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机构概况
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粮食安全作为治国理政的首要任务,不仅关乎国家的整体安全,还与社会和谐、政治稳定以及经济持续发展紧密相连,共同构成了经济安全的核心领域,为国家安全提供了坚实基础。2023年9月,中国海洋大学与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山东局签署双方合作框架协议,成立东北亚粮食和物资物流高等研究院(以下简称“研究院”)。研究院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践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双方共同服务国家战略提供重要智力支撑。研究院汇聚双方优势力量,以打造一流特色研究院为建设目标,以支撑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海洋强国建设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坚持“优势互补、友好合作、协同创新、共赢发展”的原则,开展多形式、多领域、多层次的产学研用项目,为服务国家粮食物资储备安全和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贡献。
二、研究领域
研究院聚焦食、食品和物资物流领域展开面向海洋、面向东北亚地区、面向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战略研究、共性技术探索、大数据大模型系统建设和相关国际合作。尤其是围绕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高质量发展以及制约创新发展的关键问题和前沿
应用性场景进行联合研究。
1. 政策理论研究
开展涵盖海洋维度的粮食和物资物流战略性问题研究,深入研判RCEP框架下东北亚粮食和物资物流运行发展面临的形势、挑战和机遇,面向包括海洋资源在内的国家战略资源体系和现代产业变革,共同围绕农业要素投入、物资物流产业升级和标准化建设、海洋中心城市、海洋国际治理、粮食能源资源及海洋战略等方面开展研究。
2.前沿技术研究
聚焦粮食物资物流前沿性、应用性技术研究,围绕现代化储藏技术、食品安全关键技术、营养健康技术、高效物流管理、仓储信息化建设等涉粮涉储关键问题,开展重点课题研究。
三、主要成员及研究成果
研究院负责人为丁黎黎教授,共有10名成员,包括教授4人、副研究员1人、副教授1人;泰山学者特聘家专家2人,泰山学者青年专家1人。团队成员分别隶属于中国海洋大学经济学院和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山东局,长期活跃在科研与实践的第一线,是一只学科交叉充分、人才梯度合理的研究团队。
丁黎黎,东北亚粮食和物资物流高等研究院执行院长。现任中国海洋大学教务处处长,三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入选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专家。主要研究方向海洋经济与绿色发展、风险管理及应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研究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国家发展改革委委托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中央海权办项目、以及多项自然资源部委托项目。近年来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经济研究》《管理世界》《财经研究》、Applied Energy等CSSCI/SCI/SSCI期刊发表论文80余篇。获得山东软科学优秀科技成果奖一等奖、山东省第三十六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等科研奖励20余项。作为编委会副主任出版《海洋经济蓝皮书:中国海洋经济分析报告》《护国实策》两部系列丛书,为国家解决海洋可持续发展重大问题建言献策。30余项智库成果被中央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海权局、自然资源部海洋战略规划与经济司、国家海洋信息中心采纳。
王卓明,博士,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山东局分党组书记、局长,曾作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文件起草组工作人员,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国家发改委计划报告起草组工作人员参与多项政策制定出台过程,作为骨干成员编写“辽宁省十四五规划”“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等重点规划文本,主持或参与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研究课题并获得领导同志批示。出版图书4本,主编图书5本,在《人民日报》《宏观经济研究》等出版物发表多篇文章。
赵 昕,中国海洋大学经济学院院长,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入选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专家。主要研究方向为海洋产业经济、海洋灾害风险管理。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泰山学者工程专项、以及多项自然资源部委托项目。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中国管理科学》《统计研究》、Applied Energy、Energy等CSSCI/SCI/SSCI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获得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山东社会科学名家等科研奖励荣誉称号30余项。作为编委会主任出版《海洋经济蓝皮书:中国海洋经济分析报告》系列丛书,为国家海洋强国战略的实施贡献力量。30余项海洋经济战略规划方面的智库成果,被中央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海权局、自然资源部海洋战略规划与经济司、国家海洋信息中心采纳。
李 剑,中国海洋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港口经济与航运物流、跨国供应链风险管理、海洋经济与区域发展等。现任中国运筹学会智能计算分会副理事长、中国物流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区域经济学会理事、山东省世界经济学会常务理事、山东省物流与交通运输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青岛市物流仲裁院副院长;英国“Royal Economic Society”会员、国际海事经济学家协会(IAME)会员、韩国海运物流学会会员,并兼任多个国际学术期刊编委;主持国家、省市等各级别科研课题二十余项,在《Applied Mathematical Modeling》、《Marine Policy》、《中国管理科学》、《国际贸易问题》等国内外重要期刊发表中英文论文八十余篇。获得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山东省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全国供应链大赛“高校金牌导师”及“卓越导师”、“挑战杯”山东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优秀指导教师”等各级奖励三十余项。
