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Ecological Protection》等。
四、总体规划
(1)强化内涵建设,夯实研究根基
持续深化对总体国家安全观的理论研究,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国家安全学、管理学、政治学、海洋科学、数学以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形成综合性的国家安全研究框架,提升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2)拓展外延影响,提升国内影响力
聚焦国家安全领域重大问题开展前瞻性研究,提供高质量政策建议,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吸收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和做法,加强与国内安全研究机构的交流与合作,提升我校在国家安全领域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