王 垒,中国海洋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金融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入选山东省泰山学者青年专家、中国海洋大学青年英才工程第一层次人才计划。主要研究方向为公司金融与资本市场、产业链治理、区域低碳发展、涉海企业治理。主持2项国家社科基金、1项教育部社科研究项目、3项山东省自然基金等课题。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经济研究》《管理世界》《南开管理评论》《国际金融研究》、Applied Energy等CSSCI/SCI/SSCI期刊发表论文70余篇。获山东省第三十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山东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等科研奖励10余项。主持省部级以上教学研究和教改课题5项,参与主讲国家级一流课程和省级一流课程2门,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SCI等教学研究论文5篇,获山东省省级教学成果奖2项,入选全国教指委等优秀教学案例5项。
薛岳梅,中国海洋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中国海洋大学青年英才工程第三层次人才计划,香港理工大学博士后。主要从事海洋经济研究,在《Transport Policy》《Marine Policy》《运筹与管理》等国内外期刊发表SCI、SSCI、CSSCI等论文2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后期资助项目、山东省社科规划项目等5项科研项目,作为核心成员参与多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自然资源部项目等。出版著作1部、参与出版著作1部、教材1部;连续3年以第一作者身份撰写出版《海洋经济蓝皮书》专题报告。参与主讲省级思政示范课程2门。获得山东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山东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等多项科研奖励。相关成果被自然资源部海洋战略规划与经济司、国家海洋信息中心采纳。
王彤宇,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金融工程)博士,中国海洋大学经济学院讲师,共青团中央第十九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揭榜挂帅”专项赛选题评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长期为本科生教授《国际金融》、《金融科技》等课程,同时承担研究生《当代货币金融理论》、《金融理论与政策》等课程的讲授工作;主要从事复杂系统与社科前沿问题的交叉研究,包括债务风险、金融危机问题的研究,擅长运用图模型分析风险传染路径和债务穿透,还运用迁移学习算法开发经济理论溯回框架;主持山东省自然科学青年项目、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青年项目和青岛市博士后资助项目(一级资助项目),曾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相关研究先后在《宏观经济管理》、《Applied Economics》、《Emerging Markets Finance and Trade》等CSSCI、SSCI期刊发表。
付莉萍,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山东局财务审计处处长,主持财务审计处全面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财务管理、国有资产管理和财务审计。参与配合完成人社部、财政部和国家局开展的相关调研活动,参与推动中央驻鲁单位与山东地市融合发展相关事宜,协调完成与国家发改委政研室联合召开的委托课题开题报告会暨农业强国建设专题研讨会。撰写的《关于新形势下完善财务制度促进财务管理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思考》和《山东局关于车辆改革的基本情况和发展思路》2篇调研报告入选《山东局主题教育调研成果汇编》。
彭琳媛,工学硕士,毕业于中国海洋大学,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山东局机关服务中心职员,兼任山东国储物流有限公司企划营销部部长,主要负责企业年度战略与品牌建设规划,以及企业重点项目的调研实施,目前围绕粮食和物资安全保障领域,致力于现代仓储物流技术、粮食物资大数据大模型的应用研究。
杨美洁,管理学硕士,毕业于辽宁大学,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山东局机关服务中心职员,主要负责执行监督战略规划,沟通协调部门工作,整合信息资源,以及档案的高效整合和数字化存档。撰写的《山东局严格文件管理不断提升公文办理质效》在全国粮食和物资储备系统办公室工作会议上作为书面材料进行交流。
四、总体发展规划
研究院将锚定粮食安全、农业强国、海洋强国等国家重大战略问题,秉持以科学研究推动建设、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原则,始终坚持“优势互补、友好合作、协同创新、共赢发展”的理念,深度融合中国海洋大学和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山东局的优势,持续深化高层次人才培养、生化分析测试技术研发试点、全球海洋中心城市评价等发展规划研究。具体如下:
1.推动高层次人才培养计划制定与落实。将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深度融合,探索产学研用融合新机制,组建研究生培养板块,推动博士后流动站建设,定期开展技术讲座和交流。
2.凝练形成特色研究方向与高质量研究成果。继续推进粮食安全、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全球海洋中心城市评价、物资物流管理等问题研究,定期汇编富有战略视野和实操价值的研究报告,向有关部门呈送。
3.围绕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结合沿海城市产业基础、资源禀赋、区位优势,探索特色型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路径;同时开展相关政策、标准和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推进相关国际交流合作。
4.围绕粮食和原粮物资、食品物料、医药医疗专业等领域开展全品类检测分析研究工作,推进高新科技研发和试点应用,推进粮食安全、粮食监管、细分品类物资储存运输、检测分析等方向技术标准和评价体系的研究制定。
5.推动物资物流精益管理业务指导和教育培训发展,强化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联合论证未来物流、未来粮仓、未来仓储,推出具有行业先进性和前沿可操作性的技术及产业链条标准范式。